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司空曙是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其卒年,学界一般认为是德宗贞元六年(790)左右,本文考订应推迟到顺宗永贞元年(805)秋以后。此外,司空曙遭贬、遇赦及入西川节度使幕府等行迹,学界一直认为司空曙于德宗贞元元年(785)以后入西川节度使韦皋幕府,本文考证司空曙至迟于德宗建中二年(781)十二月之前已入西川节度使张延赏幕府,后再入西川节度使韦皋幕府。由这些事实的考订,可重新认识"大历十才子"的创作活动年代和活动地域。  相似文献   

2.
卢仝是中唐一位以诗风险怪著称的诗人,是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的重要成员。卢仝死于“甘露之变”一说,不见于唐史,亦不见于卢仝同时代人及晚唐、五代人的诗文,直至入宋以后,始有记载。而影响最大的,当推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五《卢仝传》中的一段文字:  相似文献   

3.
邬焜先生“信息进化论”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邬焜先生在"信息本体论"、"信息认识论"的基础上,推导出"信息进化论"。行文的基本特点是:一是重复了以往的逻辑错误,使"实在"的物质成为没有实际认知内容的空壳,将"不实在"的"客观信息(自在信息、第三者)"定为人类认知的对象;二是用"第三者(粒子场)"代替物质本体,认定具有客观第一性地位的"客观信息(自在信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以在中介粒子场(第三者)里演化,信息具有质和量,或者说成为"变相的物质",物质本体演化失去了可被认知和描述的内容(信息);三是夸大"信息生产和信息生产力"的作用,其实有悖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4.
邬焜先生“信息认识论”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邬焜先生在"信息本体论"的基础上,推导出"信息认识论",论证的基本思路是:一是重复了"信息本体论"的逻辑错误,使物质成为没有实际认知内容的空壳;二是以偏概全,旨在用中介粒子场(事物中介)来替代事物本体,用"信息运动的过程"代替传统哲学中认知的实践活动,认为人的认知对象永远是"第三者(中介粒子场)"而不是事物本体(客体),可以说"信息认识论"也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5.
1934年11月11日至14日,红一军团长征中在湖南宜章县白石渡积极开展了“扩红”工作并收到显著成效。在白石渡红一师至少补充了三百多名新战士,红十五师补充了五六百名新战士,红一军团直属队“扩红”人数不得而知,红二师未在白石渡“扩红”,红一军团在白石渡“扩红”至少八九百人。除红一军团外,中央红军其他部队未在白石渡“扩红”,中央红军长征中在白石渡“扩红”至少八九百人。  相似文献   

6.
《全唐诗》所收诗有的作者有误,有的诗题不妥,所收诗亦多有遗漏的情况。今就阅读所及略作辨补,若干诗之作年亦一并考订。此于唐代诗歌之研究或能有所裨益。一、作者辨误《宿香山阁》诗乃贺朝作《全唐诗》卷一一七录存贺朝诗8首,其中《宿香山阁》诗下注云:“一作贾彦璋诗。”《全唐诗》卷七七六贾彦璋名下亦录此诗,而不注一作贺朝诗。按,作贾彦璋诗恐误。考芮挺章《国秀集》已收有此诗,并已  相似文献   

7.
20世纪西方语言学的飞速发展,使得文体学(stylistics)成为一门严格意义上的独立学科。中国的文体学研究古已有之,"文体"指义多端,在文学上主要指文章的体裁或风格;而西方的"文体"则与语言学密切相关,多指"语体"。中国现今沿用的主流"文体"释义基础主要是古代"文体"涵义,在指称文章的体裁或风格的涵义上,又增添新的内涵——"语体"。这主要是受西方"文体",即"语体"学说影响。"文体"研究可以说是对对象最为全面的研究,必将成为研究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8.
“参考文献”作为学术期刊编辑学中的一个“关键词” ,其所指是否明确 ,含义是否精当 ,是编辑改稿和作者写作时的一个关节点。在这个意义上 ,可以说“参考文献”的准确标示 ,才是规范执行中真正的问题所在。而这个问题 ,在缺乏现代学术规范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论文写作领域 ,显得尤为突出。因此 ,其辨析也就成为建立学术规范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邬焜先生在"信息本体论"、"信息认识论"、"信息进化论"的基础上,推导出"信息价值论"。行文的基本特点是:一是重复了以往的逻辑错误,使物质(物质结构)成为没有实际认知内容的空壳。既想把信息(信息结构)从事物本体中剥离出来,但又难以剥离。时而说客体(物质)的本体无信息,信息在中介粒子场(信息场)里;时而说"所有的物体"的"物质体"与"信息体"两者同体;可谓先是后非。二是在解读信息价值时,貌似谈信息(信息结构),实则在谈物质(物质结构),将事物的相互作用归结为中介粒子场(信息场),使信息成为"变相的物质",传统哲学的"物质价值论"变成了"信息价值论"。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提出质疑为切入点,考察了复合词质疑的特征,追溯其最早使用的情况,并从语料库收集相关语料进行句式及语用特征的分析,最后将提出质疑与质疑进行对比,揭示两者使用范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柳宗元是我国唐代中叶著名的文学家、进步的政治家和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书法家,曾在永州(今湖南零陵)、柳州亲手书写过不少碑刻。遗憾的是,这些碑刻直到现在还没有发现过一块。现存与柳宗元有直接关系的仅有一块残破的、相传为柳宗元手书的柳州“龙城石刻”。然而,对它的真伪和碑文解释,历来争论激烈,众说纷纭,故本文特作新考,以就教於学术界。一、“龙城石刻”发现辨伪和有关记载汇析现藏广西柳州市博物馆的“龙城石刻”是一九三三年按照原碑拓片仿刻复制的(见图)。现陈列在柳州市柳侯公园柳侯祠内的“龙城石刻”则是一九七七年再仿新刻的。据原碑拓片和一九三三年的复制品可知,碑呈狭长不规则圆角四边形,右上角残缺,下面边缘也有少许残破。长0.47、宽0.17、厚0.05——0.075米。碑文竖排,共八行三十字,行书字  相似文献   

