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帕玛日关帝庙概貌  1、帕玛日关帝庙的布局在拉萨布达拉宫以西,药王山以北,有一座高约20米的帕玛日山。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大将军福康安等清朝官兵在山上修建了一座关帝庙,即帕玛日关帝庙。“由于这座小山形似磨盘,清朝驻藏官员称其为磨盘山”,①故此关帝庙又称为“磨盘山关帝庙”。磨盘山关帝庙属较为典型的汉式建筑。歇山顶上覆绿色琉璃瓦,四角飞檐排空,屋脊两端装有红陶鸱尾,主殿外东墙上镶嵌着一个意在保佑建筑安然的大石祖,庙内是汉式抬梁木结构,前墙整体为棂窗。磨盘山关帝庙占地面积约600余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00余平方米,…  相似文献   

2.
据《卫藏通志》记载,清前期,拉萨建有两座关帝庙,一座在札什城,一座在磨盘山。札什城关帝庙早毁,磨盘山关帝庙保存至今。作者对磨盘山关帝庙铜钟铭文进行重新辨识,订正了《拉萨市文物志》录文的错误,并以铭文所录88位将领职衔、姓名及题款年月为线索,结合史书及相关碑铭资料进行综合考证,大致推断出磨盘山关帝庙的创修与竣工时间。  相似文献   

3.
略论《钦定西藏章程》及其历史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乾隆五十八(1793)年,清军击败了入侵后藏地区的廓尔喀军以后,统军主帅福康安根据乾隆授意会同达赖、班禅等制定了<钦定西藏章程>.该章程的实施对清代西藏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本文试通过分析该章程的制定过程和主要内容,对其历史意义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4.
羊角钮铜钟补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羊角钮铜钟是战国至西汉时期流行于我国南方和越南北部一些民族地区的一种特殊的打击乐器。1981年我曾写过《羊角钮铜钟初论》一文(以下简称《初论》),就它的发现情况、流行年代、分布地域及使用民族等问题,作了初步探讨。当时因受资料限制,论述尚欠深入。近年来,各地又有一些羊角钮钟发现,一些研究声学和音乐的学者,也开始注意羊角钮钟的研究,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这些给我很多启发,觉得有必要作一补述,借此机会对羊角钮钟的分布地域和使用民族作些订正,并补充讨论它的音  相似文献   

5.
1991年3月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水电勘探基础工程处在南宁市邕江防洪堤进行钻探施工时,从20米深处的污泥中发现一枚宋代铜印。该铜印面长5.5厘米,宽5.1厘米,边高1.6厘米,直柄钮,通高4.5厘米,正面铸有篆体阳文“广南西路驻泊兵马都监铜记”十二字,除“兵”字受损外,铜印整体保存完好;背面右侧镌有“庆历七年”(1047年),左侧则镌“少府监铸”八字。宋代铜印在广西发现尚属首次,铸有“广南西路驻泊兵马都监铜记”及年号之印殊属珍贵。因此,该铜印的发现为研究宋代依智高起兵反宋前期广西的政治、军事机  相似文献   

6.
关于乾隆五十六年以前,西藏地方是否铸有钱币,学术界众说不一。据史料载:“惟查从前藏内因何铸钱成色高低不一,必须确查定议,今新钱胜于旧钱方可通行无滞,巨遂与达赖喇嘛并济咙呼图克图、噶布伦等悉心讲究,据伊等言,前辈地穆呼图克图在日,于乾隆廿八、廿九年为巴勒布来钱稀少,不敷民用,曾铸银钱两年。至达赖喇嘛,亦曾于五十年铸过一次。”(四川总督鄂辉在乾隆五十六年十二月廿一日上奏皇帝稿,见《钦定廓尔喀纪略》第十三卷第一页)。即西藏地方在乾隆廿八、廿九、五十年铸有钱币。前些时日,笔者在拉萨八角街钱币市场偶见一枚主要以六瓣花构图的银币。如图。  相似文献   

7.
清代在西藏实行金瓶掣签的经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金瓶掣签是清中央确认蒙藏黄教大活佛的继承人的法定制度,就西藏来说,又是十八世纪末西藏政治事务上的一项最重要的改良措施。这个制度的创始,见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八月二十七日(10月7日)的上谕。此后八个月间清廷关于西藏事务的指示中屡次提及。五十八年(1793年)四月十九日乾隆的谕旨和同时颁布的御制《喇嘛说》,则总结了创立这个制度的经过,赋予它以较完备的形态。  相似文献   

