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石介(1005—1045年),字守道,兖州奉符(今山东省泰安县)人,北宋初理学家、文学家,有《徂徕集》行于世。死后,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为其作墓志铭。《宋史》卷四百三十二有传。  相似文献   

2.
石介无神论思想简论王秉伦石介,生于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卒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字守道,号徂徕,州奉符(今山东泰安)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及第,历任郓州、南京(商邱)推官。因了忧归耕祖徕山下,在家教授《周易》,学者称徂...  相似文献   

3.
石介的生平并不复杂,但他的为人和思想却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宋史》本传说他“笃学有志尚,乐善疾恶,喜名声,遇事奋然敢为”。因此当时的政界及学术界曾为之屡起波澜,颇受人瞩目。这里仅就他的尚贤思想略为论述。石介一生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建树,他的十几年仕途是极不得意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叫做“凶、悔、吝常随之”(《徂徕集》卷十七《上颍州蔡侍郎书》;下引本集只注篇名)。  相似文献   

4.
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学家荻生徂徕在中年时期接触到明代文学家李攀龙和王世贞的著作,受二人影响创立了古文辞学说.就荻生徂徕对王世贞文学思想的接受而言,一方面受到其诗文观念的影响,编选《唐后诗》申明了取法盛唐的诗学主张,又编选《四家隽》确立了"修辞"与"尚法"的古文追求;另一方面也为其经学思想所启发,形成了政治色彩鲜明的经学观....  相似文献   

5.
“宋初三先生”是指胡瑗、孙复和石介,他们是北宋初期的著名思想家。唐及宋初佛、道的发展冲击了儒学,导致思想上出现了混乱,引起了儒家知识分子的极大警觉。宋初三先生充分认识到佛道思想对北宋王朝封建统治的危害,本着对国家民族负责任的态度,从思想上对佛道发起了攻击,并通过创建书院来宣扬儒家思想,目的就是要恢复儒家道统、打击佛老异道,以振兴儒学。三先生复兴儒学的思想和实践对后来的理学思想家影响极大,对以后影响中国700余之久的宋明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开启作用。  相似文献   

6.
日本江户时代中期古文辞学派创始人获生徂徕从政治学的角度对老子的“无弃人”思想加以吸收和发展.徂徕在充分认识并强调人的社会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社会职能上人所发挥的作用是平等的主张,每个人都有与各自的“性”相应的“材”,社会各个阶层相辅相成,共同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并进一步指出“君”是使“民”成材的主导,“君”使“民”学习“道”,并从中有所“德”.最终徂徕将老子的“无弃人”思想发展成为“君子不轻绝人.亦不轻绝物”.  相似文献   

7.
日本儒学"古学派"代表人物荻生徂徕的思想很具批判性。他的工作主要分两部分:一是通过复原圣人之道的原貌来彻底颠覆宋儒的形上学,一是通过对儒家经典的重新诠释来为制度重建奠定基础。由于圣人之道具体体现为礼乐制度,所以其在现实世界的落实就应当重建礼乐。荻生徂徕先肯定"礼"是先王制定的"准据",具有普遍性,同时指出圣人制礼以"人情"为依据,所以作为普遍性之"准据"的礼仪在现实社会中的具体运用,必须"斟酌己意"、"求合人情",并按照"心之所安"的原则来实行。但是徂徕深感中日"代殊土殊俗殊",故若要在现实日本重建礼仪已基本无望。  相似文献   

8.
荻生徂徕是日本江户幕府最盛期的儒学大师。对于其哲学思想,无论日本、台湾还是中国大陆的学者都有很多深入的研究。其主要作品大体诞生于其中老年时期。如1714年刊行了《蘐园随笔》、1717年《辨名》《辨道》《学则》相继出版。1718年徂徕的四书学注释集大成作《论语征》成稿。迄今为止学界的研究重点被置于考察其1917年之后的著作。本稿则对少受关注的早期著作《蘐园随笔》加以文献考察,揭示其早期作品朱子学修正主义的一面。  相似文献   

