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国时蜀将马谡,因失街亭被诸葛亮依法问斩,本是有口皆碑的历史。然而,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林汉达先生著《三国故事》,却把马谡写成“认罪自杀”:诸葛亮对马谡说,“我要是不把你办罪,全军不服。”他就把马谡下了监狱,马谡在监狱里给诸葛亮写了一信就自杀了。此说不知何据?  相似文献   

2.
“然石”辨     
“然石”(或“燃石”)一词 ,见郦道元《水经注》 :“浊水又东经建成县……县出然石 ,《异物志》曰 :‘石色黄白而理疏 ,以水灌之便热 ,以鼎著其上 ,炊足以熟。置之则冷 ,灌之则热 ,如此无穷。元康中 ,雷孔章入洛 ,赍石以示张公’。张公曰 :‘此谓然石。’于是乃知其名。”按张公 ,即晋代张华。关于“然石”的记载 ,《酉阳杂俎》、《续博物志》、《太平广记》、《异苑》、《小知录》等书多引用上述说法。千百年来 ,人们一直以为然石是石的一种 ,并且不复存在了。正如《辞海》所说 ,然石是“传说中的一种石”。那么 ,“然石”究竟是什么 ,它是…  相似文献   

3.
孙悟空与夏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著名神魔小说《西游记》描写神猴孙悟空的出世,从石头里进出了生命,似属奇闻。究其实,不过是上古的灵石崇拜的“蛮性的遗留”。在远古,我们的祖先是相信人的生命自石中进出并与石始终密切关联的。“禹生于石”(《淮南子·脩务训》)或“禹产于(石昆)石”(《艺文类聚》引《随巢子》),均是其证。直到春秋时代,还有“石言于晋”(《左传》昭公八年)的异事。在上古发生漫天盖地的洪水于猖狂吞噬人们和禽兽草木的生命时,“伯鲧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山海经·海内经》注引《开筮》),这就使整个人类的生命得到拯救。息石是一种“生长不息的石头”(袁珂《古神话选释》第293页),这种灵石本身就具备了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汉书·地理志》云“会稽海外有东鳀人,分为二十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会稽海外能有二十余国的地方只两处,即日本与台湾。近年来,史学界普遍地认为东鳀为日本而非台湾,其中,以陈国强等同志的观点最系统也最具代表性,他们在《百越民族史》  相似文献   

5.
《全辽金文》所收刘方《施地碑记》的标题应为《施地状刻石》,该《刻石》的主体部分“施地状”的撰写年代为1233年,将该“施地状”刻于石的年代为1258年。该“施地状”是在金元之际山西遭受蒙古军的残酷掳掠的背景下签署的,其刻于石的历史背景为金元之际山西全真教势力的壮大昌盛对佛教教团产生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6.
王澹傅惜华先生《明代杂剧全目》页一三二云:“王澹,字澹翁,别署澹居士。”余不详。按清沈复灿《山阴道上集》(稿本)云:“王澹,号雪渔,会稽人。”王澹,号雪渔,前所未闻。《山阴道中集》录有“弔沈  相似文献   

7.
试论宋代大家庭的社会职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是中国封建大家庭极盛时期,其数量仅《宋史·孝义传》就载有60家,其他文献中亦俯拾即是。它们一是规模大。河中姚宗明有田数千亩;青州王纲家,家庭成员的住房就有600间;建昌军祝确家,“邸肆生业几郡城之半,因号‘半州’”;而会稽唐氏,一门之中,犹如一小都会。二是人口多。家之食口数十、数百者极为常见,上千人的亦有。如池州余起家有1300人。  相似文献   

8.
《清史稿》卷四二三《宗稷辰传》云:“宗稷辰,字涤甫,浙江会稽人。……稷辰父霈正,官湖南零陵知县。”《清史列传》卷六十七《宗稷辰传》亦谓“稷辰父霈正”。但就笔者所见史料而言,上述两传所载宗稷辰“父霈正”恐有误,其父名应为“宗霈”。查陈乃乾《清代碑传文通检》(北京图  相似文献   

9.
《山海经》书中有二处提到“涅石”: 《山海经·北山经》:“贲闻之山,……其下多黄垩、多涅石”;“孟门之山,……其下多黄垩、多涅石”。按:贲闻之山不明所指,孟门之山据《名胜志》云:“今在山西平阳府(临汾)吉州(吉县)”(《山海经广注》卷三)。《山海经还有三处提到“石涅”。关于石涅,据  相似文献   

10.
卷十九《谢裕传附孙朓传》:“朓好奖人才,会稽孔觊粗有才笔,未为时知,孔珪尝令草让表示朓。”(中华书局标点本,下同。) 标点本《校勘记》〔一三〕:“‘孔觊’各本作‘孔觊’,据《宋书》、《南史》本传改。前沈约曰:‘孙兴公、孔觊并让记室。’各本亦误作‘孔觊’,并改正。”今按:朓所奖之“孔觊(顗)”与沈约所曰让记室之“孔觊”,实为二人。据《宋书·孔觊传》,觊明帝泰始二年(466)被斩,时年五十一。而据《南齐书·谢朓传》载,朓生于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孔觊被斩时朓方三岁。又,觊“转署记室,  相似文献   

11.
湖口石钟山,历史悠久。《吕氏春秋》载,“禹於是疏河诀江,为彭蠡之障”。《江西考古录》载:“禹疏九江,石钟山正其疏凿遗迹”。据近年来在石钟山泛舟岩发掘的资料证明,商周时期石钟山就有人类生活。  相似文献   

