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达斡尔族分布在黑龙江北岸中、上游地区,是经济文化较发达历史比较悠久的少数民族。清初迁到黑龙江南岸和新疆塔城地区。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手工汇总资料统计,达斡尔族人口为121,357人。达斡尔族人口在其族源形成、人口变迁及其文化素质等方面,都有其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2.
蒙古族是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的民族之一.1953年为146万人,1990年已达480万人,人口数量增加了2倍多,尤其是1982到1990年的八年中,人口净增139万,平均年人口增长率为4.36%.在我国大力推行计划生育的形势下,分析蒙古族妇女生育率的变化及其对人口增长的作用至为重要.本文利用1988年2‰妇女生育节育抽样调查资料,对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妇女的生育和节育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3.
<正> 朝鲜族原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之一。朝鲜族的发展过程复杂曲折,尤其是族源问题,意见纷纭。笔者认为,其族源应分两个发展阶段:先是以商族人为主体融合原东北众多不同语言的部落;后是以夫余族分部的部分人口为主体,形成新的人们共同体,即高句丽,发展为今日的朝鲜族。两者按民族人口组成看有密切关系;按形成新民族时的主体民族则是两个。朝鲜族的最早形成,是周武王封箕子于今鸭绿江流域称朝鲜侯的时期。当时,随同箕子的有五千人,以这五千人为主体,形成最早的朝鲜族。为什么这五千人很快发展为地域很广、居东北之首的先进民族呢?主要是箕子所率殷之遗民虽人仅五千,但都是生产  相似文献   

4.
新疆是个多民族地区,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达斡尔、俄罗斯、满等十三个民族,是以维吾尔为主的民族聚居区。1981年年底,全区人口有1303万,其中少数民族人数为768. 06万人,占全疆人口的58. 94%。一、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的发展解放前,由于历代反动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新疆少数民族不仅经济、文化落后,卫生、医疗事业也很薄弱。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呈现为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并存、人口自然增  相似文献   

5.
捷克斯洛伐克位于欧洲中部,是一个中等大小的内陆国家。土地面积十二万七千八百多平方公里。人口一千五百多万,主要民族是捷克族(约占65%)和斯洛伐克族(约占29%),都属于斯拉夫民族。 捷克斯洛伐克工业一向比较发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它生产的机床、工具、枪械以  相似文献   

6.
旧中国的少数民族人口,在人口自然变动、迁移变动和民族演变过程(即各个民族或民族的各个部分融合和分化的过程)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人口发展极其缓慢,有的民族人口还在不断下降。比如:满族在辛亥革命时尚有500万人,到1953年普查时仅有242万人。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在清代嘉庆年间还有118万人,到1947年时仅剩下83.2万人。在新疆境内的哈萨克族,公天1509——1518年间,约有100万人,到1949年时仅  相似文献   

7.
东乡教育事业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夏回族自治州所辖之东乡族自治县,为甘肃省中部十八个干旱县之一。全县人口202,702人(1986年底),面积1466,47KM~2,人口密度为138.2人/KM~2。居民以甘肃特有少数民族东乡族为主,(149,976人)比重为74,0%。次为汉族和回族,分别占15.8%和10.2%。研究兼有民族和贫困两大特点的东乡族自治县教育事业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不仅有其特殊意义,而且对具有类似背景的其它地区,也有一定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第二次和第三次人口普查中(1964—1982),中国人口的年增长率平均为2.1%汉族的年增长率为2.0%;除了朝鲜族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5%以外,所有其它民族的年增长率都高于全国平均数。 1982年的中国人口普查,中国朝鲜族人口为1,766.204,其中大部分人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在中国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人口规模中,朝鲜族居第十二位,而且具有高度的文化水平,除了农业,工人从事工作的比例也最高(国家统计局1985年)。一个研究中国不同民族  相似文献   

9.
东乡族是我国甘肃境内的一个古老民族。自五十年代起,开始大量迁入新疆,多居住在伊犁河流域。新疆的东乡族人口现在已达40,326人.占全国东乡族总人口的14.43%,其中居住在伊犁地区的东乡族为30,265人。占全疆东乡族人口的75.05%。成为伊犁地区在人口数量上仅次于维吾尔、哈萨克和回族而占第四位的少数民族。1964年至1982年的18年间。新疆的东乡  相似文献   

10.
青海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少数民族33个,158.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9.4295。人口超过千人的少数民族由1964年人口普查时的五个增加为1982年的七个: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满族、哈萨克族。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六个民族自治州、五个民族自治县):土地面积达70.8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8%。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全省共有四十一个民族成份.人口在一千人以上的主要少数民族有回、藏、蒙古、裕固、东乡、撒拉、保安、哈萨克、满、土等十个。其中回、藏、东乡族人口在二十万以上。回族是我省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人口达九十五万多人。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为我省特有的民族。甘肃省共有少数民族人口154.9万,占全省总人口的7.9%。少数民族的分布很广,共居住在2个民族自治州,7个民族自治县,面积17.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8%。我省的少数民族人口在1964年  相似文献   

