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配第@克拉克经验法则理论规律 配第和克拉克根据各国大量的统计资料归纳出了"配第-克拉克"经验法则,即: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将不断减少,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将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2.
从产业关联看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90年代,上海根据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战略目标,积极贯彻“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积极调整第二产业,稳定提高第一产业”的“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加大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突出以城市基础设施、第三产业以及工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三大战略重点,使上海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逐步实现了产业结构从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的转移,产业结构正向合理化、高级化的方向演变.本文根据投入产出部门关联理论,利用投入产出序列表,计算出了1987、1992和1997年各产业部门的连锁效应,并找出对国民经济有较大连锁效应的产业部门,为进一步调整上海产业结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统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如何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统计,正确地衡量知识经济对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测算知识经济的几种方法比较测算知识经济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三种方法.1.统计法.从统计的角度对三次产业进行划分,将产业结构中属于知识经济的两个部分,即第二产业工业部门中属于制造业的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和第三产业中的知识密集部门如教育、通讯、信息等部门分别进行统计,可以得到知识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  相似文献   

4.
服务业发展的非线性阶段性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雷钦礼 《统计研究》2006,23(4):27-31
一、引言服务业即第三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随着经济的增长,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将逐步上升,并逐步成长为整个国民经济中份额最大的部门,通常被认为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对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结构变化规律的研究始于英国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科林·克拉克(C.G.Clark),1940年,克拉克发表了《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在此书中克拉克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规律。随后,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分别出任过美国统计学会会长和经济学会会长的美国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库茨涅兹(S.S…  相似文献   

5.
一、对1998年上海第三产业发展的基本判断从90年代以后,上海明确提出“优先发展第三产业、调整优化第二产业、稳定发展第一产业”的“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使上海彻底改变了过去对第三产业发展重视不够,投入严重不足的状态,使第三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对优化产业结构,开拓就业渠道,促进市场发育,增加资金积累,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完善城市功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98年,  相似文献   

6.
经济理论显示,产业结构的调整应当拥有与之相适应的就业结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与要素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然后转向第三产业,最终合意的结果为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都达到均衡。三次产业结构均衡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性产业均衡条件要求三次产业的边际产出和劳动力的工资水平都相等。实证通过推导产业均衡条件得出产业偏离度的概念,找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现代服务业”是我国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概念,和“传统服务业”相对。它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传统服务业经过信息化、现代化演变之后而出现的具有高附加值、高层次和知识型的产业。根据产业经济学理论,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是从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发展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发展到以第三产业为主导,是一个顺次发展的过程,因此大力发展服务业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8.
一、湖北省到底潜在多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从西方学者到国内的郭熙保、夏长杰、陈运先等人都有较为深刻研究和论述,他们为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规模和转移过程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具体测度剩余劳动力的办法(如,郭熙保的人地比例关系说)。在众多研究中,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刘易斯的“零边际产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界定获得比较一致的认同。尽管在我国具体的经济现实条件下,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我国农业生产率低,农业对劳动力的  相似文献   

9.
重庆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运用灰色关联理论的数学模型对重庆市改革开放以来GDP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实证检验表明,重庆市产业结构的变化符合配弟一克拉克趋势,并对经济增长影响巨大;第二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始终较大的,第一产业的贡献逐年降低,第三产业的影响超过第一产业,并且呈现上升趋势;与发达省份相比,重庆产业结构矛盾较为突出,急需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0.
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概念,二十年代起就在澳大利亚、新西兰流传.英国经济学家阿·费希尔(A.G.B.Fisher)在所著《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书(1935年出版)中,提出了第三产业这一术语.随后,英国经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一个不同于以前收敛研究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各产业间是否存在俱乐部收敛,为我国的产业划分提供了一个新的科学标准,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同产业在生产技术特征上的共性和不同,以及不同产业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表现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地下经济核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地下经济理论的凸现本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许多经济学家被这一现象所困扰:一方面通货膨胀率长期爬升,另一方面失业率却居高不下,出现了所谓“滞胀”现象。1969年美国《经济顾问委员会经济报告》中绘制的1952—1968年的菲利普斯曲线显示:图1失...  相似文献   

