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历史上任何一次社会制度的更替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但是这种社会变革在不同国家实现的顺序绝不是同这些国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机械对应的,社会制度的变革有其自身的条件和规律,与生产力发展不成正比例。虽然这样,但是社会制度的变革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密切相关的,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制度变革的依据,社会制度的变革又是生产力发展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先后经历着两次历史性大变革。第一次是从僵化的人民公社体制下解放出来;第二次是从传统二元社会结构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前者发生在农村领域,后者则超出农村领域。我国农村只有经历这两次大变革,才有可能引导农民最终走上富裕道路。  相似文献   

3.
在调整国家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农村进一步发展生产力的途径是推动"不限于耕作收割的广义机械化",即同时包涵作物设施栽培、畜禽水产设施养殖、农产品保鲜贮运、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可再生能源开发等在内的农业工程技术以及相关的人才培养、多种经营、合作经济。广义机械化将推动我国机械装备制造业在农业领域的发展,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可根据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要求,在建设县域经济城市化、工业化的同时,大力推动"广义机械化",使"广义机械化"成为农民达到小康的再次出发。  相似文献   

4.
知识经济与生产方式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尤其是高科技产业群的崛起 ,标志着一种新型生产力——知识生产力的形成 ,并预示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的知识经济 ,它的兴起必将对社会生活、尤其是社会的经济生活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首先表现为以高科技 (即凝结的知识 )重塑生产力 ,进而引起生产关系等领域的一系列变化。就是说 ,知识经济的兴起必然引发生产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经济的变革和发展离不开对农村文化的研究,而文化的变革、完善和发展也离不开经济的变革与发展,农村经济变革与文化变革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发展过程。农村经济的发展必将带动农村文化需求的扩张,必将带来深层的文化现象;农村多元文化的形成也将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与文化相互渗透、文化“恋旧”的现象值得我们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6.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概念,也是总的要求。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要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中心,抓好交通、通讯建设和农村教育及医疗事业,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集约化进程;二要加大国家财政对农业的转移支付水平,增强反哺力度;三要提高各级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意识,并激发农民的主人翁意识,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精神,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7.
讨论了在实施农村城市化战略过程中,制度变革与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的内容包括:扭转二元经济结构使城乡管理分割、市场分割、户口分割、就业分割的制度变革和创新;完善市场机制,推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良性互动;市场导向和政府引导有机结合,促进人口、土地和资金等3个资源在城市建设过程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8.
生产力要素组合与农村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农村经济增长的五个要素为:投入(资本、劳动)、制度(包括意识形态等非正式约束)、技术、自然资源和产业结构。生产力要素的划分突出了意识形态和自然资源在农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意识形态等非正式约束是影响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自然资源是制约西部农村经济增长的又一主要因素。只有遵循生产力要素组合原理,五要素密切配合,相互协调,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促进农村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9.
试论近代江浙农村人口流动与习俗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土重迁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的重要习性。晚清以降,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而由于中国社会内部因素的作用和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社会封闭的大门,无数中国农民离开土地和家园,涌向陌生的城市;同时,农村人口的流动带来了向农村习俗的挑战,推动了农村习俗的变革。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中国共产党立论基础、性质、历史到所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 ,即从理论的逻辑展开、实践验证以及时代的呼唤说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 ,在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诸要素中 ,思想观念是首要因素 ,它制约着人的一切经济行为。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必须首先打破旧有思想观念的束缚。  相似文献   

12.
苏南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其组织结构变革密切相关,经历了从偏重于集中的直线──职能制结构过渡到具有经济性、调控型多样化的结构演,变过程。适应于经济发展需要,必须优化经济组织结构,健全优化权变组织结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3.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应该抓住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的历史机遇,通过生产力移植,即主动移植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过剩的资本、先进的制度安排和管理经验以及优秀的科技人才等诸多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要素,突破生产力由“落后—一般—先进”逐级递进的传统发展路径,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兰州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变革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回顾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历史演变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了造成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机制逐步转变的历史背景与社会动因。就兰州市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现状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兰州市未来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相关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唯物史观为我们考察和研究社会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城乡一体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市场经济驱动城乡一体化,强力撼动、瓦解乡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大大解放农村社会生产力,更深层次焕发出国家发展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6.
17.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是越来越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新兴产业,相继在世界各国涌现,加速着各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个国家科技队伍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和水平,而人口素质的状况如何,又直接影响到科技队伍的发展和质量。我国人口的文化科学技术素质都偏低,影响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逐步揭示出科技对于生产力具有要素构成、增强赋能和推动发展等重要作用,社会制度条件对于科技与生产力之间的关联具有双重影响。马克思主义科技与生产力关系理论为无产阶级正确认识和把握科技与生产力之间关系开辟了道路。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主导生产过程,显著增强生产力量,深度推动生产转型,引领生产发展方向,是一种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高能生产力、绿色生产力、未来生产力。当前,我们党提出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与生产力关系理论的新跃升,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征程中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  相似文献   

19.
生态环境生产力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最新成果:其一,它强调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并举,在“协调”中培育生产能力,这是对以征服与改造自然为要义,在“斗争”中彰显生产能力的传统生产力理论的纠偏;其二,它强调资源、环境、生态并重,将生态环境作为潜在要素和内生变量纳入生产力范畴,这是对马克思自然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其三,它强调生态环境与民生相融,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产力健康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与价值目标,这是对生产力价值目标的当代拓展。  相似文献   

20.
企业变革型领导力与职业倦怠之间存在互相影响的关系,必须要利用变革型领导力的优势化作用,合理规避职业倦怠,同时发挥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形成双向发展的实效作用。面对全球竞争的炽热化和商业环境的不确定,企业管理者希望企业员工既要实现标准工作绩效,又要有创新工作绩效。职工的职业压力增加,职业倦怠的状况越来越明显,为了更好地规避职业倦怠,应发挥变革型领导力的优势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