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关于阳夏战役研究中若干问题的辨析苏全有阳夏战役是辛亥革命时期最大的一次战役,目前史学界对于该战役的研究虽有一些专论,但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尚待深入研究。本文拟就阳夏战役中,汉口反攻战失败的责任、黄兴弃武昌说、黎元洪对黄兴的态度、民军内讧等问题,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时期的广东民军,骨干人物多为原来的绿林好汉,在促成广东独立起过重要作用,但军政府成立后,民军被商民视为引起社会秩序混乱的主要原因.革命党人从政治、财政、治安、舆论等方面考虑,除了把绝大多数民军遣散以外别无选择.后人对军政府解散民军政策的批评,很多脱离了当时广东的社会实际.广东民军问题反映出孙中山和他的同志面对的政治、经济、文化困境.革命党人的失败,主要不是因为某一项或若干项政策的决策错误.  相似文献   

3.
辛亥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的中央部队北洋军大举南下,萨镇冰率领的巡洋舰队及长江水师也溯流而上进入武汉江面,与革命党人所领导的民军在汉口、汉阳交锋一个多月。汉口古称夏口,所以这次战事被称作“阳夏战争”。此役是辛亥革命期间出现的唯一的一次大规模国内战争,是以同盟会为旗帜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清廷及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买办势力之间的一次殊死的较量,革命与反革命两大营垒都全力以赴地投入了这  相似文献   

4.
太平天国西征战役开始于咸丰三年四月(公元1853年5月)初旬,至咸丰六年上半年,随着此战役之全面胜利,达到太平天国军事上的全盛时期。咸丰六年八月初四日(9月2日)天京内讧发生,石达开、韦昌辉等分别自湖北、江西撤回天京,西征战役结束。在此期间,九江作为太平军西征战场之重要一地,其战略地位有一个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台儿庄战役与李宗仁的军事指挥艺术徐金城台儿庄战役是抗战初期继八路军平型关大捷之后中国军队对日作战的又一次重大胜利,也是八年抗战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坚持抗战所表演的最为精彩最为壮烈的一幕,是日本侵略者遭到的"第一场引人注目的大失败"。台儿庄战役中国军队所...  相似文献   

6.
灾荒与太平天国革命的失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灾荒与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关系问题,史学界很少论及。本文认为太平天国辖区内连年不断的灾荒,大大加重了太平天国政权所面临的粮食危机;而粮食的匮乏无疑是导致太平军一些战役失利的重要因素。不仅如此,严重的瘟疫、雪灾、水灾等灾害也是太平军几次重大战役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山城堡战役简论●闫庆生发生于1936年11月的山城堡战役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的第一大仗,也是红军西征和结束第二次国内革命的最后一仗。它的胜利标志着蒋介石“围剿”工农红军的彻底失败,在红军和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本文就此役的发生、胜利的...  相似文献   

8.
苏全有 《天府新论》2011,(4):137-140
武昌起义后发生的清军与义军之间的阳夏战役得以形成持久战,对清王朝的灭亡、民国的建立意义非同寻常。至于此中因由,从民众的视角看,主要是由于武汉民众的集体哗变,这集中体现为下层民众与资产阶级两个方面。下层民众支持义军表现在后勤、舆论、前线作战、参军诸方面的配合上,资产阶级出于自身阶级的利益考虑,也积极援助义军,如维持治安、捐输食品、巨款、通用官钱票以昭军政府信用、组织武装上前线等。武昌民众哗变的原因有二,一是远因,二是近因。远因乃清政府早已失去民心,以及满族与汉族等各民族之间的矛盾;近因是清军军纪太差、义军方面的广泛宣传、武昌军政府的免税政策等。  相似文献   

9.
本刊一九七八年第二期发表郑逸梅同志《中法战役炮击孤拔之周玉泉》一文以后,先后收到了周红兵同志和炎明同志的两篇来稿(以下简称周文、炎文),对郑文中所涉某些史实提出质疑。现择其要者,简介如下: 1.关于“同治癸卯,而洪杨内讧”。  相似文献   

10.
百团大战到底应于何时结束陈瑜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进行的一次规模最大的战役。这次战役是从1940年8月20日开始的,由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指挥,在华北地区2500多公里的战线上,向日本侵略军发起的大规模出击。这次战役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由于八路...  相似文献   

11.
太平天国天京内讧是导致革命运动失败的一个根本原因。后期领导者洪仁玕、李秀成以至如朱兴隆(利王)辈,都有此说。李秀成更在“天朝之十一条失误”中列为“大误有四”之其中两条:“误因东王北王两家相杀,此是大误”,“误翼王与主不和,君臣相忌,翼起猜心,将合朝好文武将兵带去,此误至大”。天京内讧,最高领导集团的相仇相轧,相杀相忌,以致使全国上下,人心不安,殃成精神堤岸的缺口,扭曲了人们的正常心理。由此造成的后遗症,随之岁月,尤见严重。见于天京内讧,当时《乙丙日记》和外国人通讯记载都称  相似文献   