13.
“稳定发展农业,调整提高工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结构调整的总要求和总方向。最近颁布的《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进三次产业的比重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换,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温州市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1.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趋重要。温州市第三产业历经改革开放以前的停滞不前、八十年代的稳定增长和九十年代的快速发展三个阶段。1990年实现了由“二一三”结构向“二三一”的转变,“三产”比重首次超过了“一产”。1991年…  相似文献   

14.
产业结构现状2004年,国家开展了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这次经济普查全面、准确地反映了我区目前的产业结构状况。从单位分布看,2004年底,区内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共有2388个,其中企业法人单位1140个,机关、事业法人单位625个,社会团体法人单位198个,其他法人单位425个;各类产业活动单位3090个,其中第二产业469个,第三产业2621个;各类个体经营户20103户,其中第二产业1840户、第三产业18263户。从从业人员分布看,2004年底全区,从事第一产业13.5万人,从事第二产业5.8万人,从事第三产业4.2万人。从企业规模看,2004年末,全区平均每个企业…  相似文献   

15.
“九五”时期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六大趋势陈年红十四届五中全会确定的今后15年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加强第一产业,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在本世纪末和下个世纪初,第三产业发展是一个带有全局性战略问题,对于实现“九五”计...  相似文献   

16.
国际创意产业发展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单单 《统计与社会》2006,(4):44-45,36
创意产业又叫创意工业、创意性产业、创意经济、文化产业等,其概念主要来自英国Cveativelmqostvies或Cveative Economy。早在20世纪90年代,英国便将“创意性”概念引入文化政策文件,1998年出台《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提出:创意产业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份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相似文献   

17.
李翔  刘刚  王蒙 《统计研究》2016,(7):46-54
经济“新常态”下,结构与速度的关系引发广泛关注.本文尝试回答以下“结构—速度”命题:第三产业份额提升究竟是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的结构红利,还是降低增长速度的“成本病”?具体而言,本文利用既有的“偏离份额法”公式,将经济增长速度分解为“产业内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迁”和“生产要素扩张”三部分,将经济总体划分为第一、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用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标量化经济增长速度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分析第三产业份额提升对增长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三产业份额提升对增长速度的影响,分别在1994年和2001年经历了从结构红利向成本病的转变.结构红利和鲍莫尔成本病这两个看似矛盾的假说并不矛盾,传统研究得出的“矛盾”结论是统计和核算口径不一致造成的.就第三产业的份额而言,至少在2001年之后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之间已经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将结构调整与增速放缓相联系的观点,在经济“新常态”下具有理论合理性和现实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肖京华 《四川省情》2003,(10):39-39
5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三次产业划分规定》,根据该规定,今后我国划分第一、第二、第三次产业的范围将作出相应的调整。据悉,我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始于1985年。当时为了适应建立国民生产总值统计的需要,国家统计局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报告中首次规定了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范围。该报告中提出的我国三次产业划分的方法一直延用至今。那么,为什么要对三次产业的划分范围进行重新界定?新的划分与过去有什么区别?记者近日就新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的有关问题采访了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  相似文献   

19.
增长极的概念最初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郎索瓦·佩鲁提出来的.他认为.如果把发生支配效应的经济空间看作力场.那么位于这个力场中推进性单元就可以描述为增长极。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产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不仅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因此.增长并非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扳上,这些增长点或增长极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本文将结合实际重点就诱生济南西部贸易产业增长极问题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20.
随着2000年以来“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战略的相继实施,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持续缩小,产业转移进程加快,劳动力回流态势明显,经济增长方式愈发依赖投资与出口.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就业变动机制表现出新的区域差异:在中西部,教育发展、资本形成、政府财政支出及第二产业比重的提高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就业增长;而在东部,科技进步、城镇化、消费、出口及第三产业比重的提升体现出更强的就业增进效果.因此,“十二五”时期的就业促进战略应具有区域差异特色,重点是加快产业与劳动力的“双转移”、优化产业结构及区域布局、扩大内需、转变城镇化模式、协调政府与市场机制的就业功能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