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享者,亨也     
蒋寅同志的《‘享’乎?亨也》(载本刊1981年第二期)认为,《典论·论文》中的“家有弊帚,享之千金”(语出《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应解释为“家里的破扫帚,(看得)和千金一样”,此见甚是。然而蒋文又据胡克家《考异》“‘享’当作‘亨’”,称此“享”字“为后世改也……此处作‘享’实难解。”对此笔者则不敢苟同。近人黄侃曰:“‘享’、‘亨’古皆通作亯。”今查“享”一般写作“亯”,然亦有写作“(?)”的,下面正是“子”。又见《集韵》:“亨……古作‘亯’、‘(?)’。”隶变以后则统一写作“享”。“亨”字的出现是后来的事。对此,清代王念孙在《读书杂志》七《墨子·叙》中曾作过较为详细的阐述。他说:“‘享’字隶字作‘享’;又省作‘亨’,以为亨通之‘亨’;又转为普庚反,以为亨煮之‘亨’。今经典中‘亨煮’字皆作‘亨’(俗又  相似文献   

2.
我在考释之一(见《宁夏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里谈了“关于‘尼×’的音值”、“关于‘泥×’、‘埿×’、‘你×’的音值”以及“关于‘宜×’、‘鱼×’的音值”等三个问题志推渌醋肿⒁艏案郊臃?分别作如下考释。一、关于“(口移)×”的音值《掌中珠》里注“(口移)则”的西夏字共十一个,“(口移)足”的二个,“(口移)责”、“(口移)将”、“(口移)作”、“(口移)会”的各一个,共十七字,即:  相似文献   

3.
“不分”解     
《二刻拍案惊奇》卷二有句话:“妙观见说到对局。肚子里又怯将起来;想着说到这话,又有些气不分。”章培恒先生《校点说明》云。“‘气不分’不可解。联系上文来看,‘分’当为‘忿’之误。‘气不忿’即气忿,通俗小说中常见。”在卷二正文中,他又把“气不分”改作“气不忿”。(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按:“气不分”并非不可解。“不分”之语,古人常用。《南史·王僧虔》传:“庾镇西翼书,少时与王右军齐名,右军后进,庾犹不分。”“张不分”,意为“不服气”。  相似文献   

4.
《史记·货殖列传》云:“朱公……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唐司马贞《索隐》曰:“谓择人而与,人不负之,故云不责于人也。”此解义甚含糊,故今人晏炎吾解“责”为“债”,谓:“‘不责于人’者,谓不贷子钱。”“‘择人而任时’即‘释人而任时,。亦即‘与时逐而不责于人’,言异而实同。”(见《华中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1期)今按,以“债”释“责”,以“释”释“择”,似嫌迂曲。《说文》:“责,求也,从贝束声。”“责”之本意为“求取”,《左传·桓公十三年》:  相似文献   

5.
严云受同志在《论贾宝玉性格的矛盾性与时代性》(见《红楼梦学刊》86年2期)一文小说:“由于当叫历史条件的限制,曹雪芹只能借用陈旧的字眼,杜撰了‘意淫’这一词语,来表达当时生活中新出现的事物。‘意’,主观、心灵方面;‘淫’,浸淫,增进,扩展。 ‘意淫’,实即个性发展的意思。”其中把“意”简单理解为“主观、心灵方面”是正确的,而对“淫”这样解释就成问题了。  相似文献   

6.
邢润川、杨文衡《我国古代对煤的认识利用史略》一文说:“到了汉代,《汉书·地理志》则说:‘豫章郡出石可燃,为薪’。”(见《学术研究》一九八二年第六期99页)但查遍《汉书·地理志》也找不到这句话。作者可能是误信了前人旧说而未加考辨.南宋朱弁《曲洧旧闻》卷四云:“余观前汉地理志:豫章郡出石可燃为薪”。清汪价《中州杂俎》卷二十物类十四沿袭朱弁之误说:“按《前汉书·地理志》:豫章郡生石可燃,为薪”。张萱《疑耀》卷二则全同《中州杂俎》。  相似文献   

7.
书信往来     
编辑同志:你刊第四期谭正璧文(《关汉卿作或续作<西厢>说溯源》)中说:“到了清初,金人瑞批本《第六才子书》出版,力主‘王作关续’。由于《第六才子书》的盛见流行,于是‘王作关续’几乎成为一时定论。”我读《第六才子书》,见金人瑞无“王作关续”说。金人瑞的主张是:《西厢记》一书,出于两人手笔;《惊梦》之前,为王实甫作,其后不知何人续作。金在《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第七十三条说:“《西厢记》不是姓王字实甫此一人所造。但自平心敛气读之,便  相似文献   

