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家“巴东”连用一问,笔者在明治H活小说中见到了两例。两例意义与用法切然小同:其一,《醒世姻缘传》(下自称《酬》)第四十四回:“(薛夫人)回送了一匹红段,一对银花,一顶方巾,一件很红己家绢道抱。”按:“巴家”一词于此当为形容词尾,用犹“巴巴”。贵州贵阳,安  相似文献   

2.
《废都》现象透视──兼谈经济大潮中文艺的发展趋向陈长生初版《废都》,旋即30万册售磬。报纸吹:当代《红楼梦》,传世之佳作;报纸捧:当代新突破,出版新现象;文人传:作者获酬100万,“文学升值有望”。在当今不太景气的文坛上出现的《废都》好似一颗爆炸了的...  相似文献   

3.
温肺荔枝益肝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荔枝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青睐,它不仅是重要的滋补果品,也是馈赠亲友的珍贵礼物。诗人白居易说它:“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又云:“剥之凝如水精,食之如绛雪,其味之至,不可得而名状也。”其果实生时肉色白,干时肉色红。根据我国传统医学的记述,荔枝味甘、酸、温,无毒。其果肉具有补脾益肝,止咳,养心神,止烦渴,发痘疮的功效。其核善于疏肝理气而治疝痛,也用以治脾胃气滞引起的胃脘疼痛。新鲜果肉汁多味甘,能生津止喝。《食疗本草》载云:“益智、健气”。《玉楸药解》则…  相似文献   

4.
“味”,作为一个描述审美活动和美感特征的范畴,是由表示生理快感的“味”引伸演化而来的。“味”的本义是指菜肴、佐料等食品所具有的能够使人获得酸、甜、苦、辣、咸、淡、涩等味觉的特性,又称“滋味”。例如《礼记·郊特牲》说:“酒醴之美,玄酒明水之尚,贵五味之...  相似文献   

5.
(一)辞书不宜言“本字”说 在《辞海》(未定稿)及以后的修订稿中,有“甲,‘乙’的本字”这样的说法。如语词分册第三分册修订稿最后一次校样中,有如下几条: (1) “生”的本字。《集韵:十二庚》:“生,古作‘ ’。” (2)冒“帽”的本字。《汉书· 不疑传》:“ 黄冒。” (3) “暴”的本字. (4)绔“ ”的本字。 (5)欧 “呕”的本字。 (6) “ ”的本字。参见“ ”。 (7) “ ”的本字。 (8) “ ”本字。《玉篇·口部》:“ ,犬吐。亦作 。” (9) “ ”的本字。 (10) “截”的本字。 (11) “ ”…  相似文献   

6.
古汉语同义词辨释两组黄金贵一、财·货·资(货、訾)·贿·路提要“财”,几物总称。“货”,流通的财物,即商品与钱币。“资”,为一定需要而积聚的财物或其他诸物。“贿”,暗藏、私藏的财物,“赂”,为求人酬人而赠送的财物。[同义]《广雅·释诂四上》:“财,货...  相似文献   

7.
20年前,著名经济历史学家戴维·兰德斯(David Landes)在“新共和》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大历史”的理念,并在文中对威廉·麦尼尔(William McNeill)的经典之作《追逐权力:公元1000年之后的科技、军力和社会》与笔者所著的《大国的兴衰》进行了回顾和评论。不过,兰德斯的“大历史”并未言及其他卷帙浩繁的专著,  相似文献   

8.
语境与语义略谈程颖国家教委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的教学要求提出:让学生“读一般的现代文,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对照《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稿)》,新大纲将原大纲中“领会词句的含义”改为“能领会...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说”胡甲林中学语文教材中,共选录了七篇“说”。它们是:《师说》、《马说》(韩愈),《捕蛇者说》(柳宗元),《爱莲说》(周敦颐),《黄生借书说》(袁枚》,《问说》(刘开),《少年中国说》(梁启超)。都是名家名篇,文质俱佳。内容涉及治国...  相似文献   

10.
读了芜崧先生与我商榷词语的临时意义问题的文章(《也谈词语的临时意义(用法)与固定意义(用法)——与邹哲承先生商榷》,《淮北煤师院学报》2002年第4期,第86-88页),愚以为芜文至少存在下面一些问题:1.误读了“至少”芜文说:“我们觉得邹先生对词语的‘临时用法’(或意义)范围的界定值得商榷。”(88页)接着列举了教科书中都见得到的一些修辞手法。随后就说:“这些临时的修辞义,一旦离开所处的语境,便不复存在。何以把他们排斥在‘临时用法’的大门之外呢?”(88页)我的原文根本就没有圈定“临时用法”的…  相似文献   

11.
“孙”单用指女性一例在湖北郧县春秋古墓铭文中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孙”一词的“子”,在古代汉语中.指男性.也指女性.例证充分.已成定论,如:1、《左传·隐公元年》“遂为母子如初。”(“子”报武姜的儿子郑庄公。)2、《战国策·赵策三》“鬼侯有子而好。”(“子”指女儿。)3、《韩非子·说林上》“卫人嫁其子。”(“子”指姑娘。)由此,《古汉语常用字字典》(197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下同。)在对“子”解释时特意注明:指“儿子或女儿”。“孙”在古代汉语中单用是否指男性也指女性呢?由于缺少例证.各种辞书均无确论。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为例,它给“孙”列了四个义项:(1)儿子的…  相似文献   

