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南方民间剪纸是中国民间剪纸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本文在对南方民间剪纸的历史、现状进行文化审视和归纳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一些保护性开发南方民间剪纸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实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和现代社会之间的有效融合对于继承与创新传统节日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对"传统"的概念梳理入手,指出传统节日文化和大众文化相互融合存在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础,提出了运用现代科学的运作手段,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中国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从而探寻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和大众文化相互融合的三种具体路径.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为重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提出了一条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80周年。作为明清两代皇朝所在地的“紫禁城”(人们称它为“故宫”)解放后一直作为故宫博物院供人们参观游览。珍藏的150余万件珍贵文物,“世界上最庞大的宫殿建筑群”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宝库的瑰宝。参观故宫博物院,仿佛在中国历史中吸收中华文明,自豪感自心中油然而生。如今,参观故宫博物院,数字技术带给了我们一条便捷途径。请欣赏  相似文献   

4.
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中国历史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积淀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屈原文化.在文化旅游逐渐成为旅游时尚的今天,屈原文化显示出极高的旅游资源价值,并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当前屈原文化旅游的资源开发还存在一些矛盾和困惑,其开发路径需要进一步探求,文化内涵需要有效挖掘.  相似文献   

5.
以庐陵文化为依托,提出一些开发校本课程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以期为本地区中小学或其它地区中小学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范式.  相似文献   

6.
西部地区在开发经济资源的同时,必须注意其薄弱环节——人力资源的开发,才能彻底改变西部的面貌.对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对人力资源的政策性开发、使用性开发、培养性开发、观念和文化的更新及实施人才战略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安管”是以稻城亚丁话为基础的民谣对唱形式,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近10多年以来,随着商品经济发展,所谓“香格里拉”旅游文化开发逐渐改变了当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人们对讲亚丁话等当地土语,对“安管”等民族民间文化兴趣越来越淡漠、陌生,接受的全是时尚的、强势文化的东西。从理论上讲,这种变化本身是正常的,况且这种发展、开发对当地脱贫致富、经济起步也起着一定作用,但人们在对以民族语言为主要载体的传统文化保护、利用和开发方面考虑得太少,以至许多开发项目缺乏本土文化内涵,不伦不类。怎么才能科学、可持续地发展当地经济?处理好保护以民族语言为主要载体的传统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如何理性、扎扎实实地做一些有利于以民族语言为主要载体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开发和利用方面的事?在抢救即将消失的民间传统文化的工作中,在资金、市场、人才和机制等诸多条件方面,首先需解决好人才管理机制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把民俗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利用,不仅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更可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山西拥有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尤其是晋商民俗资源.基于此,对独具特色的晋商民俗旅游资源在建筑、艺术、饮食等多方面的特色与现状,以及目前开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同时,针对现阶段晋商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晋商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应遵循的原则,进而提出开发的具体措施与保护办法.  相似文献   

9.
多年来,学界对与上海有关的现代文学现象的研究,采取的主要文化视角是都市文化和海派文化.都市文化和海派文化视角照亮了一些文学现象,也留下了一些盲点.鉴于此,根据现代时期上海的租界语境,提出"租界文化"概念.租界文化和海派文化、都市文化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明显区别."租界文化"概念的提出,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开创了新的维度、新的尺度、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博物馆事业已经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新的发展机遇下,博物馆有关文创产品的开发工作也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近年来,故宫博物院不仅积极发展博物馆内部事业,更加强了文创产品的开发与营销,尤其着重对文物审美价值的挖掘与文化内涵的再造,开发出一批又一批有独特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深受好评。  相似文献   

11.
宫女,又通称宫人,按其功能和地位大致可分成两类:一类是在宫中管理君主日常生活事务的人, 其地位较高授予官职者被称之为女官;另一类是在宫中服劳役而被役使的侍婢、织婢等。北朝时期的宫女,带有战乱割据时期的特点,而其民族成分也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12.
以清初、清代中期沈阳故宫各主要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时期建筑格局、建筑结构的比较研究,提出沈阳故宫宫殿建筑是以中原地区传统的宫殿建筑为本,使用汉族工匠和传统材料、工艺而建造,宫殿建筑将满汉文化融合一体,反映了满族发展进程中对汉族文化的继承与兼容。  相似文献   

13.
根据Mcluhan的媒介理论,建筑物作为一种媒介,是人类表现自我的一种延伸,能影响并重塑人类群体生活模式。故宫建筑自身成为一个媒介,传递着维护皇权统治之下的社会格局的信息。它体现并实施皇权统治模式,是建构和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的手段。故宫建筑的视觉效应影响着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心理,其空间布局具有行为规范效应。故宫建筑作为一种宏大背景,突出了统治者的中心形象。  相似文献   

