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论经济行为的审美动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本经济问题从物质领域延伸到审美领域 ,并不是人为的 ,而是对某种内在逻辑关系的表达。当代消费者在关注商品实用功利的同时 ,更关注商品的审美效用。产品的审美效用决定产品的消费效用。审美需求或审美动机通过经济活动作用于经济资源 ,影响经济运行方式、效率、效益等 ,最终影响消费者审美需求的满足和企业利润的实现。审美动机对企业生产的导向作用 ,可以概括为审美导向生产理论。企业既可以把消费者的审美动机作为决策工作的重要参考因素 ,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产品来引导顾客的审美趣味 ,创造出新的审美时尚。审美动机可以从文化、亚文化、社会角色和个体人格四个基本的角度来把握。  相似文献   

2.
古典经济学家从社会财富的角度关注到非物质商品,现代西方经济学则更关注服务形态的非物质商品,马克思将非物质产品引入了商品领域,但未做深入分析.上世纪90年代以来,非物质商品生产进入迅速发展时期,我国部分学者从非物质商品的客观实在性、生产与消费、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等多视角对非物质商品进行了初步研究.非物质商品生产迅速发展的趋势,要求我们必须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商品的研究,从物质商品扩展到非物质商品.  相似文献   

3.
商品是使用价值、审美价值和价值的三位一体,生产商品的劳动也必然是具体劳动、审美劳动和抽象劳动三者的统一。审美经济学不但要研究商品的审美价值,而且还要进一步研究创造商品审美价值的劳动。本文就经济活动中的审美问题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金陵瞭望》2011,(35):85-88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根深叶茂、基业长青的基石。卓越企业缘于卓越绩效,卓越绩效缘于卓越文化。企业文化归根结底在“化”。国资系统的许多企业把先进的思想观念贯穿于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全过程,使企业文化建没有效地为生产经营服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和文化育人活动,将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渗透到生产经营和管理的细节之中;将企业对员工的关爱、引导、激励和培养融入各项管理制度里。体现在制度的执行中,打造了一支支凝聚力和战斗力强的员工队伍,创造了一个个令人鼓舞的佳绩。  相似文献   

5.
在城市的影响日趋深入的社会背景下,关于城市理论研究的学术氛围也日渐浓厚,文章将审美文化放在城市这一特殊环境内进行研究,针对现代城市这一综合性的、广阔而复杂的研究对象,尝试提出了从物质形式、行为状态、精神存在这三个方面来概括城市审美文化的主要形态,并对每一种形态进行了具体的类别划分,从而使城市审美文化的形态既有各自的确定内容和适当的容量又具有开放性。以期推进美学领域对城市文化的整体关注与城市审美文化的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6.
一、商品结构优化是零售企业经营决策中的重要环节零售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制订商品结构战略。零售企业的商品结构,指企业在其经营商品的种类构成和各类商品的经营比重。前者反映了企业经营的具体商品的类目,后者反映了企业经营的各类商品之间量的比例...  相似文献   

7.
旅游商品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商品除了具有实用、纪念、审美的价值以外,还有研究民族发展、民族文化的价值。本文从中国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等方面来探讨旅游商品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为旅游企业开发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的高品位旅游商品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一、企业文化建设应该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涵。长期以来,努力实现企业财富或利润最大化,一直被当作许多企业管理者唯一追求的最高目标,这似乎不够全面。其实,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无论是企业的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一方面宏观上既是各种产品或服务的创造生产者,又是商品社会价值的享用者;另一方面两者又都是集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于一身的健全的人。因此,企业职工的任何行为目的,决不可能只简单地被理解为物质的或精神的。况且在企业这个人造系统中,人是其中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资源,多元化的企业目标中,就应更多地体现人的行为…  相似文献   

9.
在审美原则不断向众多的文化领域渗透、蔓延的语境中,公关传播沟通必然也要打上“当代审美泛化”的时代烙印。考察今天的商品社会,不难发现文学艺术性因素正在不可或缺地参与和构成着商品价值和企业形象的生产和创造。同时也要求企业家和公关人员要思想敏锐,自觉地顺应审美文化的潮流,加强审美意识,用审美的态度来对待公关,把审美的原则贯穿于公关传播沟通中,从而丰富公关实践的文化和美学内涵,提升其品味和境界,促进中国当代公关事业和审美文化的共同发展。从受众的角度来说,只有美的事物、美的内涵,才能激起人们愉悦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判断…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模式形成研究是中国少数民族美学乃至中国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发生学角度来看,自然生态环境、物质生产生活方式、求美冲动、文化固化等是少数民族审美模式形成的主要因素。其中,自然生态环境是物质条件,物质生产生活方式是重要基础,而追求美的冲动和审美思维的自我发展是关键,宗教、语言、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则是少数民族审美模式形成并得以固化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和土壤。少数民族审美模式的形成是一个从萌芽、发展到成熟的漫长而复杂的建构过程,同时也是审美的观念逐渐从宗教的、伦理的、功利的、认知的等观念中分离出来的过程,这一分离过程,就是少数民族在明晰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基础上建构和完善其审美模式的蒸馏过程。  相似文献   

