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珊  李诗 《领导科学》2003,(10):42-43
近年来,随着我国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一批腐败分子相继落马,这使得一些尚未暴露的贪官受到巨大的震慑,行为有所收敛。但是,腐败与反腐败的较量依然激烈,少数腐败分子仍然凭借着手中的权力,不断变换出腐败新花样,“贪官外逃”就是新出现的动向,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2.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即腐败分子大多大权在握且胆大妄为,搞起腐败来易如反掌.那么,腐败行为究竟是怎样完成的,有没有规律可循?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或解决不好,人们就不可能洞悉腐败最深层的发生机理,也就提不出有效的防治对策,反腐败斗争也就不可能走向深入.这里,笔者试图从哲学的角度,对腐败的基本要素作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反腐败斗争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难题,在于反腐倡廉的社会文化资源相当短缺。因此,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将反腐败引申到文化的高度,是反腐败斗争的一个重大的基础性课题。警惕“腐败文化”蔓延如果腐败呈现出普遍化、流行化、社会化的趋势,除了体制层面的原因外,还因为它获得了一种文化上更有力、更稳定的支持。这就意味着,腐败也容易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和生活方式,渗透到一些人的日常行为模式之中。当前,我国的集团性腐败、体制内腐败以及人们的羡腐心理等,都是“腐败文化”滋长蔓延的可怕信号。集团性腐败。集团性腐败或集体腐败,是指掌握…  相似文献   

4.
程延 《决策探索》2005,(7):36-38
随着我国反腐败斗争的日益深入,惩治腐败官员的力度也不断加大,官场腐败现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然而,近年来官场上却出现了另外一种现象——“亚腐败”。它介于一般作风问题和严重腐败行为之间.是一段在权力的廉洁状态和腐败状态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尚未达到触犯刑律的地步、但权力本身却又并不那么干净的空间。“亚腐败”是一些党政干部作风的不良表现,是诱发严重腐败行为的温床.也是当前反腐败斗争的一个新课题。这种现象在官场十分普遍,主要表现有“十大病状”。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反腐败斗争,把反腐败斗争看作事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根据情况的新变化推出了一系列针对产生腐败和惩治腐败的制度、措施、法律、法规,不断加大对腐败分子的打击力度,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是,在治理腐败这一世界  相似文献   

6.
省部声音     
正黄树贤中央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部长、中央反腐败协调小组国际追逃追赃工作办公室负责人追逃追赃工作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内容,是遏制腐败蔓延的重要一环。有关部门要加大交涉力度,不能让外国成为一些腐败分子的"避罪天堂",腐败分子即使逃到天涯海角,也要把他们追回来绳之以法。  相似文献   

7.
目前,在相当多的领导干部中,流行着一种“不过分就行”的心态,即对于包括下级和民众的送礼(含公款送礼)在内的种种不当行为,采取接受和参与但“不过分”的态度.他们认为,这类还没有达到被查处程度的不当行为,只是小事一桩,算不上腐败.这种心态,被他们视为既能得到某种利益,又不影响保官和升官的“潜规则”.就其本质和危害而论,这种心态太过分. 人们已经认识到,在反腐败斗争中,不但要打“老虎”,而且要打“苍蝇”.现在的问题是,对于既不是“老虎”也不是“苍蝇”的领导干部的“小腐败”行为,领导机关大多视若无睹,任其泛滥,认为那都是小节,不用较真儿.“不过分就行”的心态也就在这种官场氛围中发生和发展起来了.这种“不过分”,在一定条件下就会转化为“过分”,一个较好的领导干部就有可能变为一个较差的领导干部,甚至会堕落为腐败分子.这也正是我国领导干部中的腐败分子常常在“查处一个”之后,仍然“前腐后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腐败与反腐败是一场没有硝烟却激烈异常的战争。近年来,随着我国反腐败力度的逐渐加大和腐败空间的逐渐缩小,一些冥顽不灵、执迷不悟的腐败分子为了能继续把手中的权力转化为腰包里的金钱,绞尽脑汁地“创新”着腐败形式,于是,权力“期权化”便应运而生了。这种腐败形式因其难以定性举证、难以查处而成为反腐的一道难题。但是,任何形式的腐败都不会无迹可查,都会有规律。只要我们仔细分析其形式,透过现象探究其本质,把握其规律,并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提高反腐能力,那么,权力“期权化”就不再会是一道难以破解的难题。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反腐败斗争,惩治了一批腐败分子,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反腐败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那么,为什么一些腐败现象会久禁不止呢?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有效地对权力进行监督制约,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呢?本文就这些问题作一粗浅探讨。一、腐败产生的主要症结在于对权力监督制约弱化腐败是一种社会的和历史的现象。从根本上讲是剥削制度和剥削社会的产物。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产生腐败的阶级根源和阶级基础已不复存在,腐败现象理应销声匿迹。但事实并非如此。由…  相似文献   

