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王占欣的戏曲油画,正可谓"画如其人",扑面而来的视觉信息传达出她对戏曲的钟爱、对绘画的执著、对舞台的遐思、对人生的感悟。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现存二、三百个剧种之多,而在其中独占鳌头的京剧被尊为"国戏"。  相似文献   

2.
真善美──电视公益广告的美学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电视公益广告制作和播放中的经验,研究和把握其审美特性,是电视学、广告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现实课题。本文认为,电视公益广告是一种缩微的艺术,"真"是其根基,她比其他大众传媒形式和新闻节目更富有影响力;"善"是其灵魂,她关注的中心是人,是人自身的完善,是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她持有"与人为善"的态度;"美"是其魅力,而处理好正与反、褒与贬、虚与实、显与隐等几对关系,能增强其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韩旭 《北京纪事》2015,(8):71-73
逄瑷嘉深受爷爷奶奶影响,自幼酷爱京剧。儿时爷爷奶奶总是对电视的戏曲频道情有独钟,逄瑷嘉也坐在边上耳濡目染,她觉得京剧的戏服缤纷艳丽、头饰光彩夺目十分好看,勤学好问的她,遇到看不懂的地方,便会问爷爷奶奶,这段说的是什么,剧中的人物是干什么的。  相似文献   

4.
王建 《中华魂》2013,(10):38-39
人生乐趣有万千,对笔者而言,生活中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品茶、唱戏。以"斋主"自居的笔者喜欢与朋友们在冠以"憩园斋"的家中茶室俗雅共赏。席坐间,品一泡好茶,过一把戏瘾,其乐妙不可言,沁人心脾。笔者打小就迷上了京剧,皆因大院中住着京剧名家叶盛长老先生一家,叶家在梨园界有很高的名望,平时人来人往甚是热闹。时不时,那些拜访叶老的人们还会在大院里聚一聚清唱几段,那时,笔者只觉得京剧好听。  相似文献   

5.
1980年,季冠霖出生于天津的一个京剧世家,从四五岁开始,她便在父母的教导下练习京剧的基本功,并且练就了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上学的时候,一群说天津方言的孩子当中,只有季冠霖总是讲普通话,为此,老师总喜欢让她在课堂上朗读课文,还让她参加一些朗诵比赛或是主持学校里的一些节目。  相似文献   

6.
京剧形成于清代,属艺人剧。艺人剧的价值取向取决于平民而非作者本身,所以,艺人剧作本身就是平民愿望的集体展示。通过传统京剧历史故事戏个案剧本的研究,追本溯源,深入探讨传统京剧中"忠"观念产生的现实基础和历史渊源,从而把握其双重价值取向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她9岁那年,哥哥考上了吉林戏校,就是从那时起,她发现京剧太美了,于是她也去报考,但没有哥哥幸运,初考,吉林戏校没要她;再考,锦州戏校也不要她;第三次考,门槛降低到朝阳戏校,她还是没能如愿。  相似文献   

8.
旅游产业的不断升级使"京剧旅游"以一种新的民族旅游的形式现身于市场,许多剧院上演经过某些加工后给外国游客带来身心愉悦体验的"旅游京剧",很多学者就京剧旅游这一特种旅游形式提出了文化本真性的质疑,本文从存在主义真实性阶段角度及游客的体验感受为切入点分析后认为,京剧旅游这个民族特种文化形式带给外国游客的真实愉悦体验感受。  相似文献   

9.
韩旭 《北京纪事》2013,(3):53-56
<正>艺术离不开传承,京剧作为一门传统艺术,更需要后继有人。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演员代表了京剧艺术的未来和希望。而赋予京剧艺术未来和希望的重担,就落在培养年轻演员的老师肩上。初次见到李文敏老师,感觉她说话中气十足,神采奕奕,一点不像年逾古稀的人。私下里聊天她很幽默,时而开个玩笑,大家哈哈一乐,毫无代沟之感;可一谈到京剧、谈到教学时,她就像变了一个人,  相似文献   

10.
七月,学校放暑假的头一天,八岁的哈莉特不到五点钟就起床了,她是被远处传来的"嗖嗖"的声音吵醒的。她跳下床,跑到窗边向外望去,坡度平缓的小山丘环抱着她家的"罗汉农场"。窗外第一块田地上奶牛群已经在草场上散步了,而在稍远一点儿的第二块麦田里,哈莉特看到了一个完美的圆形。她立即想到在书中读过的"麦田圈"的故事,于是她穿好衣服,要跑到屋外去看个究竟。在麦田里,哈莉特意外地发现一只野兔正端坐在那里,微微地侧着头观察着她,其姿态和神情与她以前见过的野兔有些不一样。这时,野兔竟用人类的语言向她礼貌地打了声招呼:“早上好了就这样,哈莉特与野兔开始了沟通与交流。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代生活和文学事业的过来人,没有人比叶文玲和她的同辈人更清楚以往的文学失去了什么,而今天的文学又亟需什么。于是当他们把主体的情感指向和价值追寻义无反顾地定位在"爱与美"之上的时候,这代人就注定成为了文学之梦的追寻者和传统文化精神的守望者。叶文玲以她女性特有的执著、友爱和真纯而成为这代"寻梦人"中颇为典型的代表:他们放逐与回归的心路历程,追寻又困顿的文学理想,拘囿而迷失的精神家园……杭大中文系主持召开的这次"叶文玲研讨会",既是对叶文玲创作的回顾,更是对一代"寻梦者"的叩问。  相似文献   

