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探寻历史的新视野——近代中国市民社会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中国市民社会问题是近年来中外史学界关注的热点。所谓市民社会 ,不是广义的社会概念 ,而是与国家相对应的特定范畴 ,它指的是个人、团体按照非强制原则和契约观念进行自主活动 ,以实现物质利益和社会交往的、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民间独立自治组织和非官方亦非私人性质的公共领域 ,亦称公民社会或民间社会 1。剖析、研究近代中国市民社会对建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市民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鉴于此 ,本文拟对国内学者关于近代中国市民社会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一初步梳理与考察 ,以期有助于这一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2.
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刍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市民社会是市场经济的社会组织基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赖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形成。而要形成我国的市民社会,需要解决三个认识问题:1.确立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观念;2.认识我国市民社会的形成特点,把握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发展方向,3.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形成的关键因素,使市民社会成为一个与政治社会相对独立的社会经济组织形态。  相似文献   

3.
张康之  张乾友 《文史哲》2011,(1):144-154
近代以来,在政治领域中的一切理论探讨和实践方案设计都可以说是从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入手的,对市民社会的理解以及如何根据市民社会的要求去规划国家和社会治理过程,是近代以来全部政治学研究的重心。在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分析中,理论分歧主要表现在是从市民社会中的"市民"出发还是"社会"出发。黑格尔提出的是另一个方案,他把市民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然后在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寻找中介因素和环节。但是,黑格尔的理论与现实相去甚远,他所发现的中介因素是不可靠的。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的过程中阐发了一种通过消除市民社会中的异化去建构国家的设想。20世纪后期开始的新市民社会运动证实了马克思的设想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吴光芸 《人文杂志》2007,(1):164-169
市民社会既是国家与社会分离的产物,又是建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础。市民社会的建构取决于在公共领域中产生的各种参与网络、社团组织、公众舆论和公民精神的发展,以实现国家与社会力量的协调与均衡。而结构维度的社团组织和价值维度的社会资本都是市民社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没有横向合作的自治社团组织的存在,难以培育出具有公民精神的公民;而缺乏具有公民品质或精神的公民,缺乏具有一定社会资本的社会文化环境,也不可能具有自发形成的社团组织。因此,具有公民精神的公民和自发形成的社团是市民社会的外在表现形式,而社会资本则体现了市民社会的内在本质,也是市民社团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因此,有必要培育社会资本,增强社团的自治性,以促进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当代可能性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郁建兴 《文史哲》2003,20(1):75-81
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得以兴起的最深刻根源 ,就是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今天 ,市民社会作为一个可欲的目标 ,它的达成 ,仍然不能离开发展市场经济这个基础。建构中国市民社会的工作 ,不但论证着在国家能力和市民社会同样弱小的中国实现二者之间正和博弈关系的可欲性 ,而且也展开着某种可行性 ,那就是 ,提高国家能力 ,重构国家机器 ,是以合理界分国家与社会的职能边界、合理确定国家的合法性基础为前提的 ,而有限政府并不会自动成为有效政府 ,国家又必须充分发挥其支持和增进市场有效运作的积极作用 ,以使具有自主性和多元化的社会确保统一和团结。  相似文献   

6.
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中的中国市民社会建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市民社会理念依据国家与社会的分析框架求解中国现代化的两难困境。现代意义的市民社会是与政治国家相对应的分析范畴。市民社会理念范式的核心问题是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建构中国市民社会必须超越泛政治主义传统,实现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形成双向适度制衡的发展型互惠关系。此视野下建构中国市民社会的结构性要素是:经济生活的多元化和相对独立的社会;自主的个人和社会组织;政治结构的调整和政治文化的重构;独立自主的公共舆论。  相似文献   

7.
对市民社会基础的分析可以从另一个视角来理解我国的行政程序法制现代化.市民社会一般理论指出,市民社会的思想根源是保护个人自由和弘扬市场经济.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扩张,模糊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界限,通过行政实体法已难以遏制行政权的专横与滥用,于是通过行政程序法,从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沟通"互动角度定位和规范行政程序法.这样,行政程序法就能提供行政机关在行使其权力时必须遵守的程序,以防止行政恣意对市民社会的专横干预.基于我国市民社会现状的基础,构建我国行政程序法制生长的市民社会基础,需从公权与私权的界定、市民社会的内在结构建构以及理性公民文化培育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中国当代现代化进程很大程度上是要在新的基础上构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学界有人根据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认为当代中国首要的是应该实现国家与社会的分离,或者说改革应以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取向作为其总体目标模式。总之,社会须从国家的严密控制之下解脱出来,以获取相对于国家的完全独立地位。这里有必要回顾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马克思认为,在前资本主义的中世纪社会中,政治国家从市民社会中夺走了全部权力,整个社会生活高度政治化,政治权力的影响无所不及,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不存在明确的界限,政治等级与市民等级合而为一,…  相似文献   

9.
21世纪的今天,我们究竟应当怎样看待现代中国社会的结构转型这一两难困境?中国社会转型若要真正摆脱"收放怪圈",走出"恶性循环",不仅要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而且要从学理和实践层面上建构中国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均衡互动模式.通过负面制衡,双方较好地抑制各自的内在弊端;通过正面互动,二者都较好地发挥各自的积极意义.中国市民社会与国家均衡互动模式的提出,既是基于对西方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发展的反思,又是以当代中国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现实情境为基本依据.在建构中国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均衡互动模式实践中,中国市民社会和国家都应积极主动,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蔡拓市场经济的实行引发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迁。这不仅因为市场经济为物质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从而为社会的变革不断提供着最基本的动力,同时还因为市场经济必然造就出一个相对独立于国家、独立于政治社会的市民社会,而一个从未在中国...  相似文献   