8.
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由乾隆皇帝召集纪昀等160余人进行编辑的,至乾隆四十六年完成。全书按经、史、子、集四类,79070卷,订为36300册,约有77493万字,如果将全书每一个字依次排开,可绕地球一周又1/3,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巨著。  相似文献   

9.
张明富 《民族研究》2012,(4):102-104
福康安,字瑶林,姓富察氏,清满洲镶黄旗人。在清朝前期的历史上,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战将,也颇具政治才干,为清朝边疆的稳定和巩固贡献甚巨。然其生年,则为《清史列传》、《清史稿》等史传类著作所不载,考诸清代其他官私载籍,虽无明载,但间接记载不少,如余金《熙朝新语》、《批本随园诗话》、《清朝野史大观》卷6《福郡王之薨》、《清高宗实录》、《乾隆朝上谕档》  相似文献   

10.
以乾隆五十六年廓尔喀第二次入侵西藏为发端,清中央政府在西藏地方施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制订金瓶掣签制度中,对于是否继续保留护法神通过降神参与转世灵童的认定,乾隆认为存在较多弊端,想到通过测试护法神的灵通等手段,最大限度的限制其作用甚至将其取缔。当时领兵在藏的福康安认为应该在改革的基础上予以保留,对乾隆的指示始终实行不力。直到何琳任驻藏大臣后,才坚决执行了乾隆的旨意,通过公开测试,迫使降神者自认其弊,从而为乾隆彻底废除护法神通过降神参与活佛转世提供了依据。②  相似文献   

11.
清代满族诗人英和(1771-1840),姓索绰络氏,字树琴,号煦斋,满洲正白旗人,礼部尚书德保之子。乾隆三十六年(1771)生于广州,8岁随父至京。乾隆五十八年(1793)中进士,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为官,历任吏、户、礼、理藩院等部院侍郎,八旗都统、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土、军机大臣等职。道光八年(1828)因监修孝穆皇后陵工程不坚一案,被革职查办,与其二子奎照、奎耀一起发往黑龙江卜魁城(今齐齐哈尔)。三年后赦还京城,道光二十年(1840)病故,终年7O岁。著有《恩福堂笔记》、《恩福堂诗钞》、颂扬集》等。《卜魁集提英和被…  相似文献   

12.
清代陕甘回民起义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清一代,聚居在陕甘地区的回族、撒拉、东乡、保安等各族,多次举行了武装反清起义。因他们都信仰伊斯兰教,该教历史上被称为“回教”,因此,一般通称为回民起义。其中较大规模的有:(一)顺治五年(1648)由米喇印、丁国栋领导的甘州回民起义;(二)乾隆四十六年(1781),爆发于青海循化地区的苏四十三领导的回、撒哲赫林耶教派的反清起义;(三)乾隆四十八年(1783)田五等人领导的甘肃通渭石峰堡起义;(四)咸同年间(1861—1873)在太平天国革命影响下爆发的陕甘回民大起义;(五)光绪二十一年(1894)  相似文献   

13.
福康安(?—1796),满族,清满洲镶黄旗人,富察氏,字瑶林,清代大学士傅恒之子,孝贤皇后之侄。乾隆时,以勋戚由侍卫授户部尚书、军机大臣。曾任云、贵川、闽浙、两广总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封贝子。曾镇压过金川、台湾、甘肃回民及湘黔苗民等的起义。他统兵多年,在军奢侈无度,糜费极多。但另一方面,在反对外敌入侵方面也建立了功勋,是有赫赫战功的大将军,其用兵有胆略,生平未尝挫衄。乾隆皇帝对他的评  相似文献   