12.
“造”在东北方言中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它可以充当多种动作动词,表现出丰富多彩的意义.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更加富有情趣。例如:(1)窄脸说,到了哈尔滨,住我们肉类招待所,饭便宜,全是宽粉条子红炯肉,造吧。(吃)——阿城《运气》,《北方文学》1989年第7期(2)妻子被他的话造愣了,两眼径直地望着他,半响,才悟出味来。(说、弄)——秦孟君《难字之门》,《企业文化》1989年1月(3)我是什么来着?咳!都把我造借了,你表姐夫才是真表姐夫。(弄、搞)——北星、蓝天《喜事》,《东北相声集》(4)就我这鞋他三个月就…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章的分类问题,历来为众多学者注重。古代文章从三国时曹丕的“四科八体分”到晚清曾国藩的“三门十一类”,自简而繁,由繁至简,经历了千余年文章世界鼎盛繁荣的检验。到了“五四”之后,现代文章又经由叶圣陶、陈望道等人“五分说”、“三分说”、“四分说”的追踪认定,发展到现阶段已形成了所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的“四文说”。然而,这一四“文”分的认识并无科学系统的理论基础,造成了在全国大中小学语文教育和写作教学圈里无门(科)、类(种)、体(样)意识的种种教研误区。本文承接《大文章概念论》之一:《文章分类的现实误区》,之二:《文章分类的历史批判》,之三:《两门文章的哲学对等》所表述的整体思路,旨在通过八类分的最终界定,完成“两门八类多体分”这一分类新体系的论证,以使中国文章的分类步入科学化、系统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和刘柴桑》全诗曰: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直为亲旧政,未忍言索居。良辰八奇怀,事杖还西庐。荒涂无归人,时时见废墟。茅茨已就治,新畴复应合。谷风转凄薄,春酵解饥的。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栖栖世中事,岁月共相疏。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去去百年外,身名同赔如。此诗大体作于义熙七年(411),时渊明四十七岁左右,即作于(酬刘柴桑)其后三、四年间。刘柴桑原作,无从所知。本文于此,仅就诗中之“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情测之,余认为“弱女”乃陶渊明之女儿,论证如次。“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之前二…  相似文献   

15.
《庄子》外杂篇不乏庄子言论和经历的记载,本文拟据此勾勒庄子的形象.一、生活中的庄子庄子靠编织草鞋等维持生计,曾“往贷粟于监河俱”(《庄子·外物》,以下凡引,只注篇名),营商因之讥讽庄子“处穷阎厄巷,困窘织展,搞项黄城”(《列御寇》.闲暇时,庄子或“钓于消水”(《秋水》),由鱼之游沉思人生的逍遥游;或游于雕陵之樊、游于山中.作为哲人.庄子常从具体事例的解释,上升至抽象理论层次.例如,见无用之树因“木材得终其天年”(《山木》),遂倡“无用”、“不算.当弟子问难:为何“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同上),庄子…  相似文献   

16.
《开元释教录》指出:义净三藏受帝王之命译出《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和《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之后,“帝御洛城西门,宣示群辟净(义净)所新翻并令标引。二年,丙午随驾归京。敕于大荐福寺别置翻译院处之。”在“御制”《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大唐中兴三藏圣教序》中无不明确指出:“大福先寺翻经三藏法师义净”华梵俱精,  相似文献   

17.
《文选·报任少卿书》曰:“李陵既生降,其家声;而仆又似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文中“佴”,李善《文选注》①云:“如淳曰。‘佴,次也,若人相次也。’”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胜②:“佴(er),次,指罪居李陵之次(依王先谦说)。”杨金鼎先生《古文观止全译》“佴”下注③与王力先生《古代汉语》同。郭锡良先生等编《古代汉语》注④:“佴(er),相次,等于说随后。”《辞海》、《辞源》亦将“佴”洲作居次,随后,所引例证曾为《报征少卿书》中这段文字。这样释“佴”极不妥。《古今汉语实用饲典》及《新编汉语实用词典》皆…  相似文献   

18.
《老乞大》和《朴通事》中动词“在”的用法吴葆棠《老乞大》和《朴通事》中的“在”字,除参与构成“在前”、“在先”、“在下”、“在生(即在世)”和“自在”等共15个复合词以外,多用作表存在义的动词。1、动词“在”参与构成的句法构造有三种:1)在x,例如:...  相似文献   

19.
补白(二则)     
(一)《旧唐书》卷一七三《李绅传》:“(长庆)二年二月,超拜中书舍人,内职如故。……时(李)德裕与牛僧孺俱有相望,德裕恩顾稍深。(李)逢吉欲用僧孺,惧绅与德裕沮于禁中。二年九月,出德裕为浙西观察使,乃用僧孺为平辜事。”(《旧唐书》)卷一七四《李德裕传》略同)  相似文献   

20.
论“味”     
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味”与“美”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味”有三层涵义,它的本质在于它是作者创作时的刻意追求,是作品的精魂,是鉴赏者的终极目的。“味”的生成机制有三个条件:客体自身具有“原味”,主体鉴赏后品得“新味”,主客体发生联系的中介物“遇合机缘”。品味由低到高分三层:解味、玩味和创味。品位层次决定了主体在鉴赏中的不同级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