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的驳论手法简论崔旭光鲁迅先生杂文的思想性历来受人推崇,但他的驳论艺术却少有人提及。本文以鲁迅先生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为例,作一简单论述。该文写于1934年9月25日。“九·一八”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我国的侵略,而当时的国民党政...  相似文献   

2.
1937年,钱锺书先生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为题,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获得牛津大学副博士学位。据说,这种学位“当时还极少颁发给一个以中文为母语的学生”,而钱先生花了两年时间获得,是非常了不起的。这篇毕业论文后来分三次发表在1940~1941年的《中国图书季刊》(Quarterly Bulletin of Chinese Bibliography)英文版上。毕业后,牛津大学决定聘请钱先生为中文讲师(相当于美国大学的副教授),他没有接受而是于1937年秋同杨绛先生一起到了法国巴黎大学。在法国作短暂停留后,1938年,西南联大决定聘请钱锺书先生为外…  相似文献   

3.
王重民先生是陈垣先生的高足,当代著名学者。他学问广博,一生致力史学、方志学、敦煌学、目录学等许多领域,尤以目录学成就最为突出、他不仅著述丰富,大面积收获,前后发表专著、论文160余部(篇),且严谨的学风始终如一。甚至不惜以生命维护学术的尊严。他在目录学方面的理论研究和丰富实践,泽及后人,为现代目录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读罗元贞先生的《武则天传》王常则罗元贞先生毕生从事于武则天研究,是解放以来运用新观点重评武则天的第一人。他的遗作《武则天传》问世(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11月出版),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拜读罗先生大作,获益匪浅,仅将一些心得贡献于读者。一、重在写...  相似文献   

5.
周绍泉     
周绍泉先生,1940年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64年7月,他从辽宁大学历史系毕业,考取了当时的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生,师从于著名史学家杨向奎先生。而后留在历史研究所从事明清历史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6.
全国首届李觏学术思想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觏(1009-1059),字泰伯,人称盱江先生,为古之建昌军、今之江西南城县人。宋仁宗皇帝称李觏先生为:“通于经术,东南士人,推以为冠”。大儒朱熹曾“谓李泰伯文得自经中,虽浅,然皆自大处起议论,盖有取尔也”。大文豪范仲淹赞他:“实无愧于天下之士”。明代大臣左赞誉他:“一代名儒,后学之师表”。大政治家、大文学家王安石也曾说:“李泰伯、曾子固豪士,某与纳。”1922年,胡适先生偶读《直讲李先生集》,惊讶地发现了被淹没了近九百年的李觏思想的卓越之处,并欣然以《记李觏学说———一个不曾得君行道的王安石…  相似文献   

7.
靳永,1970年出生于山东章丘,毕业于山东大学文学院,跟随蒋堆崧、徐超两先生攻读古文字与书法方向的研究生,获博士学位。他读书、治学的主要兴趣集中在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和古典文学,受到章黄学派的很大影响。同时,他对中国古典艺术有浓厚兴趣,特别是书法、策划和绘画。这一方面受到蒋维崧、启功、徐超诸先生的影响最大,书法研究、与书法相关的文物研究是他现在读书、治学的重点,以后也想在这些方面有所迷作。近现代学人和书家中他于沈尹默、黄季刚两先生最为服膺,圆以伏沈黄室名斋。他有《艺术之旅》、《老子解说》等著作,整理过…  相似文献   

8.
曹禺的贡献、失误及其最后的觉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禺(万家宝)先生,是我国现代最负盛名的戏剧大师,1996年12月13日病逝于北京。大家至今还在怀念他,我们不会忘记巴金先生说过的话:“曹禺可惜,他就这么走了,他心里有许多好东西,他把它们都带走了。”不过也有一点令人感到安慰:万先生走得很安详,没有太多的痛苦,他在去世前十多年长期生病卧床,又沉浸在悔恨、惭愧与痛苦之中,如今终于得到解脱了。从我们俗人的眼光看来,曹禹生前享有盛誉,身后备极哀荣,似乎不会有什么遗憾,然而事实刚好相反,十年浩劫以后,他感到“时不我待”,迫切希望写出更多更好的剧本,还打算写小说散…  相似文献   

9.
马一浮先生的诗歌史观主要体现在他的“四元”说中,在他看来,“元嘉”、“元和”、“开元”、“元祜”这四个时期分别代表了我国古代诗歌在理趣、格律、才情、学问等几个方面的突出成就,后学者若能将四者长处一一参透,融会贯通于自己的诗歌创作之中,必能有所成就。马一浮先生的这种观点显然脱胎于陈衍、沈曾植论诗之“三元”说,三者之间既有着一定的承继关系,更有着深刻的内在区别。从中不仅可以看出马一浮先生与陈、沈二氏在品评诗歌之标准方面的不同,更显示出他独具特色的诗歌史观。  相似文献   

10.
我与两个带“晚”字的斋有缘分:一是吕叔湘先生的“未晚斋”,二是陈传席教授的“悔晚斋”。未晚斋于老先生过世后,为他的外孙、英国文学专家吕大年先生“窃据”。我与大年兄是朋友,因得如野猴子入阆苑,时而出入其中。老先生有先知,  相似文献   

11.
容庚先生与甲骨文研究陈炜湛今年九月五日,是容庚先生百年诞辰。作为海内外享有盛誉的知名学者,容庚先生所涉及的学术领域是很宽广的,所取得的成就也是多方面的。由于他一生的主要精力在于商周古文字,尤其在于金文,成就极为突出,更由于《金文编》、《商周彝器通考》...  相似文献   