12.
族际通婚对于构建民族互嵌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挖掘1982年以来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资料,回顾和总结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族际通婚变动的十大趋势:一是族际通婚的普遍化,族际通婚的人口规模和比例均明显提升;二是族际通婚比例在各民族间的相对差异化;三是族际通婚圈进一步扩大,各族际通婚子圈相互交融;四是东北和西南地区的族际通婚程度相对较深;五是城镇化对族际通婚有积极影响;六是人口流动对族际通婚有促进作用;七是族际通婚人口性别比呈现梯级化差异;八是族际通婚人口中女性家庭地位不断提高;九是受教育程度与族际通婚比例呈正相关关系;十是族际通婚比例在职业类型上表现出分层化。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4~2012年北京婚姻登记数据的分析,表明北京近十年的族际通婚在新婚群体中占比约10%,其中以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通婚为主,也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之间的族际通婚。与民族地区相比,北京的族际通婚的特点表现出显著差异:北京族际通婚的人口平均初婚年龄高于汉族通婚,夫妇平均学历水平也高于族内通婚的情况,少数民族之间的族际通婚人群中有很大比例的迁移人口和流动人口;婚姻稳定性方面,族际通婚夫妇的离结率(即当年的离婚数量与结婚数量之比)大大低于族内通婚。新婚人群的特征对比映射出北京对于少数民族精英人口的强大吸纳力。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4~2012年北京婚姻登记数据的分析,表明北京近十年的族际通婚在新婚群体中占比约10%,其中以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通婚为主,也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之间的族际通婚。与民族地区相比,北京的族际通婚的特点表现出显著差异:北京族际通婚的人口平均初婚年龄高于汉族通婚,夫妇平均学历水平也高于族内通婚的情况,少数民族之间的族际通婚人群中有很大比例的迁移人口和流动人口;婚姻稳定性方面,族际通婚夫妇的离结率(即当年的离婚数量与结婚数量之比)大大低于族内通婚。新婚人群的特征对比映射出北京对于少数民族精英人口的强大吸纳力。  相似文献   

15.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并结合历次人口普查民族人口资料,研究了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以及人口分布的变化趋势、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在人口总量方面,2010—2020年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335.08万人,增长了11.92%,是同期全国大陆人口增幅(5.77%)的2.07倍,这个比值仅低于大量更改民族身份的1982—1990年。主要原因是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少数民族登记人口低于真实值。2020年人口普查采用了身份证登记措施,加上国家开展精准脱贫工程的原因,使得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获得了比较准确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另外,当前逐步增长的各民族族际通婚率使得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出现了较高的增长。在人口分布方面,东部地区少数民族快速增长,2020年已经成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第二多的地区,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格局发生了显著改变。2010年全国有5个县级行政区划没有少数民族人口分布,2020年达到全部县级行政区划均有少数民族人口分布。2020年55个少数民族中有49个民族县级行政区划数量比2010年有了显著提高,6个民族有所减少。研究构造了人口分布相对均匀度指标,2020年我国少数民族省级人口...  相似文献   

16.
(一) 北京是我国的第二大城市,解放前和全国的情况一样,人口发展比较缓慢。1936年人口约为153万,到1949年解放时发展到200.6万,十二年共增加47万多人,平均每年增长4万。解放后首都人口迅速增长,到1978年,发展到849.6万,三十年增加的人口为解放初的三倍多。其中自然增长累计294.3万人,占总增加人口的45.33%;机械增长累计71.4万人,占  相似文献   

17.
陈巴尔虎旗,位于我国最优良的天然牧场之一——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草原,西北邻额尔古纳河,与苏联相隔,面积1.9万平方公里,人口3.8万(1979年末,下同),平均每平方公里二人,是一个历史悠久、蒙古族世代生息的纯牧区,牲畜30.2万头,人均8头。工牧业产值531.4万元,人均139元;其中,牧业产值291.4万元,人均(按牧业)240元。民族有蒙、汉、鄂温克等14个民族,汉族人口2.2万,蒙族人口13,218人。这次除两个国营牧场外,对所有的6社1镇蒙古族人口都作了调查,共11,322人,占蒙族人口的86.7%。  相似文献   

18.
<正> 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手工汇总资料表明,1990年大陆少数民族人口已达9,120万人,比1982年增长了35.53%,高于汉族(12.45%)2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净增298.85万人,高于1964~1982年期间少数民族平均每年净增数(151.77万人)的96.89%和1953~1964年(41.82万人)的614.61%;1982~1990年的平均每年递增率高达38.7‰,分别高于1964~1982年(29.4‰)和1953~1964年(11.2‰)的9.3个与27.5个千分点。百万人口以上的少数民族已由1982年的15个增加到18个(新增加的有哈萨克族、傣族、黎族),人数已由6,035.6万增  相似文献   

19.
<正> 鄂伦春族是我国人口很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据1982年人口普查,我国鄂伦春族总人口数为4,103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2,039人)和黑龙江(2,002人);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的鄂伦春族人口有1,474人,占全国鄂伦春族人口1/3以上(35.92%)。《人口与经济》今年第1期发表宋杰、林盛中二位同志的《鄂伦春民族人口的历史变化、现状和特点》一文,这是解放以来全面阐述鄂伦春民族人口的第一篇专论,令人欣喜。可惜,该文所使用的数据资料,基本上局限于黑龙江省的鄂伦春族人口,因而难以全面和充分地反映这个少数民族的现状及其特点。拙文仅就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族人口素质和社会构成的深刻变化,做点滴补充。人口的社会构成是人口的本质特征——社会属性的集中反映。看一个民族人口的发展,既要了解其数量增长和自然构成状况,更要分析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变动状况。1951年  相似文献   

20.
北京是全国唯一的包括5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数量最多的特大城市。据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北京市少数民族人口为49.85万,占全市常住人口979.36万人的9.1%。达到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回族(29.64万)、满族(16.62万)和蒙古族(1.48万)3个民族;千人以上的有朝鲜族(3.9千人)、壮族(2.4千人)、维吾尔族(1.9千人)、哈萨克族(1.5千人)、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