9.
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学说,在唐宋间近四个半世纪中(公元八世纪中叶至十三世纪初),完成了它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变。这个转变的过程,朱维铮先生称之为“经学更新运动”。更新了的封建统治学说,是哲学化了的经学,也就是现在通常所说的“理学”。经学更新运动肇端于中唐,但真正拉开帷幕却在北宋中期。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伴随政治上求变呼声的高涨和“新政”的一度施行,学坛上兴起了一个批判的社会思潮。这一思潮的出现,标志着唐代以来儒、佛、道三家鼎立的学术格局的终结,和经学更新运动由潜行期进入发展期。本文试就这一思潮作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10.
日本“古学派”(Kogakuha)鼻祖山鹿素行(Yamaga Sokou)的实用主义和民族主义倾向,集中体现在他的两部著作———《圣教要录》(Seikyoyoroku)和《中朝事实》(Tyutyojijitu)中。其思想流脉的倒叙特征,较早地呈显了日本人的“发展论”诉求和“华夷名分”逆转的“去中华”意识。它间接地催生了日本的实学事功派“徂徕学”和“国学神道”派“宣长学”,成为江户(Edo)时代整体思想流脉中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11.
西周哲学的性质及在日本哲学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周(1829~1897;文政二~明治三十)是第一个将面方哲学系统地介绍到日本的人,被称为“日本近代哲学之父”,“日本近代文化的建设者”,“明治初年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西周出生于石见国(今岛根县)津和野,祖上世代为藩主的侍医。幼年受到严格的正统儒学训练。18岁时接触到获生徂徕的《论语征》,“于是乎始知诸家不全非,程朱不可全信然也”。逐渐倾向徂徕学。25岁脱藩,此后开始学习荷兰语及英语,并入“蕃书调所”研究洋学。1862年受幕府派遣,与津日真道一起留学荷兰,在莱顿大学学习社会科学。1865年回国,任“开成所”教授、幕府的“直参”、沼津兵学校校长等职。明治维新以后,从1870年开始先后在明治政府兵部省、文部省任职,晚年任元老院  相似文献   

12.
日本学者对汉语与女真语的对比研究,涉及到考订女真文字与女真语音的材料,女真语与汉语语音关系诸问题。汉满对音译音研究,是从18世纪初叶徂徕的《满文考》开始的。而对满语转写、汉满对音译音资料与汉语语音研究,以及汉满对音译音资料对汉语语音研究的影响,应该拓展其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3.
对当代(新)儒家和宋明理学家而言,儒学不仅仅是儒学研究。他们认为儒家的终极教义是要寻求某种内在智慧和超越真理,这是客观研究和逻辑方法所不能理解的。他们强调,中西哲学有着本质不同,两者不能互相通约。与宋明儒家一样,大多数当代(新)儒学的第一代代表人物运用佛教的概念架构来建构其理论。然而,由于第二代的主要人物受过良好的西方哲学训练,他们常常借用西方唯心论者如康德和黑格尔的观念来重建儒家古典学说。与这种哲学的或形上的进路相比,日本儒学的进路自伊藤仁斋与荻生徂徕以来基本上是语言学的和历史学的。除了揭示内在的超越领域外,当代(新)儒家还必须处理外在世界的问题。前者他们称之为“内圣”,而后者则称之为“外王”。由此乃引出“韦伯式论旨”的问题。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要探讨当代新儒学兴起的历史背景,揭示其主要课题,及审视当代儒学研究的各种进路和方法。本文的结论是:当代新儒学的规划在哲学论证上是不确当的,虽然其历史意义是不容抹煞的。  相似文献   

