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成功进行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条件。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不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而且还会对学生的心理和个性的发展带来影响。目前高校师生情感关系疏淡,造成许多不良影响。师生之间应努力构建人格平等,交流密切,氛围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2.
师生关系是教育大厦的基石。无论是理论定位 ,还是现实状态 ,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都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不平等性 ,其实质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以人为本”的教育必然引起师生关系的一场革命 ,即由人与物的关系 ,变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说 ,这是一种交往的师生关系。在师生交往中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主体 ,教师和学生都以平等的、开放的、真正的人出现在教育活动中。师生交往是师生之间的对话行动 ,对话既是教育形式 ,又是教育情境。师生交往是一种共同实践活动及交互作用 ,师生互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相互影响 ,共同成长。师生交往是一种双向理解 ,理解是人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和教学目标的一个主要途径,其质量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素质教育的成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知识的生成与生长的一个重要保证。通过对师生抽样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分析了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现状,并提出了构建新型课堂师生关系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4.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基本途径。中国古代教育家在将师生关系归结为道德关系的基础上 ,提出了师生关系的亲情关系论、师友关系论、师道尊严论、礼义关系论、师生交相成论。中国古代教育家的师生关系论对于我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功能实现的基石。当前,传统的师生关系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育形势需求,因此,需要构建一种新型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倡导师生以一种游戏精神投入到教育活动中,双方作为平等的主体,在"我—你"关系中进行沟通和交流,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话进行有效交往。作为一般的指导原则,这种对话式师生交往关系的构建,必定会促进师生关系的整体改善和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主义将师生关系理解为"对话者及其关系",强调在师生之间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对话成为后现代主义视域中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后现代主义将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理解为一种相互作用的交往关系,而交往追求的应是相互理解,应把师生关系塑造成为一种共生关系.后现代主义推动了当代教育理论的师生观转型.  相似文献   

7.
生态课堂是一种由教师、学生和课堂教学环境所构成的特殊的课堂教学生态系统,在这种生态系统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师生与教学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整体的、和谐的、动态的、多样的、平衡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教学形态。高师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以教育生态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国古代朴素的课堂生态教学观和当前新课程改革理念为依据,把握好课堂教学活动的平衡以及课堂教学资源的平衡以及课堂教学对象的平衡、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论网络文化背景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影响师生关系形成的诸多因素中,文化因素是其深层次因素,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了不同类型特点的师生关系.中国的儒家文化是形成中国传统师生关系的基础.儒家文化的"仁"、"礼"至上造就了古代中国教育的培养目标在于"明明德"、"明人伦",教师被认为是礼的化身、道的代表,"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至此,"师道尊严"得以形成,遂成了教师单向制约和控制学生的基础.科举制的产生及长期的盛行不衰使学校教育沦为了科举制的附庸和工具,这种文化背景构成了中国长期以来的师生关系特点:师生关系被物化,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师生皆成为知识的工具,二者作为教育活动的精神实体的人性化的缺失使二者的关系简化成物一物关系.这种关系支配下的教育活动驯化出的个体是顺从的、泯灭个性的标准件.  相似文献   

9.
师生关系是区别于一般社会关系或一般人际关系的特殊关系。师生关系因教育而生,又为教育而存。也就是说,师生关系承担的专门的教育功能,是一般人际关系所不具有的。但这里的教育不是单向影响.而是双向的相互作用;不是纯粹知识性的,而是和人的完整性发展紧密相连的;不是教师凭自己的优势把学生看作是外在于自己的存在而进行的心灵隔离活动,而是师生对知识、经验、精神价值等共同的感悟与体验。师生关系体系主要由教学关系、心理关系、个人关系和道德关系四个层面关系构成。下面就从这四个层面来谈一下现代中学师生关系的现状及其处理…  相似文献   

10.
师生关系是学生成长中重要的人际关系,传统课程背景下容易产生教师人格的扭曲、学生自主性降低、师生交往内容窄化等问题,产生师生情感隔膜。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教育关系,是一种以对话为特点的人际关系,是一种以真诚与尊重为基础的情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的构建,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与学生观,以构建充满互动与交流的课堂教学为切入口,改革评价模式,创设民主平等、相互尊重、充满对话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1.
U时代(Ubiquitous Time)即指互联网等媒介无处不在的时代。网络不仅作为一种技术文化因素作用于教育全进程,更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着教育的整个过程。网络的这种影响也日益渗透到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由于信息与知识的平等化趋势不断加强,师生之间传统的"支配与从属"关系在新时代将会迅速瓦解。网络教育中,师生交互形态、师生关系和师生的行为都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良好的师生关系特别是师生间融洽的情感关系,能使师生亲密合作,造成愉快的情绪气氛,成为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的内驱力。它驱动教师力求把学生教好,而学生则乐于接受教师的影响,对教师所教的课产生兴趣。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感情淡漠,学生对教师产生戒备心理或产生抵触情绪,对教师教的课程便会失去兴趣,教师也将失去教好学生的信心和热情,使教与学的活动难以进行下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入情感,保证双方在教学中相互理解、信任和支持,在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里教与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良好的师生情…  相似文献   

13.
对话是高校师生关系的本真,反对话则是对教育终极价值的背离,而目前中国高校师生关系呈现出一定的反对话特征。文章在分析高校师生对话关系的本质、反对话师生关系的表现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要建构中国高校相互尊重、民主、平等的师生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14.
师生关系作为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关系,直接对教学活动的进程和效果产生深刻影响,师生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心理关系,是教师心理互动的结果,师生心理互动的和谐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5.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教育的过程和结果,凡是缺乏教师关爱的地方,学生的品德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的发展。师生之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高职院校要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正确理解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标准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意义,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提高高职教育的水平,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师生关系是高校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关系.随着“80后”青年教师成为教学第一线的生力军,以及“90后”学生时代的到来,深入研究两代人之间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显得越来越重要.阐述了“80后”青年教师的优势与不足,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从课堂、日常和网络三个方面对高校青年师生间和谐关系的构建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建立符合时代要求、适应现代教育需要的新型师生关系,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高校师生关系存在诸多不和谐因素,教师转变观念是重构师生关系的要件,包括明确教师职责、重视师生平等关系、满足受教育者的投资愿望等.提升教师素质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保证,要求教师人格品行堪为师表,是终身学习的楷模,具备高等教育的理论修养,在教育实践中表现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8.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的基本关系.在我国师生关系发展过程中,"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尊师爱生"和"教学相长"渐已成为师生关系的主要内涵.目前高校师生之间缺乏充分的民主平等,相互之间沟通交流也不多,相互理解不够,教学相长往往被我说你听取代.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树立正确的教师现和学生观、提升教师素质、改革高校内部管理,在教育实践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成功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也有助于改善师生间的关系,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朝着更加平等、民主、和谐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同所有的教育过程的参加者(如学校领导、学生、家长、同事)发生着关系。其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一对最基本,最经常,最主要的关系。教书育人是人民教师的天职,也是学校教育活动的目标,而教育活动是师生双边的互动过程。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融洽还是有障碍,合作还是对立)将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和教育目标的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