12.
最近,笔者有幸读到李建国先生的新作——《淮海战役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这是一部系统研究淮海战役发生、发展过程和探讨我军胜利。敌军失败原因的学术著作。全书共16章,53万余字,笔者从头至尾读了一遍。掩卷之余,不禁感慨不已。  相似文献   

13.
陈勇 《文史哲》2007,(4):63-71
汉唐之间,汝南汝阳袁氏经历了两次重大的籍贯更迭:一次是由陈国扶乐变为汝南汝阳,另一次是由汝南汝阳变为陈郡阳夏。东汉一朝,汝南汝阳袁氏四代在政治上持续发展,并超越陈国扶乐袁氏,成为首屈一指的世家大族。汉末袁曹相争,袁绍、袁术兄弟落败,汝南汝阳袁氏迅速沉沦。与此同时,陈郡阳夏袁氏则与新皇权建立起特殊的关系。魏晋南朝频繁易代,他们的政治地位得以蝉联,并最终压倒汝南汝阳袁氏,成为袁氏的正宗所在。南朝后期与王、谢、萧三家并列侨姓之首的袁氏,正是陈郡阳夏的一支。此例说明:中古士族身份的变化,也会反映在谱牒之中,甚至造成他们籍贯的移动。  相似文献   

14.
发生在一六四四年的山海关战役,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关系重大的战役。叱咤一时的李自成农民军,从此形势逆转,一蹶不振。而崛起于东北的满族统治者,却从此长驱西进,打下了二百多年大清帝国江山的基础。这一次战役为什么能够发生这样大的影响,笔者愿就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 明清之际山海关的战略地位 山海关前临辽西走廊,扼通往北京的孔道,依山面海,形势十分险要。隋唐时期,称为渝关,唐大宗李世民东征高丽时曾驻跸于此。明初,大将军徐达巡视北部边防,修筑边墙(即长城),认为这里依山面海,实属战略要地,于是在这里建关设卫。山海关从此成为万里长城的第一座关隘、北方著名的军事重镇。但在明代前期,威胁明王朝的最大地方势力,仍然是退出中原后伺机卷土重来的蒙古贵族政权,所以沿长城的主要防区,是在直接受到蒙古骑兵侵扰的大同、宣府一带,山海关还只是一个侧翼。到了明代后期,在东北地区的建州女真崛起后这里就逐渐成为明朝北部防御体系中一个最重要的阵地,成为拱卫京师的门户。自1619年,建州女真部建立的后金政权,在萨尔浒战役歼灭了明军近十万人之后,不到二年时间,接连攻陷沈阳和辽阳等重镇,占据了辽河流域的全部土地,转而进攻辽西走廊,力图实现其“打开山海,通我后路,迁都内地”的战略方针。明军  相似文献   

15.
震动中外的台儿庄战役,是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以来日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第一次大挫败,是中国军队正面战场退却时期一个转守为攻、转败为胜的奇迹般的插曲。胜利来之不易,其因果影响也发人深思。对影响战役进程及结果的诸多因素作冷峻的反思,是对当年抗日将士最好的纪念,也是台儿庄战役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16.
浅谈德日矛盾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谈德日矛盾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的影响尚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法西斯国家的失败而宣告结束,在探求法西斯国家失败原因的时候,人们往往忽略了德日矛盾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所产生的影响,本文试就此略陈管见,以就教于学界同仁。一1933年1月,法西斯头子、纳粹党魁...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中,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是群体矛盾和群体行为。一、群体矛盾——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分析群体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种类型。研究新时期的群体矛盾,首先需要对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与50年代中期的情况作些比较。1957年6月19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正式发表,这就是著名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正处》)。这是一篇具有经典意义的论文,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在国际…  相似文献   

18.
台儿庄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震惊中外的大捷。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战役中取得的辉煌胜利,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拟就台儿庄战役爱国主义主旋律问题,作以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正> 一九一三年的二次革命,是孙中山发动的一场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的革命运动.广东是二次革命的重要战场,探讨二次革命在广东的酝酿、经过和结局,对于认识和了解辛亥革命在广东最终失败和军阀统治局面开始形成,将有一定的帮助.一一九一一年十月,武昌起义告捷.胜利的消息促使广东革命形势重新高涨,同盟会香港统筹部在广东迅速作出响应,革命党人领导民军在各地起义,十一月九日,广东也告“和平光复”.  相似文献   

20.
无终新考     
马兴 《晋阳学刊》2004,(2):17-19
无终这一上古时期的部族,在族属上,过去将其视为山戎的说法是错误的,无终应为北狄系统中白狄的一支。在迁徙上,传统的说法也与历史的本来面目有出入;实际上无终在商朝后期便活动于陕晋交界一带,春秋时在晋悼公“和戎政策”下,东迁到今山西省太原市附近;鲁昭公元年“大鹵战役”失败后,分为二支,一支迁往今河北省涞源县与蔚县一带,另一支迁至今河北省玉田县境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