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心海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5)
自从公正的舆论摘掉了司汤达头上“二流作家”的帽子,确定了他在法国文学、以至世界文学史上的正确位置以来,他的一部《红与黑》更是倍受世人悦读和称赞。然而,这部杰作中作家的正面英雄于连,却一直被人毁誉不一。这似乎已经成了世界文学史上的“马拉松案”。这椿公案,在我国已作过结论。因此,于连已作为一个虚伪的极端的个人主义 相似文献
2.
浅谈《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心海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6,(5)
自从公正的舆论摘掉了司汤达头上“二流作家”的帽子,确定了他在法国文学、以至世界文学史上的正确位置以来,他的一部《红与黑》更是倍受世人阅读和称赞。然而,这部杰作中作家的正面英雄于连,却一直被人毁誉不一。这似乎已经成了世界文学史上的“马拉松案”。这椿公案,在我国已作过结论。因此,于连已作为一个虚伪的极端的个人主义 相似文献
3.
盛红梅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于连·索黑尔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长篇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也是一个复杂的艺术典型。长期以来,分析把握这一艺术形象,评论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较有影响的传统观点有两种:一部分人认为,于连蔑视贵族,敢于抗争,是代表当时受压迫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反抗贵族统治阶级的英雄人物;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于连具有极为虚伪丑恶的灵魂,是一个个人主义的野心家。对同一人物形象的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截然不同的观点呢?这主要是因为于连性格的复杂性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于晓辉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0,(2)
本文分析了 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形象 ,肯定于连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反叛者 ,他的思想性格具有矛盾性。他的性格的矛盾性 ,是他所处社会矛盾在他身上的折射。作者塑造这个人物形象 ,是对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热情讴歌。 相似文献
5.
梁亚茹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4):25-27
阿德勒认为,人对优越的渴望起因于自卑感及对自卑感的平衡与超越,这种超越成为一个人力求获得承认和优越感的基本动力。运用个体心理学理论剖析于连的心理机制,可发现他的性格特征和行为范式都与其内心的自卑感和超越意识有关,正是在对自卑的不断超越过程中,于连的自我价值得到张扬,展现出耀眼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6.
贺晓梅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17(1):66-69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出发分析<红与黑>中于连悲剧的成因及其背后的心理动力机制,阐述于连个体人格在理想之我和真实之我的冲撞下的扭曲和对其外在行为的影响,说明真实存在是人格健全的标志.人格的自我健全的先决条件是个体的自然天性能够自觉地摆脱外在的奴役,表露真实自我,实现精神层面上的自由. 相似文献
7.
梁克文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2)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奠基人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在我国广大读者中,早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这部史诗性的世界名著的研究,也越来越取得新的成果。批评家们对《红与黑》真实地揭示了法国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末的社会现实,尖锐地抨击了波旁王朝最后,也是最反动的君主查理十世统治末期的封建贵族、教会僧侣的反动腐朽,以及它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向往和赞颂,都给以了一致的评价。《红与黑》作为一部政治历史小说,它的积极的 相似文献
8.
宋军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3(11):136-140
从精神分析角度切入 ,可以认为于连的性格是由于“恋母情结”而形成的。他和“母亲”德·莱纳夫人的纯洁的关系 ,陶冶了他真诚、自由、独立的个性 ,这种个性与当时黑暗虚伪的社会格格不入 ,使他不能和上流社会融合 ,他厌恶这个世界 ,于是他选择了死亡之路 ,回到母亲的怀抱 相似文献
9.
一直以来,人们对玛蒂尔德的形象是忽视的,对她的认识和评价也仅仅停留在表层的触摸上。其实,玛蒂尔德在小说中不单单是个爱情的角色,她同于连一样,也是一个抗争者。如果说于连是千万个不满波旁王朝复辟,寻求个人抗争和出路的平民青年的代表,那么,玛蒂尔德就是法国王朝复辟末期、七月革命前夕不甘与波旁王朝一同毁灭的有为的贵族青年的代表。她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抗争命运,实践生命的价值。她的悲剧同样具有深刻的社会内涵。忽略玛蒂尔德的抗争,对《红与黑》的解读将是不完整的。 相似文献
10.
郭坤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9,(8)
司湯达的《紅与黑》,在我們青年中流傳甚广,有着不小的影响。对它进行恰如其分的估价和批評,不仅在文学研究上,而且对帮助青年正确地对待古典作品,吸其精华,去其糟粕,也有着很大的意义。这篇小文章,不可能全面而深刻地評价这部巨著。只想就其中几个主要問題,談談自己的不成熟的看法。(一) 《红与黑》的主人公們生活在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的法国。这是一个极为反动的罪恶时代。开始于一七八九年的資产阶級大革命的 相似文献
11.
