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改革开放特别是市场经济替代了原有的计划经济模式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加快,而与经济相连的政治、文化、生活等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人们的价值观念的变化更明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诸如效益观念、竞争观念、平等观念等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且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和向国际惯例接轨,这就意味着我国现代化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乃至现代的信息社会转变,这对人们观念的震荡是巨大的,同时也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自由和平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人们在受到市场经济挑战的同时,市场经济也给每个人提供了平等竞争的环境,在优胜劣汰的法则面前人人平等,个人之间具有平等的人格,自尊自强自信自立是人人追求的目标。 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  相似文献   

2.
21世纪转眼将至,高等学校如何面对世纪之交的新形势,如何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的需要,如何预见新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真实面貌,如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未来的各种复合人才,这是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清醒地认识到: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工业生产处于粗放型水平条件下所形成的传统教育思想和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和社会信息化的需求。作为跨世纪的高校管理干部,在教育体制从应试教育逐步转向素质教育的今天,我…  相似文献   

3.
人类正处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世界各国都在思考如何以崭新的姿态进入21世纪,以在未来人类的发展中占据有利地位。当代中国青年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的整体素质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国家和民族在下个世纪的前途和命运。着眼于这个时代大背景,继“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取得初步效果之后,今年又相继开始实施“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着力培养一代适应新时期需要,符合跨世纪要求的各级各类青年人才。这一工程首先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4.
<正> 青年教工是高校的未来和生力军,其队伍建设已成为当前高校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关系到学校改革的成败和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围绕着稳定和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我校于1994年6月正式推出了《北京化工大学“青年工程”实施方案》。重视青年教工队伍建设的良好风气正在我校形成。  相似文献   

5.
从有关本职工作的态度、管理工作的看法、从事管理工作的打算、工作积极性发挥状况以及与工作密切相关的进修、培训需求状况等方面进行调查入手,对高校青年管理干部的工作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旨在进一步加强高校青年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6.
青年干部是高校管理队伍中的重要力量,这支队伍的稳定和成长对高校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针对高校青年干部的特点,加强理论培养,实践锻炼,知识学习和制度保障对其职业发展与成长成才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能不能拥有在21世纪领兵带队拼搏在世界科技前沿的科技将帅才,关键看今后数年能不能选拔和培养出一支跨世纪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队伍。这是事关共和国未来发展的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七月中旬,全国专家工作暨造就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对这项紧迫的任务作了新的部署。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加速培育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的计划和工程正在落实或抓紧制订。 “百千万工程”勾划蓝图  相似文献   

8.
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陕西省团校)是一所集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为一体的成人高等院校,是我省培养青年干部的最高学府,承担着为党输送干部的光荣任务,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具有较高的声誉,建校四十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培训经验,拥有一批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已成为青年干部的培训中心、研究中心和信息中心,被国家教委和团中央列为西北地区培养共青团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在高校林立的西安市,不少成人院校发展步履艰难,然而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以其朝气蓬勃的发展态势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这几年无论在招生上,还是在其自身的软硬件建设上都有着迅猛的发展,她以期独特的办学方式矗立于西安市高校之林。 人才培养新模式 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是由成立于1952年5月的陕西省团校发展而来,主要从事培养共青团工作的专门人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学院在增加青年工作专业经济类课程的同时,拓展了专业设置,增设了经济类专业,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院领导认为,社会在前进,经济在发展,都需要人  相似文献   

10.
跨世纪青年价值观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关心政治、注重事业,其主流取向是健康的。但在他们身上同时又存在着多元化、世俗化和个人化等偏离主流取向的价值倾向,使其呈现出与其前一代明显不同的群体特征。为了减少非主流价值倾向的负面影响,必须从文化价值、利益原则和理想信念等诸方面对其进行综合社会价值观的导向,从而培养出一代健康向上的跨世纪新人  相似文献   

11.
在2l世纪前夕,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人的素质是社会高度发展的基石,是经济竞争力之神;青年的素质已成为当代社会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只有加强青年素质教育,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造就一代高素质的跨世纪青年,才能迎接21世纪的挑战,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主动、赢得优势。 一、跨世纪与青年崇高使命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担负着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今天是改革和建设的生力军,下一世纪将成为主力军,跨世纪奋斗目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跨世纪青年的觉  相似文献   

12.
在世纪之交、社会转型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的管理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建立一支高素质、跨世纪的高校管理干部队伍,以适应新时期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并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拟结合我校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实践,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千万计的跨世纪专业技术人才,是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本文根据现有专业技术人才的状况,重点就跨世纪专业技术人才的开发、培养的意义及途径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刘筑琴,湖北省武汉市人,生于一九四一年。一九六三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本科。执教31年,长期从事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美学和现代汉语等有关学科的教学和研究。主要科研成果有:《实用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戏剧故事集》、《古代爱情诗词鉴赏词典》、《古代文言小说鉴赏词典》、《文学鉴赏精要》、《易真名士自风流》等著作。其中《实用现代汉语》已被数所高校采用为教材。近年来,在《古典文艺理论研究论丛》、《唐都学刊》、《延安文艺理论研究》等国  相似文献   

15.
沈波,青年工作理论副教授,陕西省咸阳市人,生于1946年10月。1968年于西北农学院林学系毕业后长期从事共青团工作,曾任人民公社团委书记、团县委书记、团省委委员、省青联委员等职。1981年至1983年曾在陕西省委党校进修两年。1981年调入陕西省团校执教,曾担任校党委委员、第一副校长,并兼任理论教学部主任,一直分管教学工作,现任我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全国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陕西省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教学管理、团干部培训和共青团学、青年思想教育学、领导科学、马克思主义原理等方面的教研工作。近年来主持和参与编写出版的教材及工具书有《共青团干部必读》、《共青团工作指南》、《团课新编》等9本,发表学术论文及调查报告10篇。  相似文献   

16.
张嘉林,经济管理副教授,河南巩义市人,生于1946年1月,1964年4月参加工作,1975年8月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工作多年,具有较丰富的经济管理经验.1989年9月调入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一直从事《工业企业管理》《国民经济管理》教学工作,现任理论教学部主任,院党委委员。 主要科研成果有:主编《工业企业管理》和《国民经济管理问题解答》两本书。在内部、公开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论文《市场经济与企业经营》获省委组织部、省计委、省经委等部门举办的“兴陕富民做贡献‘雄鸡奖’征文”优秀论文三等奖。  相似文献   

17.
张少武,陕西长安人,生于1949年,陕西师大中文系本科毕业,现任我院写作课副教授。1921年参加工作后,曾任中学语文教师多年,并于1988年被评为中学一级语文教师,同年调入我院基础教学部任教,先后承担了《文学概论》、《文书档案学》、《应用写作》、《经济  相似文献   

18.
自1982年2月《中共中央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颁布以来,全国包括高校在内的离退休干部人数日益增多。截至1991年底仅全国高校离退休干部已有192万人。如何做好高校离退休干部的管理,已成为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必须要认真研究和解决。本文就此问题作些肤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文立足世纪之交的职业现实 ,探讨了当代青年择业的特点与趋向。指出在世局变化时期 ,确立合理的择业观念 ,进行正确的职业定位 ,寻找合适的职业 ,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五大,为我国下个世纪的发展勾画出了宏伟的蓝图,“科教兴国”便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方针的确定,把渴望强国兴邦的目光引向了科学教育战线。高校自当义不容辞地在“科教兴国”的重任中承担起光荣而神圣的使命,为培养出适应二十一世纪科教和人才竞争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科教兴国”,教育是科学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