12.
<正> 提起我国书法大师王羲之的故里,人们往往以为在浙江绍兴,甚至直指绍兴兰亭。其实,王羲之真正的故里是在今山东省临沂县,即古琅琊。这是《晋书·王羲之传》上,说得明明白白的。人们把绍兴当作王羲之故里,可能是因为:一、羲之曾为会稽内史,晚年又定居于会稽山阴(即绍兴);二、在绍兴兰亭,羲之曾与太原孙统等四十二人宴集修禊,并亲书名作《兰亭集叙》;三、有些关于羲之的美好传闻,如“写经换鹅”、“书扇价昂”、“巧贴春  相似文献   

13.
一、龙尾城是南诏的雄关要塞,城址尚有遗迹可寻“龙尾城”最早见于唐樊绰《蛮书》,书中《云南界内途程》多次提到龙尾城;《六(贝佥)第五》有简明而准确的记述: “龙尾城,阁逻凤所筑。萦抱玷苍南麓数里,城门临洱水下。河上桥长百余步。过桥分三路:直南蒙舍路,向西永昌路,向东白崖城路。”向达《蛮书校注》此条按语为:“龙尾城即今下关,大理白族自治州之治所也。自此公路西达保山,东至红崖以通昆明,南  相似文献   

14.
<正> 《旧唐书》、《南部新书》等谓李白是山东人,安旗《李白纵横探》称:任城(今山东济南市)是李“第二故乡”,并不是没有根据的。李白寄家任城二十三年,是有不少记载的。首先要搞明白:“寄家”是流寓所在,有别于祖籍和客籍。李白自称“陇西布衣”(《与韩荆州书》)或“本家陇西人”(《赠张相镐》),是指其祖籍陇西成纪。神龙元年(705)李白随父迁至四川彰明县(今四川江由县)定居,是为客居。之后,李白由此出游,曾流寓湖北安陆,婚许氏,生女平阳;再携妻女流寓山东任城,生子伯禽。在这期间,不管李白出游多久,其妻子儿女寄居任城二十三年不动,说是“寄家”或“第二故乡”都是可以的。  相似文献   

15.
“卧薪尝胆”这一成语,旧说出自春秋时越王勾践发愤复国的典故。如翦伯赞主编之《中国史纲要》说:“越王勾践战败以后,不忘会稽之耻,卧薪尝胆,‘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越的国力渐渐恢复起来。”林汉达编的《东周列国故事新编》也说:“  相似文献   

16.
“郑亳”说所依据的文献《左传&#183;襄公十一年》中的“亳城”乃“京城”之误,陶文上的“亳”为“亳社”之亳,故其并无坚实之基础;郑州商城并非“最有资格”作为早商都城。偃师商城从建城时间要比郑州商城早,文献资料和考古实物资料也说明成汤的“亳都”是在“下洛之阳”的偃师商城,“桐宫”只是汤墓旁守陵和祭祀的建筑。  相似文献   

17.
云南古代的“百越”民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越人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因其种类繁多,互不统属,所以称“百越”或“百粤”。由于越人比中原地区的华夏族落后,被视为“不受正朔”的蛮夷。 关于古越人的族源问题,《史记》、《汉书》诸文献皆云:“少康之后”,即越人最早渊源于中原地区的华夏族。这大概是越人的附托之词,或者是一些汉族文人的猜测,我国近代少数民族中亦不乏见此类传说。颜师古在《汉书注》中已纠正了上述错误,他明确指出:“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杂处,各有种姓,不得尽云少康之后也”。  相似文献   

18.
<正> 骆承烈同志在其《曲阜文物古迹·孔庙》一文中称“进入曲阜城的正南门,便是孔庙。名为‘仰圣门’,实际上成为孔庙的大门。”可是骆同志在《孔林漫步》一文中又写道:“走出曲阜(旧)城的仰圣门(北门),穿过北关,……便是孔林。”这样看来,“进入”名为“仰圣门”的曲阜城的“正南门”,便是孔庙;“走出”名为“帅圣门”的曲阜城的“北门”,便是孔林。两个相对的城门——南门和北门同起一个名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词史上,北宋词人秦观向来被推为婉约派杰出的代表。他的《满庭芳》(山抹微云)词,则是他的著名代表作,前人论词、选词莫不涉及此篇;然而论点互异,迄无定见。近年沈祖棻先生认为这首词写“在将要离开此时所在地汴京的时候”,词中“蓬莱”是指秦观曾在东京供职的“秘阁”,“‘蓬莱旧事’,即指在东京的一段生活而言”。此一观点可能受到前人影响。清代陈廷焯说:“少游《满庭芳》诸阕,大半被放后作,恋恋故国,不胜热中。”沈先生只是用形象化的语言阐述了这一看法。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宋词选》则把“蓬莱”释为“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并说:“这里指作者过去寻欢作乐的地方。”俞平伯先生《唐宋词选释》在引述《艺苑雌黄》几句话后,说:“会稽虽旧有蓬莱阁,在龙山下,本篇是否确指其地未可定。”  相似文献   

20.
《淮南子》说: 禹治鸿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汉书·武帝纪》颜注引) 旧注都将“归我子”释为:“还我的儿子来!”(如北大《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可是古代典籍中从来没有禹的其他儿子夭折的记载,禹怎么会要上天“归还”他的儿子呢? 今按,此文“归”字当是“馈”字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