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母亲身份和母亲形象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运动最为关注的议题之一。激进主义女性主义认为母亲身份是父权制文化强加在女性身上的一种角色,由此拒绝母亲身份,也因此否定冰心的母爱文学。女性主义神学则从另一向度发掘母亲在父权制话语下所具有的内在价值,从而肯定母亲身份。从女性主义神学的角度探讨冰心笔下的母亲内涵,冰心的母亲观与女性主义神学对母亲身份的探索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2.
“意识流”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坛的译介具有由“新”而“深”的流变倾向.五四时期有意误读的译介倾向在于建构“意识流”的“新”形象,特别是对其哲学与心理学基础的译介呈现出科学主义的表征.进入30年代,“意识流”的译介呈现出误读与理解的双向加深趋势,这既是中国文坛现实主义压制现代主义发展的表现,同时也体现了一批具有世界主义眼光的现代知识分子对异质性文学实验的追求.40年代的“意识流”译介则呈现出向文学自身回归的倾向,其作为一种“异质性现代主义文学先锋”的形象也得以建构.这一先锋形象的建立体现了中国现代学者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文化的深入认识,而4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繁荣也与此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3.
梁平 《北方论丛》2010,(2):50-53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现代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所引发的生活的艺术化形态。但它要求的不是艺术的内蕴,而是艺术的形式,因此,导致了文学作品的物质化、平面化和猎奇化倾向。这样的文学作品缺乏对日常生活的穿越和提升,缺乏对文学内部机制的深刻把握,也缺乏对文学超越品格的追求。文学形象是内视形象,是人们确立自己心灵存在的最好方式。  相似文献   

4.
谈凤霞 《江淮论坛》2008,1(3):170-175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的女性童年成长叙事中,对母亲形象和母女关系的表现呈示出与之前迥异的风貌.这种文学书写相较非关童年的其他叙事中的母亲形象塑造,有着更为特殊和深广的文化意蕴.关于成长中的女儿对母亲这一"镜像"的审视、背弃与另寻的叙述,其实质是一种关及自我认同的文化叙事,揭示了主体(不仅是个人,也可延及文化)建构过程中隐藏的困境及其突围的可能,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荣格的“原型”理论对心理学、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它内涵丰富 ,首先是一种反应倾向或领  悟模式 ,是无意识中的一种“形象构成倾向”。其次 ,它又可以形成具体意象 ,可以衍生出丰富多采的形象。处于形象和具体物之间 ,因此具有中介性 ;它是意识所无法把握的 ,所以具有隐蔽性 ;同时 ,它又与地理因素和历史条件无关 ,存在于从古至今一切人的心理中 ,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林黛玉、玛丽亚、罗拉这三个中西文学中少女形象的相似之处,然后重点从"生活原型"与"神话原型"两个角度考察、分析了相似背后的差异,恋人、母亲、姐姐,分别是三个形象的生活原型;神女、圣母、仙女,则是三个形象的神话原型。  相似文献   

7.
商人形象在世界文学史上有悠久的历史.他们从出现之日起就受到了作家的批判和诋毁.在世界文学史上,商人受到了无休止的道德审判.批判现实主义将他们送上了断头台,社会主义倾向的作家毫不客气地将他们埋葬了.但商人形象具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有时连作家也为之倾倒.事实上,商人的确是现代生活中生命力顽强的形象,我们不得不承认商人的雄心体现了一种人类精神.无论在生活中还是文学上,商人形象都在显示出人类精神的动人一面.  相似文献   

8.
文学形象不是直接诉诸人的感觉的直观物化形象,而是通过语言间接地诉诸人的审美想象的心理形象,这使得文学形象超越了具体感觉方式的规定和限制,成为可以综合表现各种不同感觉信息、呈现多种感觉效果的全息性艺术形象.全息形象是文学形象区别于其他艺术形象的重要特征,也是文学形象独特的审美艺术价值和意义的典型体现.文学形象全息性概念的提出,对于进一步理解把握文学形象的审美价值和意义,拓展文学形象创造的艺术空间具有积极的认识作用.  相似文献   

9.
影响张爱玲创作的微观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红 《晋阳学刊》2008,(4):128-129
近年来,对于张爱玲的评价尚不够理性,许多带浓厚主观臆断色彩、偏离人伦常识的叙述影响甚至左右着读者的审美与判断。譬如,生活方面,张爱玲的父亲代表负面形象,母亲则代表正面形象;胡兰成带给作家的是灾难……。文学方面,张爱玲自己的文学观很难进入评论视野;代表一己之怀的散文创作被淹没……。本文旨在从微观因素中探寻并彰显沉默太久、不呈显性的对作家人生道路和文学创作起到过重要作用的事实。  相似文献   

10.
西方现代派文学,在反传统反理性的旗帜下,把“丑”作为美学的重要范畴。在形象塑造上,出现“非英雄化”的倾向。他们既非英雄,亦非坏蛋。他们因失去自我而感到痛苦,但又缺乏勇气和力量反抗日益异化的现实,因而否定人生的价值,放弃对美好理想的追求。“非英雄化”的倾向,反映了西方文学审美意识和审美视角的深刻变化:从传统文学强调表现崇高、激情的原则转向对猥琐灵魂的揭示;从刻意塑造完美理想人物转向热衷于非英雄化形象的刻划;从注重真善美的追求转向对假、恶、丑的挖掘和揭露。  相似文献   

