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仲夏时节,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抓喜秀龙草原碧绿如茵。一群群洁白如玉的白牦牛,恰如撒在碧玉盘中的一把白珍珠,在悠悠地滚动。天祝白牦牛在生理机能上,同一般黄牛有不少差异的地方。它呼吸循环系统结壮,心脏发育良好,肺活量大,气管短粗,可频速呼吸,以增加血液中的氧容量,适宜在高海拔、空气含氧少的高原山区饲养。它的耐寒力也比较强,就是在摄氏零下30  相似文献   

2.
玉树通天河流域岩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以牦牛图像数量最多,牦牛图像是最具本土风格的图像类型。文章通过图像学分析,将牦牛图像分为3个类型,并根据相关资料确定了每种类型的相对年代,认为从A型牦牛风格到C型牦牛风格反映了青藏高原早期人们的牦牛崇拜到图腾信仰的发展过程,同时牦牛图像的演变也是生态环境不断调适的表征。  相似文献   

3.
凡都到过藏族地区的人都曾见到过那种经幡飘扬、神秘莫测的“Lartse”崇拜,有人也能形象地描述它的祭祀过程和解释其内在含意—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的一种遗俗.“Lartse”从藏文字面意义上讲是山巅或山峰的意思、汉语的引神意是山神.从“Lartse”的祭祀形式和藏族对它的崇拜、信仰的表层观察,的确有点自然崇拜的意味.每年祭一次,一般在农历四、五、六月份进行.当地汉族等称这种活动为“插箭”或“造山神”.从藏族的原始宗教本教的“三界”说来分析“造山神”这一现象,本教认为天神、地神、地底神是万物的主宰,无处不有.而山神仅在某一山头或地段.山神因不同部落、氏族的精神寄托,其形象也不尽相似.这似乎又反映出原始人类自然崇拜的影子.有的将牦牛作为“Lartse”的替身;有的将山羊等作为传递供奉者愿于“Lartse”之间的信使.在不排除自然崇拜这种可能的前题下,它是否与畜牧业经济及其生产方式有关.畜牧业的发展,离  相似文献   

4.
帐篷,又名帐房,藏语谓之“gur”,是藏族牧民传统民居形式之一。康藏、安多等地区皆为流行。 根据制作的材料不同,藏族帐房可分两种,一为“sbra gur”(牛毛帐房);另一种为“ras gur”(布帐房)。前者是用牦牛毛织成的黑色粗毛布(俗称“褐子”)缝制而成,形为长方形。(见封2图1)褐子一般约0.3m宽为一幅,故帐房的大小有24幅的、32幅的、  相似文献   

5.
四月底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依然一片白雪苍茫,寒冷与4000多米的高海拔对于世居于此的黑牦牛早已习以为常。风雪中,一只只黑色身影专注地啃食着埋藏在雪下的草根,成为青藏高原中最为鲜明的生命迹象。在巴塘草原,进食的牦牛们一天中总有两次被马达的轰鸣声打断:起降于巴塘草原、玉树机场的航班,在牦牛的注视下飞越巴颜喀拉山脉,链接起玉树与省府西宁的空中通道,打破雪原的寂静,缩短了高原玉树与内陆、低地的距离。  相似文献   

6.
糌粑酥油茶 糌粑,藏语的意思为青稞炒面;酥油,是用牦牛乳提炼而成。酥油茶,则是藏族人民每天不可缺少的饮料。《中甸县志稿》中这样记载:藏胞一见酥油茶,“其胸中已有悦乐,若一入口,则其辛苦忧郁恐怖疑惑完全冰解,如饮甘露焉。”由此可见酥油茶与高原藏胞的生活关系是何等密切。糌粑和酥油茶是藏族的两道名食,因食用配套,故往往连在一起。糌粑酥油茶的制法:制糌粑:青稞炒香熟后磨成面,再与酥油茶汁拌和捏成团。制酥油:用牦牛乳除去奶渣,使油脂凝固成饼状。打酥油茶:取特制酥油筒,先放焙香成泥的核桃、芝麻、麻籽和酥油、…  相似文献   

7.
高原有高原人的独特生活方式,草原有草原上的特殊文化载体。我们来到藏北高原,在那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到处都是牧民赖以生存的牦牛和羊群。而牧民的栖息之所,则是各种各样的帐篷。草原是他们的环宇,帐篷就是他们的天堂。他们在帐篷里产生高原文明,也在帐篷里创造草原文化。他们的草原文化当然也包含他们的信仰:原始的崇拜,苯教的信奉,最终还是顶礼在佛菩萨的脚下。佛从恒河平原向它所能传到的地方传  相似文献   

8.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把最大的注意力放在商品与服务的自由贸易上,这就决定了产品必须要具有特色,而产品特色的决定在于资源特色的基础.牦牛作为高原特有的畜种,以其独有的特色理所当然地应成为西部藏区畜牧业发展的主体.同时,面对入世之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牦牛产业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以应对"入世".  相似文献   

9.
远方的客人,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都想买几斤枸祀带回去,供亲朋享用。枸杞是一种药材,向以珍贵名扬中外。由于吃了它可以滋补提神,增强体质,有人称作“却老子”;还因它能治疗眼疾,有人叫“明目子”;也有人誉名“雪压珊瑚”,因为那玲珑秀丽的姿态,很象一株迎风婷立的珊瑚树;河南有人还叫它“红耳坠”,的确,如果拣几颗形状大小适宜的鲜红枸杞戴起来,一定会使真正的玉坠失色。现在所以叫作枸杞,是因为它的剌象棘枸的剌,茎象杞的条而得名。枸杞依树性分,有软条茨,硬条茨两种;依叶色分,有大黑叶,小黑叶;依果形分,有长圆形,圆形、两头尖三种。其中以软条茨、大黑叶、长圆形的为最佳。枸祀在医疗上,可以润肺、清肝,对于治糖尿病、眼病和贫血症等都  相似文献   

