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我国,“商标使用”问题是随着人们对商标本质的反思而引起人们重视的。商标使用是商标存在和保护的实质性根据,尤其对未注册商标的保护意义更大。强调“商标使用”是我国商标理论和商标实践的进步。当前,对于商标使用,无论在判断标准的认识上还是司法实践中都存在一些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商标使用”的使用中的问题的解决要回到商标存在的逻辑起点,即商业意义上来界定;我国商标司法实践中对混淆标准和商标使用的创造性运用,从形式上看有违法之嫌疑,应尽快完善立法;商标使用是个实践性非常强的问题,应给司法留下自由裁量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商标的存储投资功能是商标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渐凸显出来的重要功能。商标所存储的投资,包括了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的全部投资和积累,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结构性的特征。商标的广告功能和指代商誉功能实质上是商标的存储投资功能。在理论上肯认商标的存储投资功能,有助于澄清商誉产生的原因,便于认识商誉的实质,也说明了商标价值的来源;能够为商标的财产化提供充足的说明;有助于明了商标侵权损害赔偿的实质;有助于贯彻鼓励正当竞争的立法政策,避免对商标的错误认识;能使商标保护获得伦理上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3.
商标使用是商标法中的基本范畴,是商标权产生的源泉,是商标权维系的基本标准,也是商标侵权判定的重要前置性要件。在商标侵权的司法审判中,法院应首先考察被诉人使用商标权人商标的行为是否是商标使用行为,只有被诉人的行为是商标使用行为,才需要进一步探讨其行为是否容易造成消费者混淆。如果被诉人的使用行为根本不是在商标标示来源意义上的使用,法院就能够确定被告的行为并不构成商标混淆侵权,无须再适用混淆可能性标准并进行混淆可能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混淆可能性是判断商标侵权的基本标准,其概念及认定标准一直是各国商标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重点。在判断商标混淆的可能性时,商标标识的相似性、商标所标示的产品的近似、商标显著性的强度、相关消费者的注意力是主要的衡量要素。这些要素应当综合考察,不能互相割裂。我国现行商标法在确定商标侵权标准时存在错位。在修改商标法时,应当把混淆标志纳入其中。  相似文献   

5.
外号商标是公众对经营者商标的别称或简称。外号商标之上存在原商标所有人的商誉,放任外号商标的使用会导致消费者混淆与原商标符号价值弱化。但由于外号商标不是经营者自己使用的商标,故不属于现行《商标法》调整的商标。在现有知识产权制度框架之下,虽然可用“知名商品的特有名称权”规范外号商标,但这种方案只能解一时之需,其存在论证上的逻辑瑕疵,且会过重保护外号商标而有损公众对可商标资源的获取。因此,从完善商标法的角度,应当在商标法中构建外号商标的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6.
判断商标是否近似是商标侵权认定中的难点,也是国家商标确权机关在商标注册申请审查、商标案件审理过程中经常要考虑的问题。本文以一起商标注册申请被驳回的案件为引子来剖析组合商标的近似性判断。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商标淡化理论的起源、发展及相关立法的考察,界定商标淡化的法律内涵,勾略商标淡化的基本特征,并进一步阐述了商标淡化理论的法理基础。指出商标淡化是指非权利人在非类似、非竞争的商品、服务或其他领域上不当使用驰名商标或与驰名商标相近似的商标,从而削弱或降低了驰名商标的显著性及内在价值,影响该驰名商标在公众中的形象,阻碍了该驰名商标在新兴商业领域中使用的行为。商标淡化理论是建立在商标表彰性功能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8.
美学视野下的商标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标翻译是译者从自身的审美意识出发,将源语商标词转化为目的语商标词的一种审美活动。在翻译过程中,尽量关照商标的基本美学特征及商标翻译的审美取向,努力使原商标词与译名商标词具有等同的审美效果,从而达到商标设计的预期宣传效果,发挥其在商品销售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商标代理制是国际上普遍实行的一项重要的商标法律制度,也是我国商标法律制度的重要内容。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今天,商标代理制的建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由于商标代理制在我国建立得相对较晚,从实践来看,还须不断健全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论互联网环境下商标侵权认定的标准及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标使用的情形及手段与商标侵权认定直接相关。商标使用引发的商标侵权冲突不断,一方面商品与服务的营销方式日新月异,商标法的规定无法与营销方式的变化同步;另一方面,随着商标权是财产权的法定化,商标权人的权利不断扩张,造成商标使用效力范围的扩张。在传统商品和服务营销领域确定商标使用行为是否涉及商标侵权并非易事,当商品和服务进入互联网时代,商标使用的情形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多样性,对商标使用是否造成侵权的认定越发显得困难。互联网营销的商标使用行为是否涉及商标侵权,目前在认定标准上并未达成一致,通过对商标使用含义及构成要素的分析,对商标侵权认定应坚持的原则做更进一步的梳理。  相似文献   

