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万木草堂藏画目》不仅是康有为书法艺术的珍品,也是康有为在绘画方面的理论著作。 康有为自幼“性癖书画”。一八八九年,即他第一次上书清帝不达,遭封建顽旧派攻讦,他复“洗心藏密,蓂神却扫”(《广艺舟双可楫序》),“日以读碑为事,尽观京师藏家之金石凡数千种”(《康南海自编年谱》)。他自己也擅长书法,临池之时,专用园笔,肆意逞豪,不避粗率;字风浑厚雄放,尤善作擘窠大字,是与清末吴昌硕、沈曾植齐名的书法家。他在  相似文献   

2.
考察、分析康有为在保国会第一次集会上的演说以及何启、胡礼垣对其演说内容所作的批评可以发现,同属维新思想家,何启、胡礼垣所以会对康有为在演说中提出的经义之论、义愤之说进行尖锐的批评,原因有二:他们认为康有为的主张妨碍中国向西方学习,阻碍中国变法图强;他们认为康有为的说法对救亡图存不但无益反而有害,且有可能招致中国速亡。  相似文献   

3.
所谓“维新方略”,是指以康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戊戌时期为推动维新变法运动而采取的政治手段及策略。从1895年发动“公车上书”,到1898年“戊戌政变”爆发,短短的3年间,维新派先后采取了:上书皇帝,打动圣衷而变法;开学会,“合大群”以挽世变;办报刊以“开绅智”、“开官智”、“开民智”;兴学堂以培养变法人才等“维新方略”。对此,史学界已作详尽的阐释。而笔者则认为:除了上述方略之外,戊戌时期维新派还曾经模仿日本明治维新,以湖南为中心,设计实行过“腹地自立”,建立变法基地的维新方略。这一计划虽然没有最后成功,却对维新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 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划山东为其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新狂潮。其他列强也相继效尤,瓜分中国,亡国灭种的惨祸再一次降临华夏大地,为救亡图存,变法自强,维新志士心怀“胶东之耻”,加快了维新变法的政治步伐。1897年冬,康有为赶赴北京,递“上清帝第四书”,北京城内再度出现维新变法的热潮。但令人疑惑的是,在此前后,维新派的核心人物却没有奔赴北京,而是纷纷云集湖南。1897年11月梁启超应时务学堂之邀,离沪抵湘。1898年2月,谭嗣同也离开官场,由鄂返湘。梁、谭二人,再加上在湘的康才常、皮锡瑞、樊锥等维新志士,形成了一个强大的  相似文献   

4.
塞壅,即阻隔,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康有为从对中国历史的思考中,得出了中国专制政体实质上即造成人与人之间分层阻隔、相互隔绝的生存状态,以便掣阻与统治。康有为震惊天下的"七次上书"即是对专制阻隔的最大挑战,并从深层思考上对此阻隔作了鞭辟入里的描述与揭示,从而标明必须以文化之光去烛亮人们心灵的晦暗蔽塞之处,方可有现代文明产生,方可成为现代人。  相似文献   

5.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思想家。戊戍时期,中国的近代化正处于转折时期。在亟需变革又缺乏指导思想的时候,康有为不拘祖制,勇于学习,进行了艰苦的理论探索,提出了融汇中西的变法主张。将中国人民对近代化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一、西方文化与康有为早期思想的变化康有为有扎实的旧学根柢。他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自幼熟读诗书经史,受到封建传统文化的薰陶。他崇奉程、朱,三纲五常的封建  相似文献   

6.
康有为“七上书”的进化论思想陈可畏进化论思想是戊戌时期维新派的理论结构。康有为作为戊戌维新的领袖.他的进化论思想是学以致用的,梁启超在为乃师作传时称康有为的哲学是“进化派哲学”[1].可以说,进化论思想几乎贯穿于康有为戊戌时期的所有著作和言论之中.长...  相似文献   

7.
康有为思考了多年的变法问题,到甲午战后已发展成为有组织的政治运动。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与变法所提出的丰富内容,给这场变革带来了特有的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变法从何处着眼?康有为在研究对比东西方各国和中国的问题中,得出了一个有价值的论断:中国贫弱受侮的根源在于落后的封建政治制度。他不满足于只学习西方的  相似文献   

8.
对于康有为来说,公车上书特别是1897年至1898年戊戌变法的正式开展,构成了他政治和学术生涯最有光彩的篇章. 一个"维新领袖"形象由此矗立于历史舞台.但细来解读康有为的笔下文字与言行,不难发现其内心的内在矛盾,其刻意塑造"教主"形象溢于言表.  相似文献   

9.
“公车上书”汉代以公家车马送应举之人赴京,后因以“公车”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后,派李鸿章赴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激起全国人民强烈反对。5月2日(四月初八日)康有为(1858-1927)联合在京会...  相似文献   

10.
戊戌变法时期,曾廉以反对变法维新,上书请杀康有为、梁启超而名噪一时;辛亥革命前后,他激烈地反对民主革命,并一直妄图复辟封建制度,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阻碍力量。曾廉是清末民初一个典型的政治保守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者。  相似文献   