12.
《“双卿”其人有无考》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阅《苏州大学学报》,见张国擎作《“双卿”其人有无考》,认为清初女词人贺双卿並无其人。对此,笔者实不敢苟同,谨申理如下,聊作质疑。按张说实出于二十年代末胡适所写《贺双卿考》一文。胡适根据史震林《西青散记》中的“眼中无剑仙,意中须有《红线传》”以及双卿自谓“夫双卿犹梦耳”等语,便断定贺双卿是虚假人物。后来便有人出来响应,都把贺双卿说成是子虚乌有式的人物。其实,史震林在《西青散记》中所说的那些並不足以表明贺双卿是虚构人物。较有权威性的乾隆年间所修《金坛县志》,早有贺双卿其人其事。乾隆时距贺双卿时代甚近,其所记双卿事虽多采自  相似文献   

13.
南园诗社是岭南最早出现的文人群落,后世史籍对诗社活动均有著录,但史料记载的结社时间及南园五先生具指何人却不一致。通过考证,南园诗社当结社于元末,南园五先生指孙蕡、王佐、黄哲、李德、赵介五人。  相似文献   

14.
由孔子首倡的“中庸”,作为一种生命力旺盛的思想和思维方式,追随中国社会的进展,稳定地延续下来。它以多样的形态,生动有力地展开在我国社会意识的各个方面,陶铸和范围了我们民族的心理,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5.
《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一介之使”,课本注:“一个使臣。介,个。”欠妥。首先,在古代没有明确的量词观念,一般情况下,数词直接修饰限制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如本课中的“均之二策”。其次,如果将“一介之使”的“介”译为“个”,那么“之”字的训释发生了困难:若训为结构助词“的”,句子杆格难通;若训为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又未免有些牵强,再次,如果“介”作量词“个”讲,那么作者完全可以按古代汉语的习惯将原句简练  相似文献   

16.
<说文>系统记载五行学说,而释"火"欠妥.系统分析"火"之形音义,发现"火"之甲文象火焰上升之形,"火"与"燬"实为同源转语,"火"之本义应为"物燃而生之光焰";笔者以甲骨卜辞及相关文献为据,发现五行学说与中国先民火祭文化有关.  相似文献   

17.
孔孟道即仁,下学而上达。孔孟儒学潮起潮落,当大陆低潮时,欧美汉学家、海外新儒家则把儒学推向了高潮。尤其是牟宗三、刘述先等海外新儒家,极大地发展了儒学。阅读他们的论述,我们却看到的是康德、黑格尔、意志自由、存有、本体、自我否定(自我坎陷)、内在超越等名词、术语,孔孟则犹如失怙之子。进一步则发现新儒家们多以六经注我之方式,自话自说,或把儒学引向了古希腊形而上学之传统上,或价值取向上,或上帝的终极关怀上。儒学的根在中国,其路径是工夫,朱子方是孔孟儒的真血脉。  相似文献   

18.
梳理米歇尔“图像转向”的三个基本观点,即图像是一种后语语言学的再发现、图像和语言都参与人们的本质建构、观看与阅读都是具有深度模式的接受行为,辨明了“图像转向”并不表示图像的狂欢和霸权,以及与此相对应的语言式微,而是对图像表达比重日益增加的趋势和过程的描述;“图像转向”既表明图像增长的速度之快,也表明图像增长的技术支撑性;“图像转向”的本质是语言和图像互为他者、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9.
自现代学科立场亦即一般意义上观,"红学"应属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一个具体领域,并不是一门独立学科。即使从特殊角度考察,《红楼梦》研究也难以成为具备自主性品质的专业学问。"红学"成"学"之因,必须从华夏固有的经学本源中探索,从"脂学"及其学统形成的历史脉络中追寻,这也是一门旧有之学实现学科重建的历史与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20.
谭耀炬先生的《小学考声韵》校注是研究古代音韵学的一部力作。该书的出版 ,填补了古代音韵学专科目录研究的一项学术空白。本书最大的特点 ,就是穷搜博考 ,析缕治棼。不仅点校准确精善 ,而且考证翔实 ,纠正了不少前贤讹误 ,是目前小学类学术专著中一部有价值的好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