10.
在种类繁多、数量浩大的藏文文献中,工具书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但是,如此重要的文献,其编排方法如何?至今却无人作全面考察,即使编工具书的人,也只是深入一书,不究全体,致使人们对它的了解一直处于较零碎的境地,颇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感,与建设利用工具书极为不利。工具书是一种不同于其它图书的出版物。它是广泛搜集某一方面或某一范围的知识材料,按一定方式编排,供解决读书中的疑难问题,或提供资料线索和具体资料的一种特定类型的文献。它大体可分三种类型,即语言性工具书、检索性工具书和参考性工具书等。语言性工具书,如字典、词典等,旨在正音释义,用以扫除学习中的语言文字障  相似文献   

11.
一个地方骨子里的精神往往潜伏于当地的一种食物里,就像图中的这一篮子裹蒸。 裹蒸顾名思义是裹而蒸之,它是一种与屈原无关的粽子,有一种捉摸不清的异香,说不上是什么,有点飘忽,但极为诱人。它是用糯米、去皮的绿豆、花腩,按10:6:4的分量搭配而成。所谓花腩便是猪身上两肋间的肥膘,  相似文献   

12.
<正> 宗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也是一个极其古老的社会难题。它的神秘性令人眼花缭乱,它的神圣性使亿万善男信女为之顶礼膜拜,它的长期性显示出的生命力使人扑朔迷离,它的社会作用呈现出的矛盾性使入疑惑不解。多少年来,人们认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然而仔细琢磨一下,似乎又不尽然。为此,本文想就这一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论断,是马克思在1843——1844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的。他指出:“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象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段话是马克思对宗教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3.
民族关系是一个客观的社会历史现象.它随着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并产生新的特点.民族关系的特点,从总的方面来看可以分为两种因素,一种是积极的因素,一种是消极的因素.我们研究它,目的在于利用它的积极因素,克服它的消极因素,以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先人崇拜鱼和花,把它们看作自己的祖先和保护者,正像弗雷译所说:“个人和图腾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自然利益的结合,图腾保护人们,而人们则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对它的崇敬。如果,它是一种动物,那么,即禁止杀害它;如果,它是一种植物,那么,即...  相似文献   

15.
1973年在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哈溪镇出土了我国第一件重达80公斤的牦牛青铜器.1990年这件牦牛青铜器被国家文物局鉴定为国宝级文物.本文以较翔实的历史资料和民族学资料为佐证,结合藏族历史、宗教文化等对这件民族文物的考古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揭示出青铜牦牛与藏族的图腾崇拜、历史习俗以及宗教信仰之间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朋友!当你来到藏区抬头望见喇嘛寺庙屋顶闪光的金瓦、发亮的佛徽法轮、阴阳鹿、宝瓶、圣幢时,你定会产生一种神圣、庄严肃穆之感,同时,会为在阳光照耀下金光闪烁的这些鎏金制品而唱绝的。 铜鎏金工艺是藏族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创造的一种古老手工技艺,它在大藏经“甘珠尔”部中属“大五明”之一,称“工巧明”(藏语称:bzo—rjg—pa)。传说:藏族铜鎏金技术在唐代由文成公主带进西藏的,经藏族劳动人民千百年生产实践,将此工艺继承并发扬光大,才达到今日炉火纯青之境地。  相似文献   

17.
民间信仰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一种心理活动的反映,是人们围绕着超自然力而形成的一种观念以及态度和行为,同时,也是对现实和未来的一种精神寄托和追求。许多事例说明,它对于  相似文献   

18.
我走过许多地方的路,喝过很多地方的酒,见过许多曼妙秀美的少女,然而只喜欢最为刻骨铭心的一种味道。那是鲫鱼炖豆腐的味道。事实上,对我来说,它已经不仅仅是某道菜,超越了一种汤,而上升为一种超经验性的生命体验。在它飘荡的香气蒸腾之中,流动着永恒的乡愁冲动和纯粹而直接的关于纯真年代的回想;在它温润鲜美的滋味中饱含着家庭的温馨,少年的乡土怀想,生命早期奠定的个人记忆。  相似文献   

19.
中国林蛙     
如果不仔细看,会认为它是普通青蛙。其实,它是青蛙家族里形形色色蛙类的一种——虎纹蛙。它生长在东北松花江流域的山林水泽中,是一种罕见、珍贵的小动物,同黑龙江省特产的飞龙、熊掌、猴头并誉为四大山珍。现已正式被中国科学院定名为“中国林蛙”。因为比其它蛙类耐寒,有人又叫它“雪蛤”,还有人叫它“田鸡”,而它最通俗的名字还是“蛤士蟆”。这是三四百年前的满语称呼。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境内,有两座大山——无量山和哀牢山.面对它的是一片辽阔的红土高原.不知多少年了,奔腾不息的澜沧江水冲积出这片多难而神奇的土地."苦米粑粑山芋汤,羊皮褂子麻布裳,羊头窝铺茅草屋".这是镇沅县文立村过去的生活写照.如今,文立山村的人们沐浴改革春风,从苦难迷惘中奋起,把返销粮、救济款远远地甩在脑后.文立村由县里的特困村一跃成为文明村、省级"先进红旗青年之家".这是一曲向贫困宣战的交响乐.它的演奏者就是文立村团支部的一班子泥脚杆青年干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