11.
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理论,是任何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任务。在我们明晰了中国的市民社会理论建构不能走西方的老路后.面对一个充满朝气、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我们迫切需要一种能够真正推动历史发展的指导性理论。透过多年来持续不断地开掘,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不断生发出的现实意义.正一步步地引领着现实性的中国市民社会理论的建构。因此.今天重识马克思市民社会的两个维度,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2.
过州县是湖南省综合改革试点县和怀化地区工商企业改革试点县.靖州地处湘西南边@,山育水秀,有丰在的资源,尤其是拓海、板栗等土特产品有兄弟县市不可比的优势。但是,工业基础薄民.全县共有工业企业106家,除刨花板厂是中型企业外,99%是小型企业.从治州过去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工业在全县中没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到1991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只有gedo万元,利税只有274万元.财政收入中,工业占的比例仅为101%.无工不*,对州经济要大发职,就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如何发展,我们认为,必须立足县憎,在适当兴办新企业的同时,重点放…  相似文献   

13.
现代市民社会概念的形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市民社会并非存在于一切社会之中,而是一种与市场经济相关联的现代社会形式。西方的市民社会概念有一个由传统向现代演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近代所形成的“天赋人权”、国家起源于“社会契约”以及社会独立于国家而存在等重要观念,是市民社会理论的前提性观念,是现代市民社会概念得以建立的基础。黑格尔第一次区分了市民社会与国家,明确地提出了现代涵义的市民社会概念,但是,他过分地抬高国家而贬低市民社会,从而建立了一个“国家高于市民社会”的理论构架。马克思纠正了被黑格尔颠倒了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并深化和发展了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基本规定。在现代市民社会概念的形成过程中,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观点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主要在于他们把握住了作为市场经济的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4.
市民社会的培育是实现法治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 ,这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相适应的。市民社会是与市场经济密切联系的一个概念 ,是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 ,社会成员在生产和交往中形成的社会组织形式。根据马克思的观点 ,市民社会制约和决定政治国家 ,是法产生的基础。现代法治的实现 ,必须以市民社会为基础。在我国 ,要积极推进法治的进程 ,就要积极加强市民社会的培育 ,促进市民社会的成长 ,以构建法治实现的社会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5.
市民法和经济法的关系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关系问题。市民法作为市民社会根本之法,划定了国家不得随意进入的空间,并且在这个空间内对各种社会关系进行基础性调整;经济法则是国家为弥补市民法的基础性调整作用的局限性,以满足社会协调性之要求,对市民社会经济活动的干预。在中国,确定市民法的基础性地位和国家干预经济活动的方式及内容,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市民社会、公共领域是近年来国内外学界探讨的热点之一。朱英教授的专著《转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以近代中国商会为上体的历史透视》就是对这个热点的回应。作者从目前众说纷纭的各种市民社会概念中概括出其主要的特质内容:即“脱离国家直接控制、拥有独立自主权和民主契约规则的民间社会组织”,并依据这几条原则,用七章二十多万字的篇幅,充分吸收他本人和史学界近十几年来商会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论证了近代商会所具有的市民社会特征。首先,作者从商会的组织建构及其内部运作方面论证了商会是具有独立性、自主性特征的民间法人社团。…  相似文献   

17.
何萍 《天津社会科学》2012,(5):10-19,41
葛兰西的领导权概念以市民社会成为国家为社会前提。市民社会成为国家,是发达资本主义独有的特点,体现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精神,葛兰西的领导权概念就是这个社会的哲学观念。这个哲学观念的基本图式是政治、历史与哲学同一,其基本内容是文化/权力的思想构成和社会构成。其中,思想构成是在人们的政治活动和哲学世界观的相互作用中展开的,社会构成是在市民社会的国家形式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当代国家结构、阶级结构和政治组织结构中普遍存在着的统治集团和被统治集团之间的文化权力关系及其运行机制。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和人文社会学家把葛兰西的这一哲学观念运用分析当代民主政治问题、殖民地与后殖民地问题、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理论与实践等,使葛兰西的领导权概念成为人们认识当代社会、建构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文化/权力分析模式,由此也凸显了葛兰西哲学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个体主体是构成市民社会存在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结构性基础 ,是市民社会一切活动的核心要素。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逻辑来看 ,市场经济、“市民社会”、个体主体之间都必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市场经济是“市民社会”的产物 ,而“市民社会”的完善和发展也有赖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 ;由市场经济所生成并最终促使其实现的赋有鲜明个性自由与独立人格的个体主体则形成市民社会的鲜活、深厚的文化基因和价值基础 ,并反过来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市民社会的发育。二中国当代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结果必将孕生出市…  相似文献   

19.
市民社会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伊梅 《学术研究》2000,1(9):68-71
现代意义的市民社会与市场经济相伴而生,是现代世界的产物;市民社会的逻辑起点是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市民社会能有效地制约国家权力的滥用,是政治制度化、制度现代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国家与社会作为两个可以在学理上清晰厘定的现实范畴,一般认为是伴随着西方的近代化而渐次被人们关注的。在中国,长期以来并无这方面的传统。西方社会的现代化与市民社会的产生,往往是同一现象的两个侧面。在市民社会的诞生之初.它并没有遇到多大障碍就获得了相对于国家的某种独立性,并进而出现了国家与社会双峰并峙二水分流的局面。此种状况,对于长期格守大一统意识的中国人来说,实在是韩难理解的事。其实在西方的中世纪,广泛的分封制中,作为国家代表王权的直接的社会控制力较之传统中国要弱化许多,王权至社会之间的阻隔因为大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