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健真 《统计研究》1986,3(3):64-68
经济指数的可变组成指数、固定组成指数和结构变动影响指数的概念,五十年代初就从苏联引进我国,但长期停留在纯理论的探讨,在实际工作中并未作具体的应用和计算。本文拟从基本概念出发,对教科书中的一些习惯说法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供进一步讨论。 一、关于固定组成指数与可变组成指数的关系 经济指数一般可分为总量指标指数,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它们之间的联系为:总量指标指数=数量指标指数×质量指标指数。其中数量指标指数,还可分解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质量指标指数可分解成固定组成指数和结构变动影响指数。即数量指标是总量指标的数量指标;质量指标是在总量指标和数量指标的基础上计算的统计平均数,客观上并不存在与数量指标完全相脱离的质量指标。以商品零售总额指数为例,由于商品零售额=商品零售量×零售平均价格,故商品零售总额的指数体系为:  相似文献   

2.
董金良 《浙江统计》2002,(11):18-19
在一般的统计教科书中,有关平均指标总变动因素分析时,总是先将平均指标总变动分解为各组水平变动和各组结构变动两个因素,然后套用以下指数体系的计算公式进行因素分析:相对数:可变构成指数= 固定构成指数× 结构变动影响指数即: = ( ÷ )×( ÷ ) .........①绝对数:( - ) = ( - )+( - ) .....②用上述公式在分析时,仅仅将平均指标总变动的量归结为各组水平变动和各组结构…  相似文献   

3.
《中国统计》1998年 8期的《平均数指数与平均指标指数的比较》一文试图论述两者的区别与联系。笔者认为文中的观点不够准确 ,下面就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浅见 ,与该文的作者商榷。一、关于平均数。平均数指数是个体指数的平均数 ,平均指标指数是用于分析指标变动原因的指数 ,两者都涉及到对平均数的认识 ,文中在两者的“区别二”中认为 :“平均数指数的计算主要取决于个体指数和作为权数的资料 ,如果是个体指数的简单平均 ,那它取决于个体指数的高低和个体指数的个数 ,平均指标指数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总体标志总量指数与总体单位总量…  相似文献   

4.
也论平均计划完成程度和强度相对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西明 《浙江统计》2003,(2):31-31,28
读了《浙江统计》2002年第7期杨绪忠同志《论统计学原理中的几个基本范畴》(以下简称《范畴》)一文后,颇受教益。尤其《范畴》一文对“统计总体和统计单位如何确定”问题的分析,丝丝入扣,甚是透彻。但笔者也深感《范畴》一文中有些观点值得商榷。一、平均计划完成程度是平均数吗?笔者的回答是否定的。《范畴》一文与现行统计教科书一样,认为平均计划完成程度是对各组计划完成程度进行加权计算的平均数。同时,《范畴》一文举例指出,“第二种方法为加权算术平均数形式,第三种方法为加权调和平均数形式,……。第二、第三种计算…  相似文献   

5.
大多数《统计学原理》教科书把平均数分成两大类 :一类是数值平均数 ,包括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 ;另一类是位置平均数 ,包括众数、中位数等。而且都认为 ,对同一数列计算的三大数值平均数之间存在这样的数量关系 ,即几何平均数大于调和平均数而小于算术平均数 ,只有当所有的变量值相同时 ,三大平均数才相等。用数学公式表示 ,它们之间的关系式为 : X≥G≥H笔者以为 ,上述三大数值平均数之关系成立的条件是 :数列中的各个变量值都为正数 ,不能为负数和零。现举例说明 ,在数列中 ,若有负数和零 ,上述关系不能成立。例一 ,甲…  相似文献   

6.
怎样区分强度相对数和算术平均数强度相对数和算术平均数在统计学中是两个有严格区别的概念,可在统计教学中经常把有些强度相对数和算术平均数混淆。例如把劳动生产率当作强度相对数;将人均粮食产量误认为是平均数。区分这两种指标是要从其所赋予的内涵上去分析。算术平...  相似文献   

7.
数学模型预测法的准确性与适应性问题一、统计预测杨型和预测方法统计预测模型主要有六种:固定平均数模型、移动平均数模型、长期趋势模型、周期性变动模型、回归模型和随机模型.根据预测模型又分:直观法、最小平方法、折扣最小平方法、指数平滑法和三点法。按照预测的...  相似文献   

8.
关于可变构成指数体系分析说明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从事统计类课程教学有十余年,每当翻阅许多著名专家、学者编写的<统计学原理>教科书在利用可变构成指数体系对总平均数变动作因素分析时,总对它的分析说明感到困惑.下面谈谈笔者的看法,如有不妥,请读者朋友赐教.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 平均数是统计学中广泛应用的一种综合指标,它表明同类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所达到的一般水平.统计学中的平均数一般有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五种,其中较常用的有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而在这三种中较难理解和区分的是算术平均数与调和平均数.在我国统计学界对于调和平均数是否是算术平均数的变形?调和平均数是否是一种独立的平均数?争议颇多.但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算术平均数与调和平均数的关系是"算术平均数大于或等于调和平均数",对于这一点在许多统计学原理教科书中是较为常见的.其实,这个结论有些偏颇.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就现行统计教科书中关于统计指标的属性、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的关系,变异的概念,平均数指数与平均指标指数的提法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求教于统计界同仁。一、统计指标的属性先从一个例子说起。假定所要研究的总体是一个工业企业,则诸如工业总产值、工业总成本、工业销售利润以及工业劳动生产率、工业资金利税率等等都是统计指标。对此,人们不会有任何疑问。但如果我要问:反映该工业企业所有制性质的“所有制”又是什么呢?人们也会立即作出回答:是“标志”,而且是“品质标志”。因为在所有现行的统计学教科书中…  相似文献   