11.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经过这次变革,日本一跃成为亚洲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明治维新的巨大成就曾引起中国维新志士的极大关注和向往。为了把中国引上独立富强之路,他们对于明治维新的经验,进行过大量的宣传和介绍,并力倡实施之。戊戌变法运动的主将康有为,就是一个学习宣传明治维新经验的积极倡导者。戊戌变法前,为了挽救中国的危机,宣传变法。康有为曾写过很多文章,进行过多次演说。这些文章和演说多以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为依据,为中国的维新运动大造舆论。例如,从1888年至1898年的十年间,康有为写过七篇上清帝书,几乎篇篇涉及日本明治维新问题。特别是后来撰写的《明治政变考》,尤为典型。该书记述了日本从明治六年至二十三年推行新政的经过,康有为对“每日本一新政,皆发一义于按语中。凡中国变法之曲折条理,无不借此书发之。”该书在变法运动中产生过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光绪二十四年 (公元 1898年 )的湖南新政运动 ,主要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经学思想为根据的。苏舆则编辑《翼教丛编》 ,用以作为反对康、梁的理论基础。指出《湖南时务学堂学约》根本就是承袭康有为《长兴学记》而来 ,是康学而非儒学 ;经典的真伪 ,并不如康有为所想那样武断简单 ;诠释经典 ,也应重视乾嘉主流的文字训诂知识 ;中国所需要的是西方的工艺 ,而非西方的文化及制度。  相似文献   

13.
康有为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最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汲取智慧,不断追求文化革新、制度建构、政治变革的集大成者,同时也代表了力图改变中国命运的一批士大夫阶层向西方学习新知的时代高度。康有为今文经学思想与其说是对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移植,不如说是东传之西方科学影响下中国传统儒学文化发展的近代模式。东传之西方科学对康有为所开显的今文经学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康有为1888年上书与他的早期大同思想有直接的联系。“内圣外王”是康有为的思想体系,其渊源来自朱熹理学。他依循朱熹的伦理哲学,“修养”分为内外两个方面:其内的心性修养,产生了救国献身的精神力量;其外的穷究义理,得到了“治国平天下”的公理,为今后的变法行动作好了理论准备。由“内圣”走向“外王”,第一步就是《第一次上清皇帝书》。  相似文献   

15.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流亡海外,创立保皇会,力主勤王,继续鼓吹维新变祛.1904年起,康有为游历了欧洲十一国,随后写下了《物质数国论》等著作,认为:“中国数千年之文明实冠大地,然偏重于道德、哲学”[1],但如果“以一国之强弱论焉,以中国之地位,为救急之方药,同中国之病弱非有他也,在不知讲物质之学而已”[2],提出了“有物质学者生,无物质学者死”,[3]的观点,大倡物质之学.本文试对康有为的“物质之学“思想,进行初步探讨.一、反有为“物质之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康有为的“物质之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欧…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近代史上,对西方的挑战作出反直,不始自康有为,但因外来的刺激而深入批判传统文化,并尝试建立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则康有为可说是第一人。本文拟对康有为在中国思想史和政治史上的地位作一论述,以就正于各位师长。近代学习西方的先进人物1873年(同治十三年),康有为“始见《瀛环志略》,地球图,知万国之故,地球之理。”①随后他受业于名儒朱次琦,博通经史,鄙弃程(颐)、朱(熹),喜好陆(象山)、王(阳明),“以为直捷明诚,活泼有用,故其所以自修及教育后进者,皆以此为鹄矣。”②这是因为陆、王那种“冲破罗网,焚烧荆棘”的气概,甚合他的品性与志向。陆象山所谓  相似文献   

17.
道咸以降,中国文化危机四伏。为了保存传统,文化保守思潮应声而起,以中体西用论为旗帜,历经康有为的孔教活动、章太炎的国粹主义形成一个明显的思想流派。康有为是晚清文化保守主义的领军人物,他主张珍视传统文化,同时借鉴西方文化,希望藉此使传统文化再焕光辉。文化保守思潮对中西文化关系有深刻的理解,影响了近代中国文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18.
康有为在《物质救国论》一文中,从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出发,提出了在中国全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物质之学。思想[1].要发展资本主义,就必须向西方学习.如何学习?康有为认为:“今将大振物质以为富国强兵立国之道,凡有二焉:一曰大派游学,以学于外;二曰广延名匠,以教于中,”(蒋贵麟主编《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十五),台北宏业书局印行.第74页;以下凡引自本书的。均只注页码)一、大派游学所谓“大派游学”,就是派遣大批学生分赴东西洋各国进行学习。具体做法是,“中国县凡二千,每县筹游生五人之费,其大县多筹者听之,…  相似文献   

19.
以《实理公法全书》为代表的万身公法书籍是19世纪中国所有文献中最彻底的民主主义纲领。目前学术界断定它作于80年代没有足够的根据,它不但在思想方法和基木内容上与康有为写于80年代的《内外篇》、《教学通议》等大相径庭,就是拿它同1895年公车上书前的作品相比较,也风格迥异。康有为的思想是在甲午战后进入一个新阶段的,到1897—1902年间他才有可能写出万身公法书籍。弄清上述情况,便可大体了解其前期思想发展各阶段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杨华 《东方论坛》2017,(6):61-68
在晚清"西学东渐"视野下,康有为《孟子微》一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康有为把传统思想与西方进化论相融合,从孟子思想中寻找中国社会适用于进化理论的可能性和标准,提出重"时"、重"仁"、强调阶段性发展的"三世进化"思想,并对严复译介、宣传的进化论展开理性矫正.康有为《孟子微》的进化思想演绎着传统和时代的双重变奏,折射出一代思想家调融中西方思想的智慧和勇气,对我们当下正确对待中西方思想文化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