12.
传奇孟小冬     
她不是梅兰芳世界里的主角,却是京剧史上被神化了的“冬皇”。绚烂的舞台背后,是她一生都有顺遂的婚姻和半世的忧伤坎坷。  相似文献   

13.
著名的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自小就树立了"善待每一天"的生活理念,她从不为自己身处逆境而气馁、烦恼、颓唐。相反,她自感每天都活得很"滋润"。她每天渴望雨露,渴望阳光;她每天都给自己留下想象的空间,灿烂的朝霞,悠然的远山,茫然的星空;她每天充满自信力,与命运挑战;她每天求知不渝,从而"唤醒了我的心灵,给了它光明、希望和快乐,使它重获新,  相似文献   

14.
为更好地挖掘京剧理论研究领域的热点、前沿和趋势,对主要研究学者的研究旨趣进行梳理和归纳。运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构建京剧理论研究热点问题的知识图谱,获取1998-2021年间以京剧为主题的文献数据,围绕相关文献的数量、关键词、作者等要素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绘制京剧理论研究的知识结构图谱。依据分析结果提出“京剧艺术”“京剧现代戏”“京剧改良与创新”“京剧继承与发展”四大主题模块,并将相关学者归类其中,形成专家主题聚类,并从时间向度对未来京剧理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判和展望。  相似文献   

15.
"别是一家"与"自成一家"──谈李清照词的创作理论与实践徐祝林"词别是一家"是介于婉约与豪放之间的词宗李清照提出的一个重要文学理论,"自成一家"则是她潜心创作的具体而深刻的实践。这一重要的文学理论与杰出的创作实践的完美统一,无疑对当时词的发展做出了重...  相似文献   

16.
爱出风头 1978年出生的王佩瑜从小就很有文艺细胞,母亲也非常有意识从这方面培养她。她小时候学过评弹,演过小品,练过书法,还学过琵琶。小小年纪,在苏州已经是尽人皆知的小童星了。到了十一二岁的时候,身为京剧超级票友的舅舅对她说:你会了这么多东西,但还不会京剧,这不算最厉害的。  相似文献   

17.
咪拉 《北京纪事》2010,(9):72-75
舞台上的迟小秋身段、水袖功底深厚,唱腔圆润、婉转,光彩夺目,是程派的标准传人。她在文艺青年中有大量拥趸,“迟迷”遍布各个年龄段。他们给她建了百度贴吧,建了豆瓣小组,让这位京剧名旦成了互联网的热门话题。舞台下的迟小秋气质高雅,待人温婉,在她所领导的年轻演员眼中是一位可敬的家长。  相似文献   

18.
2011年5月14日,是北京肢残人张秀霞圆梦的日子。她走进了京剧艺术的殿堂--梅兰芳大剧院,与中国京剧界名家李维康、耿其昌、赵葆秀等一起,同台演唱、演奏,残健融合,共庆第21个“全国助残日”。 站在梅兰芳大剧院的舞台上,演奏着京胡独奏“梅花新调”,听着观众雷鸣般的掌声,张秀霞的思绪穿越时空,酸甜苦辣的记忆打开闸门,与京胡的不了情在她脑海中回荡……  相似文献   

19.
慕安 《中华魂》2012,(11):57-58
程砚秋(1904—1958),北京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程派"艺术的创始人。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1957年10月经周恩来和贺龙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曾在戏剧界引起强烈反响。贺龙介绍程砚秋入党,并不是偶然的,同介绍人周恩来一样,是基于对程砚秋的深刻了解。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音乐传统”的传承延续过程中,京剧唱腔与民族声乐之间相互借鉴、融合,形成了一批新生的、特色鲜明的,最具京剧唱腔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歌曲《梅兰芳》《贵妃醉酒》这两首具有京剧唱腔风格与韵味儿的民族声乐作品,都与京剧唱腔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本文在研究中分析了《梅兰芳》《贵妃醉酒》作品对京剧唱腔风格的运用,同时对作品演唱中京剧唱腔风格运用的情况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