14.
建筑物作为一种重要的文明与文化载体,具有媒介的属性,传达着特定时代的媒介文化观念。故宫建筑群不单是一座皇家宫殿,一家文物藏量丰富的博物馆,它同时是社会主流文化的载体,在时代变迁中追随着所有权的转换而呈现不同的历史文化内涵,透露出不同的媒介文化信息。封建时代的紫禁城在为明清帝王提供必要的居住与临政场所的同时,也作为媒介,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使命,以媒介文化的形式,建构着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体系。民国建立,故宫博物院创建,其所蕴含的媒介文化性质、功能亦为之一变,成为建构民主文化的重要力量。而故宫博物院建院过程的漫长坎坷,也正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民主思想艰难发展历程的深刻反映。  相似文献   

15.
清代宫廷书画收藏在乾隆朝蔚为大观,为前朝各代所不及。清宫珍藏书画虽然有所散逸和损毁,但其最重要的部分却比较完整地保存在北京与台北两座故宫博物院中。两院荟萃了中国法书墨迹及绘画作品的精华,有相当多的名迹巨品,完整地反映了中国书法史、绘画史的发展历程。民国时期,清宫书画得以初步整理与鉴定,古物陈列所文物鉴定委员会和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会对此做出了突出贡献。1949年以来,两岸故宫博物院对清宫书画的整理鉴定和学术研究不断发展。尤其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清宫书画经徐邦达、张珩、启功等先生的研究鉴定,使书画鉴定逐步发展为一门学问乃至一门学科。故宫书画鉴定以文献考据与艺术鉴定并举为特点,构建了书画艺术史的基础,也构成了故宫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尚书考异>是第一部系统考辨<古文尚书>为伪作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关于此书版本.较有价值的是台湾故宫藏旧抄本、<四库全书>文渊阁抄本、孙星衍平津馆刻本.台湾故宫藏旧抄本年代最早,有了它,可以大体推测<尚书考异>在传写过程中致误之由.文渊阁抄本最为常见,四库馆臣在将此书收入<四库全书>时,对书中许多讹误作了校正.平津馆刻本最为完整,它不仅比前两个抄本多出两万余字.而且更全面而系统 地对<古文尚书>进行了辨伪搜证工作.但此本虽经顾广圻、孙星衍两位清代大学者"详加校正",但书中仍沿袭了故宫旧抄本的许多错误.这也就是说,<尚书考异>迄令尚无一部理想的版本.本文通过<尚书考异>版本的比较研究,以见各版本的优缺点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现存日本古代宫殿建筑群——京都御所。从平安时代开始 ,历代天皇就在京都定居 ,平安宫仿中国唐代长安的大明宫 ,京都御所也继续受其影响。平安宫多次遭火灾 ,多次修复 ,1 371年 ,天皇选中了平安京的东北作为新的皇宫 ,这就是京都御所。到 1 868年 ,即天皇迁都到东京的时候 ,共有2 8位天皇在此即位。京都御所经过 1 2次改造、几乎失去了原来的面貌。然而 ,1 788年 ,由于在社会上兴起平安复古的潮流 ,京都御所重新采用仿平安宫的建筑风格和布局。其中 ,把紫宸殿一组院落布局改为对称 ,但其余的没有轴线 ,极其错落。日本宫殿与中国宫殿的建筑样式、布局、材料有很大的区别 ,日本宫殿没有华贵的材料、鲜艳的色彩、精巧的装饰 ,始终保持着离宫的特色。京都御所也不例外。日本宫殿这种不求华美而崇尚雅洁的建筑 ,在世界建筑中也是少见的。这与日本皇权名存实亡及幕府专政有关  相似文献   

18.
着眼于沈阳故宫木构架营造技术中的诸多的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构架体系和构造做法,指出沈阳故宫建筑吸收和传承了中原木结构建筑的营造技术,融合了满族的民族文化,借鉴蒙、藏等少数民族的建筑技术和艺术,呈现出多民族的建筑技术的特点,对于丰富以清文化为主的沈阳城市文化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明末清初人周亮工所撰之《书影》系四库抽毁书 ,目前世传有五种版本 ,最近作者见到故宫珍藏的内府精抄本 ,系新发现的另一版本。以故宫本的《提要》与世传本的四库《提要》比较 ,改动较大 ,却从未见研究《书影》者提及过 ,可证这是一个从未刊刻流行过的《提要》新版本。  相似文献   

20.
150年来,国内史学者对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目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是为了掩盖他们抢劫圆明园的罪行;二是为了报复清政府。上述两种传统观点都难以成立。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主要目的在于以此彻底摧毁清政府的抵抗意志,迫使清政府立即投降,实现他们发动战争的罪恶目的——扩大英法在华权益。这可以从英法发动战争的目的、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各方的反应、以及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而没有焚毁北京城内的皇宫三个方面得到清晰的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