14.
北京崇文门外花市清真寺内有一座御碑亭,中立通高4米余之清世宗“上谕”刻石,俗称御碑。实测碑首高1.13米、宽1.13米、厚0.43米,浮雕二龙戏珠图案,阳面正中刻“上谕”二字,阴面正中刻“皇恩浩荡”四字。碑身高2.12米、宽0.97米、厚0.22米;阳面刻该“上谕”全文,凡22行,每行不计留备提行抬格敬写之空位为37字,四周围以图案花边;阴面刻“顺天府属回民”立碑者“恭纪”题名,凡22行,74人,四周不饰花边。碑座高0.85米、宽1.39米、厚0.62米,亦浮雕图案。因将碑移出亨外露置已数十年,碑身字迹渐多剥泐,致于该碑之来历亦传闻异词。如近有报道说:“据寺人介绍,此碑立于康熙四十二年,也有  相似文献   

15.
乾隆皇帝处理廓尔喀侵藏善后事务的一些基本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乾隆五十六年(1791),廓尔喀借索赔银之名,再次入侵西藏,占据聂拉木、济咙等地,并派3000兵力闯入日喀则,洗劫扎什伦布寺.次年(1792),乾隆皇帝命福康安率大军驱除入侵者,并抓住处理藏内善后事务之机,对西藏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各项管理制度进行大力改革,制定<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为解决西藏地方的积弊,为西藏地方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利用原始资料,对乾隆出台相关政策的基本思想进行较为具体的分析,理清乾隆皇帝成功处理西藏善后事务的基本思想和脉络,以期明史实,获启示.  相似文献   

16.
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清朝统治者在西藏地区发起了一场旨在变天葬为土葬的所谓开化民风的丧俗改革运动,但是,旋即以失败而告终。为了探究其失败的原因,借鉴历史,本文不揣浅陋,仅就这一丧俗的改革作一述略。天葬有的地方称鸟葬,也有的地方称风葬,是流行于藏族地区的一种较为将遍的主  相似文献   

17.
1789—1790年鄂辉等西藏事宜章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依据档案史料,深入地研究清乾隆朝两次廓尔喀之役的中间,1789-1790年,由入藏大员鄂辉上报的两件关于西藏军政改革事宜的章程.这些章程经过清廷核准,虽然由于政局的变化迅速,未容充分地实施,但反映出多年来西藏行政方面积累的缺陷和弊端,适为后来福康安等制定著名的卫藏善后章程进行全面改革的先声.  相似文献   

18.
铸造于吐蕃时期的叶尔巴钟上的藏文铭文,经研究发现是佛经《圣普贤行愿品》中的四句经文,即“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而悉昙文铭文则为五方佛种子字和《缘起心咒》,其中《缘起心咒》与后期藏文转写有细微差别,故列出3种《缘起心咒》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藏历阳水鼠年(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钦定赴藏大将军福康安率领满、汉、藏、回等民族组成的军队击败入侵我国西藏的廓尔喀军队,赢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但在鏖战中,也使他亲身体察到;原藏军虽然设有五干一百六十五名之数,其实是兵民不分,系按各寨百姓人数来分配派兵数目,平时不加训练,官佐亦无兵可管,遇有战事临时从各寨抽派,完全与“乌拉”民夫无异.与敌交兵,只能是不堪一击.为此,福康安从“边隅永臻安谧”的大局出发,奏报清王朝中央批准,对藏军的编制、统领、装备、训练和后勤供给等方面作了大刀阔斧的整顿,进尔使藏军一改旧观,并在嗣后保卫祖国西南边疆的战斗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一、湘西苗疆屯田制度的起源 清乾隆1795年1月,湘黔边陲以贵州松桃厅的石柳邓和湖南乾州厅(今吉首)的吴八月、永绥厅(今花垣)的石三保、凤凰厅的吴半生为首,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苗民起义。清政府先后派出两湖、两广、川、滇、黔七省兵力共18万人残酷进行镇压,直接耗费的库银达二千多万两,折损云贵总督福康安、四川总督和琳等大小将领400多人。嗣因起义将领吴八月、石三保相继殉难,石柳邓亦于嘉庆元年(1796年)12月在平陇(今吉首乾州附近)战役中英勇牺牲,起义受挫,但斗争持续达12年之久,给清王朝以沉重打击。∞嘉庆元年,白莲教亦于湖北荆州揭竿而起。处此首尾难于兼顾的形势下,嘉庆四年(1799年)凤凰厅同知傅鼐遂倡屯田之议,均田屯勇,寓兵于农。撙节国帑,剥削和镇压湘西苗民以及苗区的各族人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