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刑事诉讼是法治社会重要的诉讼方式,也是国家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刑事诉讼中,应当坚持程序性法治思维。刑事诉讼程序性法治思维的养成不仅体现在刑事司法中,也体现在刑事诉讼立法和刑事执法中。刑事诉讼立法者培养程序性法治思维需要以法学知识、逻辑思维以及包容性思想作为支撑。刑事司法者培养程序性法治思维需要以法律自觉性、独立性以及中立性为内容。刑事执法者培养程序性法治思维需要以文明性与追责性为内容。只有立法、司法、执法各环节的参与者都养成程序性法治思维,才能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才能推进刑事法治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不同阶段对法治建设的领导者、推动者的要求各有侧重。从十八大的法治思维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现代治理能力,再到十八届四中全会的法治思维,凸显出法治思维在法治国家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治理者不断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并依照法律治国理政。法治思维作为法治建设中的融贯性因素,是连接法治理念、法律制度和法律行为的中介。法治思维是一种合法性思维、程序思维,它要求基于法治精神和法律规则来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要求治理者培养并具有合法性思维和程序思维,尤其是要提高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使之与党的领导地位相适应。  相似文献   

3.
领导干部需要同时具备民主意识和法治思维,这是现代领导者必备的品质,也是当代中国领导干部必备的素养.领导干部的民主意识包括树立人民至上的意识、主权在民的意识、敬畏民主制度的意识、人民监督的意识.领导干部要提高自己的法治思维能力,认清当下法治建设和法治思维的现实状况,认真学习法治建设和法治思维的知识,积极进行法治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法治思维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4.
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是与民主政治具有内在联系的一种价值观,法治思维属于政治哲学范畴,它是以法治为基础的、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一种高级思维方式。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维护人的尊严、权利和自由,这是法治精神的实质;反对任何形式的特权,实现社会成员在法律面前的真正平等,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核心内容。作为人类政治文明的历史形态的人治和人治思维,曾经有过一定的历史价值,但是,它归根到底是一种官本位的思维方式,法治思维克服了人治思维的局限性,是对它的历史性超越。作为权力运行的基本形式,即政治思维,它的特点是以现实利益为导向,因此,具有思维方式的灵活性;而法治思维则更强调原则。所以,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法治思维与政治思维的有机结合,会收到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皖北基层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倒逼机制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党中央提出法治中国、法治社会、法治政府建设三位一体。三位一体建设与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密不可分,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实现法治中国建设,是每一个党员干部必须面临的新课题。中国的法治建设关键在基层,因此基层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法治中国建设的成败。皖北基层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倒逼机制建设的关键环节在于完善相关的制度建设和考核标准,从制度上倒逼党员干部自觉运用法治思维推动发展,化解社会矛盾,以此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和法治建设置于同等重要地位。法治是成熟定型的制度形式,法治的规范性、民主性、稳定性、可预期性和权威性,使其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突出地位和作用。中国生态文明的法治建设已经取得很大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必须着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努力依法将生态文明建设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7.
当前开展高校工会组织的维权能力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高校工会组织的维权能力现状表现为:对维权职责认识清晰、对维权所需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较低、维权知识的运用技能有待提高、维权知识运用的自觉度不高;究其原因主要为高校普法学法机制未建立、教职工维权体系不健全、维权思维和方式较为人治化、维权能力提升的环境亟待改善。在外部环境短期不能有效改善的背景下,引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新时期从内部强化高校工会维权能力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点,其路径为: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培养促进维权知识的掌握,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运用提升维权知识的运用技能,以法治文化的形成提高维权知识运用的自觉程度。  相似文献   

8.
文献综述及现状梳理表明现有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理论及实践尚未具备国际视野。一方面基于国际法治的特殊性,国内层面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无法在国际层面自动适用;另一方面出于在国际层面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现实需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具有拓展其国际视野的必要性。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拓展国际视野的前提是完善反映国际国内法治连结事项的国内法治;方法是针对国际法治的特殊性作出强调主动参与、形式法治及道德责任的调整;目标是在国际社会中标识中国立场。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法治思维是其未来参与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前提。高校作为人才的主要输出地,应把培育大学生的法治思维作为法治教育的突破口。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涉及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法治情感、法治信仰等因素,应通过让大学生“知法”以获得法治思维的认知基础,通过“守法”以领悟法治的神圣感,通过“用法”以提升法治认同感。当前,大学生法治思维养成在高校法治教育中效果差强人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育过程过于压缩,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培育方式过于单调,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培育环境趋于行政化,缺乏民主性和渗透性。高校要积极探索大学生法治思维养成的路径,树立“以学生为本,以法为主线”的理念,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两手抓,同时进一步做好培育系统的顶层设计,为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育和养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法不容情”这种情法二分、情法对立的思维定势,对于法律至上、以法为教的法治思维始终是一种阻遏因素。为此,从立法、执法、司法、用法4个方面来重新定位法治思维体系中情法两者的逻辑关系,从而坚守情法一元的理想法治观。认为:说“法不容情”,这只是一种缺乏法治思维的命题。在法治思维中,情理和法理两者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要真正推进法治,全面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就必须在人们日常交往的情理中寻找法律的规定性,即以生活的规定性决定法律的规定性,并反过来用法律的规定性指导、调整和规范日常生活的规定性。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法治作为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之一,在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要求党员干部具有法治思维,要求党员干部在法治框架内依法办事。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提升,需要从通过学习培养法治思维,培育良好的法治环境,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和健全科学的干部考核机制等几个维度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法治思维和法律修辞之间关系密切。法治思维是具有修辞色彩的法律思维,把法律作为修辞是法治思维的应有之义。法律修辞充体现了法治思维的价值追求,理顺了法治思维的逻辑结构,增强了法治思维的实践效果,成为法治思维基本状况的展览板。法律修辞还能从形式上促进法治思维的完善,这表现为两点,一是法律修辞能化解形式法治观与实质法治观的矛盾,使实质法治观纳入形式法治观之中,二是法律修辞能消除非法治思维对法治思维的冲击,吸收非法治思维中的合理因素为法治思维服务。  相似文献   