11.
归化和异化问题是近年来翻译界一直探讨的焦点问题之一,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是由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的。归化就是译者从译入语的读者的立场出发,将原语中的异国情调变成读者喜闻乐见的本国风味,是一种"读者向的"翻译。异化是一种"作者向的"翻译,即译者将译入语的读者引入作者及其文本。在实际翻译中,可以依势而定,通过强化信息增补、联想翻译法、概念翻译法等将两者相互交融起来。  相似文献   

12.
新高职学院如何在夹缝中生存,惟有转变传统的办学观念和固有的思维模式。本文从研究直译与意译两种风格迥异的翻译方法入手,陈述了直译与意译的新概念,论证了直译与意译各自的优势和劣势,阐明了直译与意译的前提和条件,区分了直译与死译、硬译的不同,指出了意译与乱译的实质性差异。文章最后归纳和总结了直译与意译的辨证关系,提出了直译与意译兼用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用翻译二分法来谈论直译与意译、显性翻译与隐性翻译、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异化翻译与归化翻译等概念,着重对异化翻译与归化翻译进行探讨,并举例说明其所指。  相似文献   

14.
纽马克翻译理论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今的翻译界充斥着琳琅满目的所谓的翻译标准,其中不乏出自名家之作和权威的翻译标准。在翻译实践中,我们应当选用何种标准来指导翻译,以及如何使用翻译标准来评判一个翻译译作的价值?本文重点论述和评价了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观点,并透过其翻译理论向读者阐释了翻译标准的相对性和多重性。该理论对于翻译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西方翻译流派林立,而中国的翻译研究至今未形成流派。究其原因,翻译流派的形成与思想意识形态(思想根源)、翻译理论家的角色(重要条件)、翻译理论体系(理论框架)、学术研究的态度和方法(学术保障)密切相关。文章主要以中国传统译论的研究为纲,对中国无翻译流派的原因进行剖析并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流派的形成提出几点建议或对策,旨在促进中国翻译学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对比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奈达与纽马克是西方著名的翻译理论家 ,他们都具有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并且著述颇丰。奈达从《圣经》翻译提出了功能对等即读者同等反应论 ;纽马克则根据不同文本类型提出了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他们的翻译观在翻译界影响很大。运用英汉翻译实例对两位翻译家的翻译理论进行综合对比研究 ,分析两者的异同及对翻译研究的指导意义 ,以供国内译界同行参考 ,从而为建立科学系统的翻译理论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本文按照翻译理论发展脉络,分别对我国的语文学翻译理论、语言学翻译理论和文化翻译理论作了梳理,阐述了各理论的不同特点。指出在具体翻译问题和方法论上出现分歧的根源是对翻译的本质认识不同;翻译研究若能突破自身所属发展脉络的樊篱,将语文、语言和文化的视域结合起来,则能更好的推动翻译研究的发展;语料库翻译研究将成为未来翻译研究的一个新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8.
结合时代背景和教学实践,阐释了高等学校商务英语和商务英语翻译的概念和教学导向,论证了翻译理论、翻译实践与教学翻译三者之间的互补关系;提出了误译诊断法、案例教学法和网络教学法等创新性的翻译教学法。指出了翻译美学理应成为商务英语翻译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运用弗米尔的翻译目的论理论,对汉语传媒新词的英译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翻译相比,传媒新词英译在遵循一般翻译原则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以外国受众容易接受的方式清晰准确地表达新词的实际内涵,从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传媒新词英译的具体策略包括直译、意译、补译、释译、回译和注解。这些策略不仅能使译者达到准确翻译汉语传媒新词的目的,同时亦呈现出较高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针对翻译界争论的翻译实践是否需要翻译理论指导的问题,对比了张经浩先生和孙致礼先生的《爱玛》中译本,并由此进一步探讨了两位译者的翻译观,得出了翻译实践离不开翻译理论的结论。并指出,忠实与通顺是文学翻译的基本要求,二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