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马克思的人类学唯物主义哲学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从“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进入和把握人类世界,把人理解为他的劳动实践的产物。这在宏观的意义上就上升到了人类学唯物主义的哲学视野:马克思强调人这种存在物和人类生存的特殊性,强调人的生存发展的辨证法;把人的历史性生成归结为人的劳动、人的实践历史的结果,强调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的生成性本体论关系。马克思的这些重大理论创造,不但为人类解放问题提供了理论前提,而且可以把在逻辑上联系不密切的实践、历史、否定辩证法等纳入同一个逻辑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哲学中的社会有机体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社会有机体之所以可能,就在于:它是人的实践、特别是交往实践的产物,交往实践的总体性联系内含着社会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性;它是人与自然特别是人与社会相互矛盾的产物,因而是一个内含着社会的矛盾的产生与解决的动态平衡状态与过程;它是稳定的自我调节的制度整体,内含着能动性。一个社会有机体进步复杂程度越高,这种自我调节程度能力与自觉性也就越高,该社会的和谐性便有可能越强。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哲学史上实现的一种革命性变革,就是开创了追求公平正义的人类学哲学。马克思追求公平正义的人类学哲学的时代背景是19世纪末期,人们为了摆脱人与人的不合理的社会关系,追求社会真正的公平正义的新时代。马克思在哲学史上从哲学态度和哲学对象、人本论基础、唯物论基础、辩证法基础、社会存在论基础、观察世界的哲学立场、哲学的使命和性质、哲学价值观、哲学思维方式和哲学家的人格理性精神十个方面实现了根本的变革。把握马克思这些思想的深刻蕴涵,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现代哲学凸显"以人为本"时代主题的历史根源和思想逻辑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是以辩护与批判的态度看待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形态)。马克思站在整个人类价值的历史高度,着眼于资本主义的世俗合理性和历史合理性,基于工人阶级的价值立场,考察资本主义的价值性,这是一种人类学范式的思考方式。以此种方式看待资本主义,就具体化为:作为其前提的资本原始积累的二重性;作为其过程的劳动之异化和社会关系之物化;作为其结果的社会时间之节约和人的全面联系与发展之可能。 相似文献
5.
人的哲学、社会哲学、哲学人类学可称为"三大人类哲学",它们的兴起是近年国内哲学研究领域中一个不争的事实.人的哲学、社会哲学、哲学人类学赖以形成的客观依据是什么?如何准确把握它们各自的性质、对象和内容?如何正确认识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何在准确界定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展开更深入的研究和积极建设这些关于人类研究的哲学学科?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较广泛、深入的研讨. 相似文献
6.
在我们提出马克思哲学的“人类学哲学”的理解范式之后,一个重要问题是:这一哲学的存在论基础是什么?找不到这一点,人类学哲学就无以立足。结论是:这种存在论基础是人的社会存在。这是包含人的自然存在、人的关系存在等等于一身的核心范畴。本文从人的存在开始,讨论了人的自然存在、关系存在与人的社会存在。认为它是马克思全部人类学哲学理论赖以出发的存在论基础,这就是说,马克思人类学哲学的存在论基础,不是“物质”,不是“实践”,也不是“社会存在”,而是人的社会存在——人在物质生产和生产关系中的存在,在他所构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中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实现了哲学视域的转换1.从“一切存在”转换到“人的社会存在”;2.从“人的类本质”转换到人类的生产交往共同体;3.确认“人类活动”是实践人类学哲学的思考框架;4.明确了哲学的目标理念人类的个体自由、生存合理性与发展规律性;5.强调了哲学的理论旨归从实践上改变“非人世界”,走向“自由人的联合体”;6.创立了哲学的实践批判原则以实践作为观察世界和社会历史批判的本源;7.确立了实践人类学哲学的边际关系与中心法则等。这几方面共同形成了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实践人类学哲学,这是马克思一生理论关怀的总体特质。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的文本中,政治哲学是伴随着宗教批判的基本结束,作为现实批判历史任务的使命承担者出场的。这一哲学出场的特殊语境促使马克思展开了对哲学现实意义的思索,进而提出了消灭思辨哲学的观点和超越"作为哲学的哲学"的命题,得出了实现哲学的革命不能局限于理论的批判,而应立足于现实,在现实中依靠无产阶级的力量,用革命的实践的方式来进行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作为非哲学的哲学 ,即生活哲学而存在的。现实的生活世界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语境。语境的转换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包含着丰富的方法论思想,主要有经济学与人类学的方法、"人体”解剖与"猴体”解剖的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等.这是马克思研究东方社会留给人们重要的思想财富.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方法论思想,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形而上学的地位只有从政治哲学的视域来考察,才能真正地获得比较深入的理解:广义形而上学意义上的本体论(尤其是上帝神本论)无疑是对世俗政治权力及其掌握者最有效的消解或解构,使之工具化、相对化而不具有终极的合法性和目的性。西方文明史上经久不息、源远流长的广义形而上学(思辨理性哲学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基督教神学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以及这两者的混合化、世俗化、形而下化之变种中世纪基督教哲学、近代哲学),最终使得有限政府论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得以确立并合法化。事实上,在西方思想史上,每一套具有原创性的形而上学体系产生后都逻辑地范典着一段历史时期政治哲学、政治思想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并非是一种现成的给予物 ,它有待于理论上的再读 ,更有赖于当代人的塑造和引领。