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89年收录《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三版的MEGA2Ⅱ/8卷出版问世,在导言中,编者们详细介绍了《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三版恩格斯编辑工作情况,他们认为,恩格斯使用包括《修改意见表》在内的马克思遗留的修订《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2版的全部文献完成了出版工作,可以说,德文第三版“遵照了马克思设想”,可以被视为《资本论》第一卷最终版。但是对比《修改意见表》和德文第三版后得到的事实表明,恩格斯在德文第三版编辑时没有使用《修改意见表》,这一版并非是《资本论》第一卷最终版,毋宁说是“未完成的美国版”。  相似文献   

2.
百余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资本论》的结构做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许多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本文仅对《资本论》第一卷的内在结构提出一点看法。恩格斯在读完《资本论》第一卷后,曾给马克思写信道:“我祝贺你,只是由于你把错综复杂的经济问题放在应有的地位和正确的联系之中,因此完满地使这些问题变得简单和相当清楚。”这里说的“应有的地位和正确的联系”,就是指书的“结构、整个的内部联系”。这段话,是对第一卷内在结构的正确评价。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领悟到,把握全书的内在结构,对于理解书的内容,有着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以《剩余价值理论》为主题编辑出版《资本论》第四卷,是由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提出来的。马克思生前一直认为,《资本论》第四卷(马克思当时还称作第四册)的主题,应该是“十七世纪中叶以来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史”,简称为“理论史”。据此,近年来我国学术界有些人提出质疑,认为恩格斯主张以《剩余价值理论》为主题编辑出版《资本论》第四卷,“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都是不恰当的,至少不符合马克思本人的原意”;或者认为恩格斯并不十分清楚《剩余价值理论》的整个写作过程,也没有机会和时间对它进行系统的探索和考察,因而恩格斯并不完全理解《剩余价值理论》,他提出的编辑《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些具体设想“也是不切实际的”。实际上,这些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资本论》的创作过程与黑格尔的《逻辑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马克思在创作《资本论》第一稿的过程中,曾写信给恩格斯说:“我又把黑格尔的《逻辑学》浏览了一遍,这在材料加工的方法上帮了我很大的忙”①。在《资本论》第一卷定稿以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股份公司问题的论述主要是集中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二十七章“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和恩格斯写的“对《资本论》第三卷的增补”里。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是把股份公司作为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论述的。马克思的股份公司理论不仅是马克思信用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马克思资本积累和集中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三卷序言中提到:“手稿是从第三十七章开始(按:指地租篇导论),接着是第四十五章至第四十七章(按:指绝对地租,建筑地段的地租,矿山地租,土地价格、资本主义地租的产生),然后才是第三十八章至第四十四章(按:指级差地租:概论、级差地租的第一形式、级差地租的第二形式,……、最坏耕地也有级差地租)。”恩格斯在这里已经表明,我们现在看到的《资本论》第三卷地租篇的顺序和马克思关于地租理论的手稿顺序是不一致的。恩格斯同时谈到“马克思在第四十三章(在手稿中是地租篇的最后一部分)发觉有必要把全篇提纲简略地重述一遍。”卢森贝对这一问题作了进一步解释,他说:“指出来是有趣的,就是在《资本论》第三卷手稿中先为阐释绝对地租的各章,继而为表述级差地租的各章。可是在地租篇结尾,马克思放弃了全篇的计划,恩格斯于是按  相似文献   

7.
《资本论》问世以后,恩格斯指出:“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6卷,第263页)《资本论》在工人中传播以后,立即被称颂为“工人阶级的圣经”。当前的世界同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期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上述对《资本论》评价的基本精神没有过时。作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百科全书”,《资本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今天仍然是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南。《资本论》具有多重的意义和伟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卡尔·考茨基没有遵照恩格斯的指示,把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手稿编辑成《资本论》第四卷,而另以《剩余价值学说史》为书名单独予以出版。他还为《剩余价值学说史》写了一篇“编者序”,并说: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手稿,“不能算是《资本论》的第四卷,不能算是前三卷的续篇”;而是“与前三卷并行的著作,象第一辑《经济学批判》与《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相并行一样”。有人十分赞赏考茨基的上述作法和看法,并据此断言: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手稿不是《资本论》第四卷,不是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9.
张雷声 《学术界》2012,(3):144-153,286,287
《资本论》的创作过程是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开始,经历了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确定、理论体系的构建,最后明确为写作《资本论》“四卷结构”的过程.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过程,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并论证其科学性的过程.唯物史观的创立及运用,使马克思在对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结构研究中,逐步明确了《资本论》的研究任务,《资本论》“四卷结构”的形成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结构整体拓展的重要方面.唯物史观的创立及运用,也使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创作中,逐步明确了研究对象,并把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分析放到了社会矛盾运动的整体中.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出版问世100周年。马克思于1883年逝世后,按照马克思生前的托付,思格斯全面担负起整理出版《资本论》后两卷的编辑出版任务。恩格斯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艰苦卓绝的奋斗,《资本论》第三卷于第二卷正式发行9年之后,于1894年出版发行.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建立了科学的、完整的利润学说,这是他运用从现象到本质、再从本质说明现象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深入研究和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的科学成果.总格斯曾经说过:马克思这一科学成果使《资本论》第三卷成为“光彩夺目的”和“最惊人的”著作‘①…  相似文献   

