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2 毫秒
1.
《红与黑》以大量篇幅描写了于连与德·瑞那夫人和德·拉·木尔小姐的爱情。但这里的所谓爱情,并非那种有着共同感清基础、心心相印的真正爱情,而是特定政治历史背景下的畸变的爱情。 一 主人公于连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社会倒退的时代。经过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到1830年7月革命前,40年来,法国封建贵族与资产阶级之间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始终很激烈,封建贵族势力在垂死挣扎,大资产阶级向保王党频频发动进攻,同时又和复辟了的封建贵族和天主教会沆瀣一气,一同构成对下  相似文献   

2.
司汤达的《红与黑》以王政复辟时期为背景,主要反映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与封建势力的联系和斗争,也反映了贵族、资产阶级、教会和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联系和冲突,突出表现了作家本人启蒙思想在作品主人公于连对憎恨封建教会的无神论思想及崇尚自由等方面的投射。  相似文献   

3.
一《红与黑》是十九世纪法国资产阶级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一部著名小说。这部小说写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波旁王朝重新复辟旧制度的时期,而且是直接描写这次旧制度复辟的。可以说,这是一部反映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旧制度复辟的政治历史小说。一八一五年的波旁王朝复辟,是法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大反复,是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发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 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形象 ,肯定于连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反叛者 ,他的思想性格具有矛盾性。他的性格的矛盾性 ,是他所处社会矛盾在他身上的折射。作者塑造这个人物形象 ,是对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热情讴歌。  相似文献   

5.
《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他在创作《红与黑》时,把自己对封建贵族及王权的憎恨、对启蒙思想的热爱及对拿破仑的极度崇拜毫不掩饰地投射到了其作品主人公于连身上。本文运用文献对比、理论分析方法,通过对司汤达的政治观念在《红与黑》中的投射的研究,更深入地理解这部文学巨著中鲜明的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合理发展及反映的历史时代。  相似文献   

6.
《红与黑》爱情描写特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 ,通过主人公于连与两个女人之间的爱情描写 ,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后王政复辟时期整整一代小资产阶级青年的憧憬、追求、奋斗、苦闷 ,从中可以看到当时法国的整个社会风貌 ,也揭露和鞭挞了查理十世的黑暗统治。《红与黑》不愧为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力作  相似文献   

7.
《红与黑》和《俊友》从表面上看似乎都是写男女秘事的言情小说,实质上都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红与黑》中的于连是法国复辟王朝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个人奋斗的一种典型,“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他的悲剧是一个出身贫贱的人在贵族复辟时代无以发挥才能、不能实现理想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俊友》中的杜洛阿是一个十足的流氓和恶棍的典型。他不学无术,纯粹靠投机钻营来生活。他是集一切贪婪无耻、卑鄙下流之大成的资产阶级流氓和恶棍的化身,是社会腐败和罪恶的果实。  相似文献   

8.
《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自问世以来,一直是读者和外国文学评论界研究关注的焦点。人们已经对这部小说所描绘的社会内容、主人公于连的性格、形象、爱情、红与黑的象征意义等层面展开过多层次、多角度的讨论。司汤达的精神世界在《红与黑》中的投射也是一个较有创意的研究角度,于连的极度自尊即是作者主体童年...  相似文献   

9.
一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在中国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从五十年代至今这部长篇小说曾引起过较大的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怎样评价小说主人公于连,索黑尔这个人物形象上。归纳纷纭众说,主要有两种观点:一部分人认为,于连蔑视贵族,勇于抗争,是代表当时受压迫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反抗贵族统治阶级的英雄形象,是怀抱“法国大革命的原则”的“一个伟大的人物”①;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于连具有极虚伪和丑恶的灵魂,他是一个“道道地地的极端个人主义野心家的形象”②上述两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但笔者不能苟同的是,这种文学艺术的庸俗社会学的观点,抹杀了这个形象的丰富的内涵。因此,本文就于连形象的复杂性再作探索以就教于诸位大家。  相似文献   

10.
斯丹达尔的长篇小说《红与黑》,塑造了一个向封建贵族地主阶级复辟势力屈膝投降的艺术典型——于连。 于连主要活动在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1815年6月,以老沙皇为首的第七次反法联盟,摧垮了拿破仑的百日政变,法国从此进入了复辟时期。“反法联盟”“对拿破仑的胜利就是欧洲的君主国对法国革命的胜利,因为拿破仑帝国是法国革命的最后阶段;  相似文献   