11.
随着各种新的教育思想的探索与传播,“校园文化”在整体育人方面的强大作用正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和各类学校的普遍重视。校园文化的特点总体表现为“和谐”,美育功能是校园文化建设最为重要的功用,只有以“审美”为基本标尺,才能更好地实现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达到“和谐”育人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2.
文化活动之所以成为文化的活动,就在于“物性”和“人性”在其活动过程中获得了显在的和潜在的、相得益彰的呈现。在当代,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实践活动的文化蕴含越来越多地直接呈现出来,在日常生活方面.不但人们的娱乐活动越来越增添了精神文化的含量,就连衣、食、住、行等精神文化的意味也逐渐普遍地呈现出来。因此,“在审美话语中寻找人类与自然固有的和谐关系”只能说是形式美学范畴中的必然课题,而使人成为“道德-文化”的人则是生活美学建设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3.
风险生存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生存论哲学正内在地走向生存美学的拯救思路。内在地走向生存美学的广义生存论学说却彰显"风险"社会环境对当代个体意味着更丰富的生存选择。生存美学对生存论哲学的学术拓展在于生存美之意义建构,这种生存美学是立足生活实践的意义建构,审美对象追求只有对具有审美意识的生活实践主体来说才呈现出意义。而其意义建构深层是一种生存美学境界,体现了品味生存、应然生存、终极生存等方面的和谐生存境界。  相似文献   

14.
文化与诗学的互构——“文化诗学”与“文化研究”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诗学”与“文化研究”是两种殊名异义、学理维度有别的文艺文化思潮。“文化研究”是对日常生活文化、大众文化,包括各种流行文化、消费文化的研究,它可以是日常生活的美学研究,也可以是泛文化研究;而“文化诗学”是基于“诗学”审美品格的学科前提基础上而言的,是一种文学文本与文化之间互涵互构的研究,并且其文化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具有诗意审美维度的文化。“文化诗学”包含两个研究向度:一是文学的文化研究,即应该研究文本中的文化,重视文学文本与文化之间的互涵互构关系,激活传统;二是文化的文学性研究,即应该研究文化中的文本,研究当下日常生活中各种鲜活的具有文学性的艺术形态,关注现实。  相似文献   

15.
儒道美学重视人的生存问题,把人,即“此在”的“本真”生存作为最高的审美诉求与审美境域。在儒家美学看来,“仁”的构成境域就是人的一种“本真”生存态势或生命状态,也即“本真”审美域的达成态。可以说,正是从重视人生、珍惜生命、推崇“本真”生存出发,儒家美学强调作为个体的人的自身生命意识的培养。而“仁”审美域的达成流程其本身就是一种“本真”生存态的生动呈现。  相似文献   

16.
当前,休闲已成为审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休闲具有一定的审美蕴含和审美情趣。审美是休闲的最高层次和最主要方式。休闲不仅是个简单的时间概念和社会现象,更是一个美学概念和文化范畴。从休闲和审美的目的和构成条件上来看,二者有很大的差异性;但是从价值取向和最高境界上来解析,二者却达到了完美的融合。休闲能使人在精神的自由中历经审美的、道德的、创造的、超越的生活方式,其根本内涵就是生存境界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17.
征服自然是人类的古老命题,在现代生态审美视域中,征服主题在中西文化语境与历史语境中有着迥异的审美特征,这种差异性体现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特质以及人类自然观的演变历程。现代生态观的确立与建构正是在此基础上的提升与超越。将征服主题放置在生态审美的宏观视域中加以文本分析,对于现代生态审美的建构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90年代,当代审美文化以前所未有的特点和规模在中国大地上迅猛发展,一方面造成了传统美学的生存困境和严重危机,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学界向审美文化研究的学术转型的渐趋自觉和蔚成热潮。这种审美文化研究大致表现为三个学术维度,一是对审美文化概念本身的学理性探讨维度;二是对当代审美文化实践的批评维度;三是对传统审美文化资源的研究维庋。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境界说"是中国近代文艺美学中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一个歧义重生的概念。把"境界"抽象地置入西方理论资源或机械地利用传统诗学来加以读解都无助其概念内涵的清理。我们既要注意"境界"作为审美理想论审美价值判断的意义,又不可忽视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对"境界"概念所指的建构。这也符合利用文化诗学阐释王国维"境界说"方法论的要求与旨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