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的塑造 ,是一种多维途径的综合过程 ,是立足于现实的马克思哲学文本解读与实践互动与西方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对话的统一过程。哲学的当代性有赖于哲学家的当代性 ,哲学家的当代性即哲学家在对哲学的综合理解以及对哲学的运思方式中所体现出的创新精神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与当今英美主流规范性政治哲学相比,哈贝马斯的政治哲学往往被人们视为并不入流的"另类"。但实际上,作为一位力图调和英美传统和欧陆传统、具有综合意识的政治哲学家,哈贝马斯对当代政治哲学的发展具有开创性的贡献。这种贡献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他对政治规范的证成,为理解个人性与公共性的关系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二是他对普遍主义的阐释,为探索差异政治问题打开了一个重要缺口;三是他对"应当之软弱性"的揭示,为激活政治哲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提供了一种重要思路。借助于哈贝马斯的政治哲学,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当今主流规范性政治哲学,同时也更富有成效地来构建当代中国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视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重释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既有其合理性又有其曲解之处。其合理性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具有借鉴作用,而其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则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生长于西方文化土壤的理论学说,于20世纪初在中国的出场和迅速传播与全球化语境剥离不开.从全球化的视角来看,作为意识形态观念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出场,事实上是文化全球化的一种表征,从一个侧面昭示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世界性的思想运动.中国共产党人不拘泥于中国的传统思想,选择了产生于外国的马克思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主动融入文化全球化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16.
本体论是西方哲学一直追求的基本精神 ,而且是当代西方哲学发展的一种趋向。本体论是哲学区别于其它一切科学的根本点 ,否定本体论必然要否定整个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态建设必须把本体论的建设作为出发点 相似文献
17.
文章首先界定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涵:生产力反映的是分工协作下的劳动者和自然的关系,是使用价值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利益关系。在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新的解释基础上,分析了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资本论》的研究对象,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繁荣之路——关于哲学学科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不仅要关注我们正在进行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而且应该具有世界性眼光,充分考虑到当代世界的变化、当代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以及国外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状况和提出的新问题,进一步向前推进我们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研究。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以说是创新之路,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繁荣之路。 相似文献
19.
寻求一个能够把马克思哲学与传统形而上学,与现当代西方哲学区分开来的哲学形态划分标准,正确解读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精神,是国内外学术界长期未能予以解决的重大问题。但不论是把哲学上的"两个对子"作为哲学评价标准的传统方法,还是近几年来一些学者用现代西方哲学或各种各样的"本体论哲学"来诠释马克思哲学的"新"方法,都不能使这一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理论与实际关系问题是解读马克思哲学基本精神的关键,也是划分两大哲学基本形态、区分马克思哲学与本体论哲学的可靠标准。从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问题出发,迄今为止的一切哲学,都可以划归传统形而上学和唯物主义辩证法(真正的马克思哲学)这两大哲学基本形态。只有从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问题入手,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精神,正确理解马克思理论的整体性,从哲学形态的高度把马克思哲学与本体论哲学区分开来,使目前国内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本体论情结"得到化解。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世界各民族国家结合本国生活实践和文化传统,创造出了多种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文选择几种典型的理论形态及其代表人物,如第二国际的理论家卢森堡、分析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罗默、生态马克思主义等的思想进行解读,目的在于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多姿多态的和富有朝气的思想体系,我们应当改变思路,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灵活的方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