11.
于连·索黑尔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长篇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也是一个复杂的艺术典型。长期以来,分析把握这一艺术形象,评论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较有影响的传统观点有两种:一部分人认为,于连蔑视贵族,敢于抗争,是代表当时受压迫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反抗贵族统治阶级的英雄人物;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于连具有极为虚伪丑恶的灵魂,是一个个人主义的野心家。对同一人物形象的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截然不同的观点呢?这主要是因为于连性格的复杂性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红与黑》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名著,这已是没有什么异议的问题。但,关于它的主人公于连·索黑尔,评论界的意见却是大相庭径的。或曰资产阶级野心家、或曰贵族阶级的奴仆、或曰骗子加流氓:正所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这众多的臧否之中,笔者也想参加几点不成熟的意见。不想备一说,不过是参加讨论而已。 一个汝拉山区木匠的儿子,外省神学院的小修道士,出现在巴黎权势与阴谋的中心——德·拉·木尔爵府,竟然引起那么多的惊扰和纷乱。侯爵之子罗伯尔伯爵说:“若是再有一次革命,他会把我们都送上断头台去的。”侯爵小姐玛特儿认为他“是又一个丹东”。这除了说明复辟时期法国贵族的精神力量太脆弱以外,还能不能从于连·索黑尔身上看到引起这  相似文献   

13.
浅谈《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公正的舆论摘掉了司汤达头上“二流作家”的帽子,确定了他在法国文学、以至世界文学史上的正确位置以来,他的一部《红与黑》更是倍受世人阅读和称赞。然而,这部杰作中作家的正面英雄于连,却一直被人毁誉不一。这似乎已经成了世界文学史上的“马拉松案”。这椿公案,在我国已作过结论。因此,于连已作为一个虚伪的极端的个人主义  相似文献   

14.
一部书的好的书名,应当是确切地表达作品内容、精炼、醒目、甚至还富于文彩的。它能够使人发生兴味,引起联想,加深对作品主题思想的理解。《红与黑》便是这样的好书名之一。《红与黑》是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司汤达的代表作,它的副标题是“一八三○年纪事”。小说揭示了一八三○年法国革命前夕波旁复辟王朝最后阶段的法国社会现实。主人公于连·索黑尔是个平民子弟,靠精通拉丁文被德·端那市长聘为家庭教师。不久,他与市长夫人发生暖昧关系,事情败露后被迫转入神学院。过了一段时间,又被介绍到  相似文献   

15.
巴尔扎克的创作按其思想和艺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八二○年至一八三○年七月革命,是他创作的第一个时期。那正是波旁复辟王朝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封建贵族重又掌握政权,虽竭力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里恢复旧日法国的封建秩序,但终究改变不了封建贵族没落、资产阶级得势的历史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浅谈《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公正的舆论摘掉了司汤达头上“二流作家”的帽子,确定了他在法国文学、以至世界文学史上的正确位置以来,他的一部《红与黑》更是倍受世人悦读和称赞。然而,这部杰作中作家的正面英雄于连,却一直被人毁誉不一。这似乎已经成了世界文学史上的“马拉松案”。这椿公案,在我国已作过结论。因此,于连已作为一个虚伪的极端的个人主义  相似文献   

17.
《红与黑》是一部有强烈倾向的政治小说,小说通过主人公于连短短一生的悲剧遭遇以及他跟敌对上层阶级进行的顽强战斗,全面揭露了复辟王朝的反动、黑暗,深入描写了自由学和保后党势力之间所展开的剧烈斗争。于连短短的一生经历说明,贵州社会不允许像于连这样一个平民出身的青年挤身于上层社会的行列,于连的失败,不仅表现在他的希望的破灭,更重要的表现在他人格的自我歪曲和对自己信念的背叛。虽然他献出了昂贵代价,仍逃不脱被编译阶级毁灭的命运,这就使于连的悲剧具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于连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的主人公。许多评论者都强调了他的野心和虚伪,把他看作“野心家“和“伪君子“。其实,于连的性格始终交织着良知与野心、热情与虚伪、真诚与作假的矛盾。他出身平民,为了争取幸福生活,努力实现出人头地的目标,但最后以失败告终。他的毁灭不仅有外在的因素,内在思想上的因素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十九世纪具有世界影响的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和政论作家。他1802年出生,1885年病逝,度过了上个世纪五分之四的时间。这个时期,法国各阶级之间的政治斗争、思想斗争是十分尖锐复杂的,时局经常处于动荡之中。资产阶级经过几次大的反复,终于粉碎了旧封建贵族的猖狂复辟,建立起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随着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压迫的加重,激起了工人阶级的越来越强烈的反抗,前后爆发了里昂纺织工人的武起装义和巴黎公社起义,并一度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  相似文献   

20.
对于《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 ,在文学界有种种评说。本文从当时法国的时代背景出发 ,探讨其性格与品质 ,并分析了性格形成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