13.
“用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是正确的政治决定,人们非常重视诠释它的政治意义.然而,仅关注法治方式的政治意义是不够的,还需要重视法治方式的法学、法律意义.因为,“社会矛盾”在执法、司法领域表现为“具体矛盾”,具体矛盾的解决需要倚重法律方法或法律思维规则.在缺乏法治启蒙的背景下,需要改造政治社会学意义上的法治方式;塑造教义学法学意义上的法治方式.教义学法学意义上的法治方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指导,以法治中国建设为目标,以遵守法律规定为前提,强调尊重执法、司法的规律,反对权力的绝对化,倡导行为主体要像律师那样思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法治.  相似文献   

14.
法治思维的承载主体应作广义的理解,包括党政干部、法律职业者和普通民众。这些主体在实现法治思维方面各自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畸形的政绩观扭曲了党政干部的法治思维,对实质法治观的盲从消解了法律职业者的法治思维,法律信任的缺失和体制外维权的盛行也影响着普通民众的法治思维的形成,为此需要建立健全以法治评价体系为主导的干部政绩考核机制,以形式法治的思维主导法律职业者的法律适用行为,重建普通民众的法律信任,畅通其维权渠道,以促进法治思维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5.
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水平,是从源头上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培养全民守法意识的必然要求。现阶段,在很大一部分领导干部中,存在着法律虚无主义思想、权力本位思想,需要通过加强领导干部的法治教育、弘扬权利本位意识、大力宣传法治文化精神等手段,来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水平。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法治思想蕴含深刻的监察法治思维,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形成了立体多层的监察法治思维体系.从理论维度上看,囊括了党的领导思维、人民主体思维、中国法治思维、全面反腐思维;从实践向度上看,强调将党的领导贯彻于反腐实践,通过法治反腐来增进人民幸福,促使监察制度优势转化为监督治理效能,凭借高质量监督推进反腐工作高质量发展.监察法治思维体系集中表达了新时代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的基本逻辑与核心要义,即党以法治的方式实现对公权力运行的全面监督.习近平法治思想发展了监察法治思维并引领监察法治实践迈向新高度,促进全面依法治国中党的领导更有制度体现,反腐为民更具制度效能,法治方式更有人才支撑,全面反腐更具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17.
张晋瑜 《21世纪》2013,(9):32-35
法治思维是从思想层面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方式。司法工作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运用法治思维创新办案模式、化解社会矛盾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对我国传统办案思维模式和制度架构的反思,如何在司法实践中运用法治思维实现维护社会公平、化解社会矛盾、增强司法机关的公信力?笔者认为:一、要认清司法工作在依法治国中的作用;二、学会用法治思维指导  相似文献   

18.
高校在大学生违纪处分活动中要坚持法治思维。法治思维的运用体现在高校依法制定大学生违纪处分规定、高校实施大学生违纪处分规定以及救济大学生违纪处分结果的环节之中。  相似文献   

19.
基于合法性、公平正义与正当程序之上的公务员法治思维既要关注由外在学理模式变成内在思维模式即内化于心的过程,更要强调由内在思维模式转化为外在行为模式即外化于行的过程。内化于心的过程需要加强法律教育推广法律语言运用、在实践中强化法治思维以及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文化中的涵养等来促成;外化于行的实现需要以法治思维引导中国治理、激励依照法治思维运行的权力行为以及依照法治思维监督权力行使等来支撑。  相似文献   

20.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也在基层。基层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增强基层干部法治思维是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是依法执政和适应法治环境日益改善的必然要求。应通过法律知识的学习培训,提高基层干部的法律素养;应加强权力制约监督,营造基层干部的法治氛围;应建立完善考核机制,强化基层干部的法治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