10.
<正>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大了反腐败斗争的力度,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老虎""苍蝇"一起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近年反腐败斗争破获的大量权力腐败案件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共同特征,就是这些涉案的腐败分子大都热衷于在组织内部大搞家长制、一言堂,从而为权力腐败铺平道路。诸多媒体披露的各种权力腐败乱象可谓铺天盖地,触目惊心,其背后往往都有权力不受制约的政治家长在暗中作祟。甚至还有不少  相似文献   

11.
原本是为加大反贪惩腐力度,弥补立法不足而设立的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无形中却成了网开一面规避法律的缝隙。近几年的涉及领导干部的职务犯罪中,巨额的来源不明财产频频出现,金额不断攀升。该罪名客观上成了一些腐败分子的挡箭牌、护身符、保护伞、免死牌,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党与腐败水火不相容”精神严重不符。正确解决这个问题,莫让腐败分子从“巨额财产来源不明”中获益,已经成为反腐倡廉建设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12.
领导干部“家里人”“身边人”参与作案,已经成为当前腐败犯罪的一个突出特点。除了“夫人腐败”、“子女腐败”、“秘书腐败”外,一些领导干部的司机参与腐败犯罪的现象也格外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3.
《领导广角》“读者点题&#183;大家作文”出了个挺有意思的题目:你腐败过吗?我觉得它有意思是转换了定向思维。有人说:腐败是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要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腐败分子呢?  相似文献   

14.
领导干部“家里人”、“身边人”参与作案,已经成为当前腐败犯罪的一个突出特点。除了“夫人腐败”、“子女腐败”、“秘书腐败”外,一些领导干部的司机参与腐败犯罪的现象也格外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5.
当前,腐败主体从单一向团伙群体发展,这种现象有其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同时也有其社会心理诱因,而且这种社会心理诱因是导致集体腐败行为的直接内在原因。因此,在反对集体腐败行为中,我们更应注意人的社会心理因素所起的动机导向作用。一、“团结无隙”心理——集体腐败的心理保护伞团结无隙是某些腐败行为者精心策划的一种腐败策略。他们认为,团结是面大旗,只要扯起这面旗帜作文章,一般情况下,问题不会暴露,上级不会调整班子,下技不会告发,即使个别人有意见,领导班子也会以齐心协力,团结无隙蒙混过关。于是…  相似文献   

16.
<正>除了外部商业腐败,出现在跨国公司的内部员工腐败更让人们大为震惊。种种迹象表明,来自跨国公司内部的员工腐败,已经不是单一的偶然事件。事实上,从跨国公司底层的采购人员到高层的管理人员,“腐败”一词已经不再新鲜。有人如此评价跨国公司出现的员工腐败现象:“这些腐败分子的存在就像吸血鬼一样,如果不杜绝他们, 企业最终会因为他们的存在而走向死亡。”  相似文献   

17.
《决策探索》2009,(22):70-71
一个国家,腐败不除,无以立国:一个政党,腐败不除,无以立本。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以来就十分重视党性的纯洁化,严防腐败现象的滋生、严惩腐败分子的作乱。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的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是廉洁勤政、克己奉公的,尤其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无私奉献,艰苦奋斗,联系群众,鞠躬尽瘁,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真正做到了“朗如日月,清如水镜”,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18.
手机杂志     
《领导决策信息》2009,(29):12-13
绝不能造成“一人害病,全省吃药”的情况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日前在评论深圳市前市长许宗衡案时表示,广东省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是廉洁奉公的,腐败分子只是极少数。“绝不能因为查处腐败案件,就分散我们抓落实、促发展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19.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新的征程、新的使命、新的起点。展望新年,反腐倡廉任重道远,吾辈仍需加倍努力。下面我还是结合实践,谈点反腐败斗争中发现的腐败新动向、新情况、新问题,愿能对今年的反腐败工作有所裨益。现在社会,腐败分子也在不断地与时  相似文献   

20.
在微生物领域,一些病毒为了规避生存环境的挤压,不断变异其内部分子结构,这是生命体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求生本能。在现实生活中,近年来少数尝到腐败“甜头”的领导干部,在党和政府不断深入的反腐败斗争进程中,也学会了微生物领域某些病毒的变异功能,面对来势强劲的“廉政风暴”,其应对的手段也逐渐变化多端,将腐败行为改头换面,或打党纪国法的“擦边球”,以避开组织和群众视线。与直接的权钱交易、权权交易的以权谋私等典型的腐败行为相比,这种看起来不像腐败的腐败,可称之为“非典型腐败”。这是反腐败斗争遇到的新课题,应引起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