8.
《中国史学入门》(顾颉刚口述、何启君整理,1986年5月第2版)第140页上说:“创立道数的人,是东汉末年的人,叫张道陵,也就是张陵.他是四川大邑县鹤鸣山人”。“到三国的时候,出来一位叫张鲁,是陕西汉中人.他倡立‘五斗米道’,为人治病.治一治病,要给五斗米.”说张陵“是四川大邑县鹤鸣山人”、张鲁“是陕西汉中人”似欠正确;张鲁“倡立‘五斗米道’”,亦欠确切.张陵是张鲁的祖父,《辞海》、《宗教词典》(任继愈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第1  相似文献   

9.
白坚同志的《太平天国改“六经”为“六韵”考》一文(见本刊1980年第4期),为证明罗尔纲先生所提出的洪秀全《改定诗韵诏》中的“诗韵”就是《诗经》,引用了洪仁玕《钦定军次实录》两段批评“八股六韵”的话为新证,下结论说:“‘六韵’即‘六经’无疑。由此可见,改‘六经’为‘六韵’,确是太平天国当年故事。在《改定诗韵诏》中,《诗韵》即《诗经》也可以论定了。”对此,特提出不同意见如下: 一、洪仁玕所批评的“六韵”,并非“六经”,而是指科举考试的试贴诗。试贴诗源于唐代,直到明清仍与后起的八股文相辅而行,是科举必试的项目。因其通常规定为六韵,也有八韵,故多被称为“六韵”。这与制艺文章有八股或六股,而通称为“八股”是同理的。太平天国制度有不少异于清朝之处,但其科举考试形式基本照搬清朝。张德坚《贼情汇纂》(下简称《汇纂》)说太平天国“试文亦如八股,诗则试贴。”(《太平天国》(三)112页)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 贵刊今年第五期发表了周振声、李剑峰两同志《也谈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几个认识论问题》一文,对拙作《现代自然科学中的若干认识论问题》(见贵刊今年第二期)提出商榷。拜读之后,觉得有一点必要的说明。拙作曾写道:“按照古典物理学理论,三维空间是均匀平直和各向同性的”。周、李两同志因此批评我“张冠李戴”,说我“把‘各向同性’和‘均匀平直’这两个本来是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假定,说成是古典物理学关于三维空间的  相似文献   

11.
作者来函     
编辑同志:拙文《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怎样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载《江汉学报》1963年第10期)第14页加了编者按的两个脚注,请代为补正如下。(一)拙文原为:“马克思所说的‘所有制的社会关系’就是指生产关系的总和。”这句话的根据是我弄错了,这个脚注应该改为:马克思说:“给资产阶级的所有权下定义不外是把资产阶级生产的全部社会关系描述一番。”(见《马克思  相似文献   

12.
“借”辨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1962年)392页说:“在上古汉语中表示‘借用’这个概念的时候,一般只用‘假’,不用‘借’。”并且举例:“‘假道于虞’不能说‘借道于虞’。”该书1981年修订本重复了上述文字。(420页)案:“假道于虞”见于《左传》僖公二年、五年等。《古代汉语》第一单元文选部分节选了僖公五年,题名《宫之奇谏假道》。然而据此断言“假道于虞”不能说“借道于虞”,则谬。《谷梁传》僖公二年通篇说“借道”而不说“假道”,即为明显的反例:荀息曰:“君何不以屈产之乘、垂棘之壁而借道乎虞也。”公曰:“此晋国之宝也。如受吾币而不借吾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在一些论著中有关壮族“末伦”(亦写作“莫伦”)的解释多种多样。有的说,“末伦”是“壮族民歌里的一种体裁,意为‘不间断的诉说’”;(见《学术动态》1981年第18期“民族辞条·末伦”,广西社会科学院资料室编)有的释曰:“末伦”“系由当地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过去无伴奏,现在用小三弦自弹自唱”;(见《中国戏曲曲艺词典》第717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出版)关于“末伦”的源流,有的认为,它是原来在民间“定了型”的说唱形式,后来,巫婆“利用它来为迷信活动服务,因而巫婆唱的调子就与莫伦基  相似文献   