11.
平均指标变动因素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般的统计教科书中,有关平均指标总变动因素分析时,总是先将平均指标总变动分解为各组水平变动和各组结构变动两个因素,然后套用以下指数体系的计算公式进行因素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一、平均性。作为反映总体中个体量变动的总方向和幅度的指标,总指数必须首先是各个个体指数的代表值。因此,统计指数公式必须具有平均的特性,即总指数必须是各个个体指数的平均数,作为一个推论,对总指数的最低要求是,取值范围不能越出个体指数的变动范围,即总指数的数值不能小于最小的个体指数,也不能大于最大的个体指数。算术平均指数、调和平均指数、几何平均指数都是个体指数的平均数,因而都具有平均特性。综合指数可化为算术平均数指数与调和平均指数,所以综合指数也具有平均特性。  相似文献   

13.
论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在由简单形式发展到加权形式的过程中,源于L氏指数和P氏指数中同度量因素(权数)的选择和时间的固定的不同,在其编制和计算中形成了L氏指数法和P氏指数法—由此,加权综合指数和加权平均数指数构成了当代编制与计算总指数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两种形式。于是在编制质量指标指数和数量指标指数时,分别采用P氏指数法和L氏指数法。加权综合指数和加权平均数指数在二者的变量(或指数化因素或指数化指标)和同度量因素(权数)、分子分母资料的表现形式、对资料的要求和使用等三方面有不同之处,但后者是前者的变形。  相似文献   

14.
王新驰 《统计研究》1986,3(1):29-32
目前国内关于经济指数理论的争论主要集中在:(1)权数的确定问题。即是用报告期的指标还是用基期的指标作权数?(2)总体指标的增减是受两个因素还是三个因素的影响?(3)综合指数的相对数体系和绝对数体系能否成立?笔者在本文中却试图从另一方面——商品的数量变动这一点上来讨论经济指数,对经济指数中数量的变动及其影响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5.
“调和平均数是算术平均数的变形使用”有三方面的涵义 :其一 ,权数不同 ,算术平均数的权数是各组单位数 f,调和平均数的权数是各组标志总量 m=xf;其二 ,无论是计算算术平均数 ,还是计算调和平均数 ,其分子是总体标志总量 ,分母是总体单位总量 ,是两个有意义的量之比 ;其三 ,两者计算结果一致性的前提是 :两者总体的一致性。王殿元和姜春霞同志在《中国统计》1999年第 2期上发表的“调和平均数不可代替”一文违背了以上三方面的涵义 ,有不妥之处 ,应予纠正。  相似文献   

16.
任兆平  王森 《统计研究》1987,4(3):72-75
我国现行的统计指数编制方法基本上是从苏联引进的。它的基本形式是总指数,包括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综合指数是统计实践中最常用的指数,有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两种。采用这一传统的理论和方法,由于所采用的同度量因素的对比基期在时空上的差异,往往会形成两套或更多的指数体系。其中最基本的是编制质量指标指数时,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报告期;编制数量指标指数时,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所形成的体系,我们称它为指数体系Ⅰ;还有另一套,是在编制质量指标指数时,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编制数量指标指数时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  相似文献   

17.
统计指数标准差的构造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统计研究与实际应用中,统计指数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分析工具,主要用于复杂经济现象总体的综合变动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统计指数从本质上讲,是一个特殊的平均指标,一方面统计指数进行比较的综合数量是作为个别量的一个代表,这本身就具有平均的性质;另一方面两个综合量对比形成的指数反映了个别量的平均变动水平,用来反映若干个个别量变动的一般水平.由于变异指标是用来反映个别量差异大小并衡量平均指标代表性高低的指标,因而平均指标与变异指标常常结合在一起使用.因此,统计指数作为一种特殊的平均数,其变异指标的构造将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自从“统计工作通讯”1956年第13期发表了王健真同志的“论确定经济指数同度量因素的一般原则”一文以后,我们接到不少同志的时论稿件。除了1956年第19期和第23期先后发表的刘都庆、徐唐龄两同志的文章以外,这些来稿中还包括吴宗汾(兰州大学),  相似文献   

19.
共变影响指数的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人们运用按拉氏指数理论编制的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相配搭而形成的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时,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共变影响指数难以分解.尽管也有人曾提出过一些分解方法,但效果并不理想.如林峰、葛新权同志提出的将共变影响指数分解为可分解的和不可分解的共变影响指数两部分的方法,虽然比起传统的指数体系有了进步,但由于仍然存在着不可分解的部分,因而仍无法具体说明在共变影响指数中,有多少是由数量指标的变动引起的,又有多少是由质量指标的变动引起的等实际问题,而使得应用受到局限;  相似文献   

20.
1925年,法国经济学家狄维西亚在《货币指数和货币理论》一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指数计算方法,后人称之为狄维西亚指数。狄维西亚不赞成许多统计学家把个体指数看成服从大数规律,而总指数是众多个体指数的均值这种研究方法,他认为,个别商品的价格变动对总的物价水平的变动并无显著影响,而且各种商品价格的变动也不是相互独立的。物价变动当然有一个重心,但必须从经济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