《红与黑》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皖林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4,20(6):109-110
本文从女性阅读的角度 ,分析了《红与黑》中女性形象体现的女性特征 ,阐述了女性追求及追求中的痛苦和挫折 ,并指出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毁灭是社会功利导致的悲剧。 相似文献
12.
林增平教授撰著的《资产阶级与辛亥革命》一书已于1991年8月由湖南出版社出版。该书收集了作者多年来在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与辛亥革命方面所发表的20多篇论文,32万余字。它颇具鲜明的特色。第一,在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与辛亥革命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并自成体系。早在1964年,该书作者在重读《共产党宣言》时发现,在西欧,“中世纪的城关市民等级和小农等级是现代资产阶级的前身”。但在中国,“一部分的商人、地主和官僚是中国资产阶级的前身”(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作者于是把西欧和 相似文献
13.
丁子春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3)
于连·索黑尔是小说《红与黑》中的核心人物,也是欧洲文学史上塑造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典型之一.长期以来,世人对他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本文仪就这个论题,谈点粗浅的看法.(一)人们对待于连,正如对待司汤达一样,有一个由“冷”到“热”的过程.《红与黑》的作者司汤达(原名亨利·贝尔,1783—1842)生前文名寂寞,他的小说没有得到文坛的重视和公允的评价,只有巴尔扎克器重地,专门写了一篇《贝尔先生 相似文献
14.
李有华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于连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的主人公。许多评论者都强调了他的野心和虚伪,把他看作“野心家“和“伪君子“。其实,于连的性格始终交织着良知与野心、热情与虚伪、真诚与作假的矛盾。他出身平民,为了争取幸福生活,努力实现出人头地的目标,但最后以失败告终。他的毁灭不仅有外在的因素,内在思想上的因素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陈在东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4)
《红与黑》以大量篇幅描写了于连与德·瑞那夫人和德·拉·木尔小姐的爱情。但这里的所谓爱情,并非那种有着共同感清基础、心心相印的真正爱情,而是特定政治历史背景下的畸变的爱情。 一 主人公于连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社会倒退的时代。经过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到1830年7月革命前,40年来,法国封建贵族与资产阶级之间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始终很激烈,封建贵族势力在垂死挣扎,大资产阶级向保王党频频发动进攻,同时又和复辟了的封建贵族和天主教会沆瀣一气,一同构成对下 相似文献
16.
自我实现的悲剧牲——《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有华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于连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的主人公.许多评论者都强调了他的野心和虚伪,把他看作"野心家"和"伪君子".其实,于连的性格始终交织着良知与野心、热情与虚伪、真诚与作假的矛盾.他出身平民,为了争取幸福生活,努力实现出人头地的目标,但最后以失败告终.他的毁灭不仅有外在的因素,内在思想上的因素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杜光远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2)
一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在中国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从五十年代至今这部长篇小说曾引起过较大的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怎样评价小说主人公于连,索黑尔这个人物形象上。归纳纷纭众说,主要有两种观点:一部分人认为,于连蔑视贵族,勇于抗争,是代表当时受压迫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反抗贵族统治阶级的英雄形象,是怀抱“法国大革命的原则”的“一个伟大的人物”①;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于连具有极虚伪和丑恶的灵魂,他是一个“道道地地的极端个人主义野心家的形象”②上述两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但笔者不能苟同的是,这种文学艺术的庸俗社会学的观点,抹杀了这个形象的丰富的内涵。因此,本文就于连形象的复杂性再作探索以就教于诸位大家。 相似文献
18.
当代资产阶级社会的政治制度问题一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苏联出版的书刊中早就进行了积极的探讨。马尔钦柯在《当代资产阶级社会的政治体制》一书中概括地分析了以前就这一课题的某些基本问题进行研究后所获得的材料,对一些有争议的和 相似文献
19.
韩中一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85,(3)
一八三〇年司汤达的《红与黑》的付梓问世,标志着法国现代小说的诞生。他在作品中准确地描绘了法国从一八一四至一八三〇年王政复辟时期的社会风俗;塑造了一个在接触这个社会上充分显示其才华的主人公;开创了一种禁得住考验的小说文体和结构。所有这些成就都略早于巴尔扎克宏伟的《人间喜剧》。 相似文献
20.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1(3)
本文通过分析比较于连和拉斯蒂涅的家庭出身、性格特点、奋斗手段、奋斗历程指出:两人都是聪明而有才干、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追求个人功名的野心家.但他们又有着不同之处:人生道路不同,精神价值不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