11.
《资本论》的方法论,是无产阶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集中体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创立的新哲学和辩证逻辑,在《资本论》中达到了自己发展的高度水平。深入研究《资本论》的方法论,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抽象到具体,是《资本论》的重要方法,形成《资本论》的基本逻辑结构。这里,对它作一扼要的论述。《资本论》全三卷自始至终贯穿着从抽象到具体《资本论》全三卷是运用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建立起来的四大范畴结构。第一卷第一篇考察头两个范畴——商品和货币。第一卷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到第三卷第五  相似文献   

12.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学术界的认识不统一。多数同志认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有的同志认为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这里谈谈我的一点粗浅看法。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我认为全书三卷的标题就已经表述得很清楚。马克思在第三卷的开头曾经指出:“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接着他又说: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则是第二卷研究的对象。”关于第三卷,马克思说:“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  相似文献   

13.
田英 《东岳论丛》2024,(2):70-77
虚拟资本概念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于文本上主要集中于《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长期关注虚拟资本的相关问题,并在《资本论》第三卷(册)手稿的第五章第五节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索。遵循马克思的思想,恩格斯在编辑《资本论》第三卷的过程中完善了这一概念。虚拟资本概念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同思想结晶,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虚拟资本概念最终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内在逻辑呈现出多重内涵。  相似文献   

14.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最主要的著作,是他毕生研究的成果。《资本论》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对于《资本论》的意义,恩格斯曾经说过:“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象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69页)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研究,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商品和货币》,是对《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内容的概括和继续。马克思说:“我所以认为需要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叙述的完整,而且是因为即使很有头脑的人对这个题目也了解得不完全正确。”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马克思又说:“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所以本书第一章,特别是分析商品的部分,是最难理解的。”  相似文献   

16.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第二卷,自1885年问世迄今,整整一百周年了。一百年来,它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经受了历史的考验,始终闪烁着真理的光辉,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资本论》第二卷同整部《资本论》其它各卷一样,是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逻辑写成的一部伟大著作,在结构上具有严谨的逻辑联系。列宁曾经指出,不研究逻辑学,从而不研究《资本论》的逻辑,“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在纪念《资本论》第二卷出版一百周年之际,本文拟就这一卷的逻辑结构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7.
《资本论》不仅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而且概括了社会再生产的一般原理,其中包括不少有关生产力的精辟论述。本文想对《资本论》中有关生产力的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一、生产力是《资本论》中研究生产关系的出发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初版序言中写道:“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有的同志说,马克思这里讲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是指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我看这种解释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第一,把这段话里的“生产方式”说成是生产关系(或生产关系的总和),就会使这句话变得文理不通、不合逻辑。且马克思紧接着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后马克思主义与晚年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的对话,误读了晚年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因此,本文在重读晚年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关于“股份资本生产方式”向“股份社会主义”“过渡点”系列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后《资本论》时代”生产方式,即产业结构、组织结构和职业—阶级结构变迁的规律和特点。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已经一百一十周年了。列宁指出,马克思的《资本论》,“并不以通常意义的‘经济理论’为限;他专门以生产关系说明该社会形态的结构和发展,但又随时随地探究适合于这种生产关系的上层建筑,使骨胳有血有肉。”(《列宁全集》第一卷第121页)所以,对资产阶级法权的剖析是《资本论》的重要内容。今天我们学习马克思这方面的论述,对于理解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深入揭批“四人帮”在资产阶级法权问题上散布的修正主义观点,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20.
一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以无私的精神,全力以赴地整理和出版《资本论》第二、三卷。这是尽格斯晚年最主要的工作。从1883年3月中旬开始,恩格斯着手整理马克思的遗稿。3月25日,他写信告诉劳拉一个重要消息:从马克思的遗稿中找到一个大包,里面是《资本论》的手稿,共有对开纸500多页。4月2日,又写信告诉拉甫罗夫,找到《资本的流通》和《总过程的各种形式》的手稿,约有对开纸1000页。4月11日,他满有把握地告诉纽文胡斯说:“无论如何,主要的东西已经有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