12.
我市摄影家张建平先生多年来活跃于徽州山水之中,用光与影的互动来见证徽州风物的沧桑变化。此次,他又用翔实的手法,深情的笔墨记录下法国前总统德斯坦先生访问我市期间的点点滴滴。其对徽州的深挚情怀也于文中悄然流淌。  相似文献   

13.
一、胡雪岩原本就是绩溪人杭州历史博物馆研究员高念华先生于2005年9月20日在《中国文物报》上发表《胡雪岩籍贯浙江杭州人》一文。挑起了新一轮的胡雪岩籍贯之争。胡雪岩原本就是绩溪人,其直系后代也都是认同的。但是.史书对他的籍贯确有不同表述,所以史学界有过争论。胡雪岩究竟是绩溪人还是杭州人,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或者说作为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任何人都可以凭依新掌握的史料,发表新的看法,相互探讨,相互切磋,以求得正确的结论。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但是,高先生听到绩溪人胡维平的不同声音后。又偕同张倩、段虹二位先生于同年12月16日仍在《中国文物报》刊出《评析:误认胡雪岩为绩溪人的例证》,文章一开头就称:“近年来,为提高一个地区的知名度,各地大打名人牌,希望能以名人效应带动经济效应。胡雪岩也以其特有的商人魅力。  相似文献   

14.
李学勤先生的经历简单,我们很容易在他的著作封皮上找到,如前几个月出版的《夏商周年代学札记》说,他“1933年生于北京,读书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2年至1953年,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编著《殷虚文字缀合》,1954年到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他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现在的名片上印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和李学勤先生日常接触,很少听他谈自己的过去…  相似文献   

15.
张帆 《学术月刊》2023,(2):122-133
从发生学的角度,寻绎“科学”概念人格化为“赛先生”一词的历史机缘,大致可知,“德、赛两先生”是五四时期伦理革命、国语改造以及白话文运动合力之下的因缘际会,他们的出现既具有偶发性,又是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其中“赛先生”一词不完全等同于“科学”(Science),他是“科学”概念映射在汉语世界的社会身份,以人格化的方式穿梭于近现代中国的学术谱系以及价值谱系之中。他一方面被证明拥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也深陷各种社会关系的比附之中,从而具有了多层次的身份等级。“赛先生”俨然是近代中国思想图景中人际网络的桥梁,以他为支点构建起一系列复杂的思想命题与文化论战。  相似文献   

16.
《族谱——华南汉族的宗族·风水·移居》一书系由日本学者濑川昌久先生积十余年之心血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濑川先生现年四十五岁,是日本当前最年轻的国立大学教授之一,专攻文化人类学。从1983年开始,他就一直以汉族的社会组织为主要研……  相似文献   

17.
智者的魅力——敬悼金克木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献永 《江淮论坛》2000,(5):109-111
当我得知金克木先生逝世的消息时 ,已是他走后的第五天了 ,是一位老同志看了《新民晚报》的消息转告我的。先生走了 ,走得如此默无声息 ,我的心情感到异常沉重。我知道 ,先生的一生 ,于学问、于事业以至于生命 ,都达到了理想的境界。从他的著作和出口成章的日常谈话中 ,很容易发现 ,先生总是在以哲人之思、智者之语 ,面对着人类、地球 ,屈原《天问》式的、一个接着一个、一直不停地提问 ,答疑 :“一个老人的晚景无可谈论 ,一个世纪的晚景如何 ?”“在文化思想上有什么情况 ?老人想知道却无力知道。”他几乎无时无刻不在为中国传统文化、外来…  相似文献   

18.
苗力田先生遽然而逝。他走得那么突然,就像一盏正在以自己的光芒烛照周围的灯,被忽地袭来的一阵清风吹灭。同时,他又走得那么安祥,那么宁静,那么心平气和,以他作为学者的人格、学者的良知、学者的业绩,无愧无悔地告别了这个世界。 苗力田先生生于1917年。当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之时,他已是一位年逾六旬的老者。这时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去:讲授本科生课程,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授他们古希腊语;并于80年代后期开始,率领他刚刚培养出来的一帮学生,开始了一项巨大的学术工程——翻译《亚…  相似文献   

19.
无处登高     
张伟然 《学术界》2002,(3):261-264
我是在一次回乡途中偶然看到校友录上的黑框 ,才知道文元珏先生确实已经走了。当时正好在醴陵 ,文先生的老家 ,那里正好有一位毕业于湖南师大历史系的旧友 ,于是我赶紧向他询问。我想 ,以他与文先生同乡且又共系的身份 ,对文先生该了解比我多一点吧。孰料殊不尽然。他说 ,他与文先生并无交往。一来他考进系里的时候文先生已经退休 ;二来 ,更重要的一点 ,他听说文先生其人不好接近 ,大概属于恃才傲物的那种 ;只知道其学问非常之好 ,为陶公 (即著有《五代史略》的那位陶懋炳先生 )所佩服的两个人之一 ,而论著却很少。仅此而已。这番话让我颇感…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先生是近代中国杰出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卓越的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这是中共中央给陶行知先生的定论,“是全国各方面所公认的,是我党历来所表明的”(胡乔木语),也是众所周知的,但要给他强加一个战略家或军事家的帽子。似乎有点牵强附会。然而陶先生于1927年发起的平民教育运动,是根据当时的国情,以战略家的眼光。把教育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