11.
中西方浪漫主义皆追求精神的自由与独立,具有内在化倾向。文章以《庄子》和《弗兰肯斯坦》为例,试图说明两种浪漫主义内在化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它们都是变革时代的"叛逆文学",皆塑造出孤独漫游的漂泊者形象。然而,《庄子》强调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开启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旷达超然的一脉;《弗兰肯斯坦》是西方浪漫主义文学观念和意识形态的自我塑造和自我表达,书写了浪漫英雄的自我神话。  相似文献   

12.
现存先秦典籍中的周文王形象多是美德懿行之君,神圣化文王形象的文学实践使文王形象的塑造带有模式化和概念化的倾向.<逸周书>作为一部受忽视但却是极为重要的先秦典籍,对文王进行了多维立体的刻画,在展示其文德仁政的同时,还凸现其谋深虑重的一面;在表现其对现实的忧患之外,还凸现其对后代基业的深切忧危.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哲学基础、情感态度、文化成因三个方面,以“五四”小说中的母亲形象作参照系,考察了近期小说中母亲形象的变异现象。文章认为,无论是以怨恨为核心的母亲形象,还是令人厌恶的非常态母亲形象以及放纵生命的母亲形象,究其实,都是对“五四”小说中母亲形象的一种逆向补充。  相似文献   

14.
陈莎莉 《云梦学刊》2002,23(5):65-67
幼儿文学创作中比喻的运用 ,与一般文学相比较 ,有着自己的特点 :首先 ,因生理条件、知识、经验的不同 ,比喻的运用 ,在一般文学中常须考虑文化因素的影响 ,而在幼儿文学中更多的则是强调与幼儿生活经验的结合。其次 ,由于心理特征的不同 ,一般文学创作中有不少抽象式比喻 ,而幼儿文学创作中则多是形象式比喻。再次 ,从文学的接受方式来看 ,一般文学诉之于视觉 ,比喻句中书面语的特点明显 ,而幼儿文学诉之于听觉 ,比喻句中口语化倾向显著。  相似文献   

15.
儿童文学的母爱想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母爱是儿童文学的永恒主题,但是西方传统的童话之中,母亲常是以恶母或者巫婆的形象出现,善良的母亲形象则经常缺席。童话是集体创作,和个人创作可能有差别,特别是善良母亲的形象是近代社会走向核心家庭的产物,所以本文尝试从当代的作家入手,探索一下善良母亲的想象及其背后隐含的意义。论文以当代中国台湾作家杨唤作为讨论核心,探讨作家以母亲做为创作主题的原因,并旁及其他三位作家:丹麦作家安徒生、美国作家桑塔克和中国作家冰心。本文分别从“缺失”和“充满”两个角度来探讨作为神话想象的母亲究竟是如何进入儿童文学的文本之中,而这种神话的想象又为真实生活中的女性带来什么样的困境。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最初三十年,中国革命电影中的母亲形象具有显著的特征和影像表现的模式化.母亲形象在影片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母亲形象意义的表现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其中最主要和最常用到的是隐喻和象征.文章通过对这两种主要修辞手法的研究,探讨这一历史时期社会和历史文化语境是如何通过电影这一艺术形式呈现的.  相似文献   

17.
李自芬 《江汉论坛》2004,(11):138-140
母亲形象的塑造历来是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然而,由于母亲作为女性同时也作为人类生命的繁衍和养育者,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在对母亲形象进行阐释时总充满矛盾.综观当代诗歌对母亲这一形象的塑造,我们可以看到,当代中国文化在阐释"母性"价值观时走过了一条曲折道路,母亲形象逐渐从由50-70年代建构起来的一种单调的刻板模式中突破,从纯粹的精神化想象向人性的物质化转移,变得有血有肉,具有了人的多重性和可能性.这一过程实质上折射出20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社会文化形态的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18.
建国后“十七年文学”批评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解放区文学经验建立文学审美态度的同一性 ,从而赋予全社会一种新的文学眼光和审美情趣。这时期文学批评的聚焦点在于文学的政治目的、政治功利及其相应的作家创作中的合法性。这种一体化批评格局主要是通过批判文学创作中的“个人主义” ,并通过作家的自我否定和创作上的“反精英”倾向而完成的。确信人的力量可以主宰全部历史发展 ,并以此督促文学不断创造出作为无产阶级文化代表的完美的“新人”形象 ,是“十七年文学”批评的傲慢与偏见。在此意义上 ,对“十七年文学”批评的研究 ,指向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中“左”倾文艺思潮和文化观念的反思与检讨  相似文献   

19.
一个时代的文学,一定会有在观念上甚至文体方面的基本取向,以致构成该时代的主潮文学和主潮性文体.三十年代中国文学就其主流部分而言,文学都是作为工具的存在而服膺于政治使命.左翼文学以其强烈的意识形态化倾向和政治化倾向显现出与"五四"文学截然不同的品格.如果说,"五四"是人的自觉和文学的自觉的时代,三十年代是阶级的觉醒和政治意识觉醒的时代."五四"文学主潮是人的文学、三十年代文学主潮则是阶级的文学求救治化的文学.由此也决定了左翼作家进行创作时,社会阶级分析和政治判断被当成了创作的前提,以革命的功利主义去看待文艺,倾向于将文艺完全意识形成化.于是,政治式写作便诞生了.  相似文献   

20.
在《日瓦戈医生》当中,帕斯捷尔纳克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伟大的、集大地母亲与人类母亲形象为一体的女主人公拉莉萨。拉莉萨形象是俄罗斯东正教文化中索菲亚形象的完美体现;同时,她也是东正教文化的符号。拉莉萨形象的塑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符号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