14.
石介是北宋初期著名的“三先生”之一 ,也是理学的奠基者之一适应宋初新的经济、政治形势的需要 ,大力倡导儒学复兴。他对儒学多方面的理论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其贡献尤其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猛烈抨击佛道二教和腐朽的文风 ,从而为新的思想的产生扫清障碍 ;二是大肆提倡儒学的道统说 ,以此来与佛道的法统说相对抗 ,产生了很大影响。石介的思想已展示出理学形成的历史必然性与进步性。我们应该给理学以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石介对《春秋》素有研治,撰有《春秋说》一书。考多种宋元《春秋》著述曾征引"石氏曰",而这些"石氏曰"即指石介之说,应该都是出自今已无从获睹的《春秋说》。就诸书所引,综加辑考,得《春秋说》佚文凡八十四条。这些佚文是研究石介其人其学以及宋初《春秋》学发展演变的宝贵材料。从佚文来看,《春秋说》原书体例大概是先条列所要阐释的经文,再次以解说,形同札记。石介与孙复一样皆不专主一家,对三传及诸家注说皆有取有弃。在褒贬问题上,石介贬多褒少,亦与孙复近似。在具体经说上,《春秋说》佚文与孙复说相同和互补者占据绝大多数,足见二人《春秋》学存在着广泛的一致性。不过,石介仍然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并非亦步亦趋。  相似文献   

16.
石介对《春秋》素有研治,撰有《春秋说》一书。考多种宋元《春秋》著述曾征引"石氏曰",而这些"石氏曰"即指石介之说,应该都是出自今已无从获睹的《春秋说》。就诸书所引,综加辑考,得《春秋说》佚文凡八十四条。这些佚文是研究石介其人其学以及宋初《春秋》学发展演变的宝贵材料。从佚文来看,《春秋说》原书体例大概是先条列所要阐释的经文,再次以解说,形同札记。石介与孙复一样皆不专主一家,对三传及诸家注说皆有取有弃。在褒贬问题上,石介贬多褒少,亦与孙复近似。在具体经说上,《春秋说》佚文与孙复说相同和互补者占据绝大多数,足见二人《春秋》学存在着广泛的一致性。不过,石介仍然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并非亦步亦趋。  相似文献   

17.
陆九渊是南宋时期与朱熹齐名的教育思想家。他开创了我国教育史上“心学”之先河。他的学说曾经倍受封建统治阶级的重视,成为官方意识,为稳定封建统治制度起到了积极作用。现代史学界一直认为,他的学说是以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观为基础,又受佛家和道家部分观点的影响,给人一种浓厚的神秘感,因而对其学说的研究较少,对其评价也以否定的为多。实际上,他的学说不乏唯物主义倾向,其教育思想也不乏积极因  相似文献   

18.
试论梅尧臣和苏舜钦诗歌风格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宣城人(今安徽)。苏舜钦(1008年—1048年)字子美,原籍梓州铜山(四川中江)实生于开封。梅、苏是北宋中期的两位著名诗人,他们在北宋诗坛上均享有很高声誉,以苏梅并称。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是他们的好友,常以诗唱和,欧称梅为“诗老”,赞扬他“作诗三十年,视我犹后辈。”对苏舜钦则称其“名重天下”,“天下之士闻其名而慕,见其所传而喜,往揖其貌而竦,听其论而惊以服,久与其居而不能舍以去也。”南宋的刘克庄则称梅为宋诗的“开山祖师”而陆游《书宛陵集》后则评梅为唐代李白,杜甫后的第一位作家,有“突过元和  相似文献   

19.
北宋王朝自开国后八十年间,专重科举,不注意兴办教育。而由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往往不适世用。同时,国家又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在这种情况下,胡瑗、孙复、石介“三先生”勇敢地提出兴办学校,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以整治国家,无疑在当时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三先生”的教育活动为北宋统治阶级培养了一大批济世治国的人才。同时,他们对北宋学校教育及书院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们的某些成果成为北宋和北宋以后朝代官学及私学教育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非常广泛,军政改革是其重要的一项内容。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省兵、置将、保甲、养马、军器监等对于巩固封建统治,扭转北宋在军事上对西夏、辽作战中屡屡失败的不利局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