14.
随着对孔子的重新评价,他说的一句话又被引用起来。那就是:“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对“何有于我”应怎样理解,向来存在两种意见。一种见于《十三经注疏》本,认为那是表示“不难”之辞。另一种见于朱熹《四书集注》,认为那是表示“不敢当”,是“谦而又谦之辞”。因此,有人把它译为:“这些对我有什么困难呢?”(《光明日报》1978.7.18《孔子教育思想试评》,更早则见《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汇编》)又有人译为:“在我这里有什么呢?”即“这三件事我都没有。”(王力《古代汉语》1978年重印本,更早则见杨伯峻《论语译注》)两种解释恰好相反。  相似文献   

15.
一、“一九一三年广州首次举行‘五一’纪念活动”考 1921年5月1日,北京共产主义组织散发了一份题为《五月一日》的宣传品(198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大”前后》(三)中以《一九二一年“五一”纪念活动》为题,刊载了这份宣传品),里面说:“1913年的‘五一’纪念日,在中国南部的广州,由华侨工会、机器工会和一班社会主义者联合举行庆祝。……从这次起,每年广州都有‘五一’纪念的运动”。(简称甲资料,下同) 设在上海的《中国青年》杂志第77、78期合刊(1925年5月出版)发表了一篇题  相似文献   

16.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使公子掩余、公子烛庸帅师围潜。”《史记·吴太伯世家》及《刺客列传》、《吴越春秋》“掩余”并作“盖余”。李富孙曰:“《释言》曰:‘弇,盖也。’《释文》:‘弇,古掩字。’《〈周语〉注》《〈淮南·说林〉注》并云:‘盖,掩也。’是掩与盖义同。”又引武氏亿曰:“《韩非·说林》‘将攻商盖’,《书》作‘商掩’,《孟子》作‘伐庵’,此奄、掩、盖字异而义同。”今按:武、李二氏之说实皆本于《史记索隐》。《〈吴太伯世家〉索隐》曰:“《春秋》作‘掩余’,《史记》并作‘盖余’,义同而字异。或者谓太史公被腐刑,不欲言‘掩’也。”武氏、李氏正是据《索隐》前说立  相似文献   

17.
姜亮夫先生说:“然以本篇细绎之,则山鬼乃女神。而其所言,则思念公子灵修之事。灵修者,楚人以称其大君之谓也,则山鬼岂亦襄王所梦巫山女神也耶?……则山鬼为神女之庄严面,而神女为文士笔底之山鬼浪漫面矣。姑说之以待世之好楚辞者。”(见《屈原赋校注》263、264页)郭沫若先生说:“‘采三秀兮於山间’,於山即巫山。凡楚辞兮字每具有於字作用,如‘於山’非巫山,则於字为累赘。”(见《屈原赋今译》32页注语)马茂元先生说:“象《离骚》、《九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 贵刊发表的周贻白先生遗著《辛亥革命前后地方戏曲发展概况》提到:“有原唱小生之聂金山者,于民国四年(一九一五年)鸠合一班老艺人另创‘长庆社’,嗣后改名‘三意社’,专演秦腔老戏,且亦招收了一班生徒。”“长庆社”——“三意社”是我团的前身。最近在我团  相似文献   

19.
四川是我们伟大祖国人口最多的一个省份,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关于“四川”名称的由来,过去说法很多。如,有人说:“境内有岷(岷江)、沪(金沙江)、雒(沱江)、巴(嘉陵江)四大川,四川之名昉此。”(见臧励?等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四川省》条,1931年商务印书馆版)又有人说,四川是因为有岷江、沱江、嘉陵江、黔江(即乌江)四条水,因此称“四川”。(见郑励俭编《四川新地志》,1946年正中书局版)还有人说,四川是因为有长江、岷江、沱江、嘉陵江四大川,因此称为“四川”。(见汪永泽《四川省》,1956年新知识出版社)直到最近,还有人说,四川“境内有岷、雒、沪、巴四大川,故名”。(见张其昀等编《中文大辞典》《四川》条,1979年四版中华学术院印行)以上各种说法,虽然不一,但都是以四条大江命名。不免有牵强附会之嫌。  相似文献   

20.
读者来信     
编辑同志:贵刊1981年第9期《陶钧文思,贵在虚静》(作者李壮鹰)一文有一条引文有误。该文曰:“刘勰之后,不少人都提到过艺术构思的‘虚静’问题。皎然《诗式》云:‘有时意静神至,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若神助’。‘意静’,即诗人内心的‘虚静’;‘神至’,即意识活动以理智为主宰。”按:皎然《诗式》作“意静神王”,而非“意静神至”。该文作者未注明版本,不知“神至”一语本诸何处。查《历代诗话》上,第31页,《诗式·取境》条(中华书局1981年版)、《历代文论选》二,第76页《诗式·取境》条皆作“意静神王”,唯有罗根泽先生的《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