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随着英语教育界对培养学习者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的重视,学习者外语语用能力的发展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该研究对一组英语专业学生在两年的学习中进行三次语用测试,从历时的角度探讨其语用能力发展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学习者英语语用能力总体语用水平不高,但呈缓慢发展趋势,有少数进步较大;在不同的语用成分上,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发展不同步;语用理解方面起步较高,且普遍比产出性语用能力强.  相似文献   

2.
从语用能力的可教性的角度出发,在中国英语学习环境下,以汉语为母语英语为目标语,对四川成都西华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在显性语用教学条件下学习英语请求策略的情况作一项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显性语用课堂教学能够促进外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词语搭配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的习惯共现,可以分为固定搭配、常规搭配和破格搭配;文法搭配和语义搭配。词语的搭配能力受到语义、句法、语用等诸多层面的制约。不同的语言文化有着不同的搭配习惯。因此,熟悉和掌握词的搭配对外语学习有着特殊的意义。外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搭配意识。  相似文献   

4.
显性语用课堂教学实验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语用能力的可教性的角度出发,在中国英语学习环境下,以汉语为母语英语为目标语,对四川成都西华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在显性语用教学条件下学习英语请求策略的情况作一项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显性语用课堂教学能够促进外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语用学学科的孕育、兴起、确立与发展,培养和提高我国外语学习者运用外语进行实际交际能力逐渐成为教学理念。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在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语言能力的培养是首要的,但到了已经具备相当的语言能力的大学英语阶段,应该重视语用能力的培养。语用能力包括语用行事能力、语用推理能力、语用心理能力、语用文化能力、语用语境能力和语用效能能力等,从语用学、跨文化交际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角度提出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英语日常话语的创造性进行了探讨 ,指出话语的创造性从语义学的角度看表现为语义密度的增大 ;对英语日常话语的解码应同时包括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个信息处理过程。本文认为 ,对英语日常话语的创造性的解码本质上是对其语用涵义的解码 ,而对其语用涵义的解码很大程度上归结为对其相关文化背景知识 ,尤其是对其文化所指意义的解码。  相似文献   

7.
语用失误是外语学习者常见的问题。语言学家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其原因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是从理论上或是从口语交际的角度对造成语用失误的现象进行分析与讨论,而就书面语用失误开展的实证研究则很少。通过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习作中出现的语用失误的实例分析,笔者尝试寻找失误的原因和有效的解决途径,为更好地进行写作教学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针对中国外语学习者而编纂的积极型双语词典 (以英汉、汉英词典为例 )中 ,例证具有区别于其他类型词典的特殊作用。通过分析现有双语词典中例证存在的问题 ,结合比较英语著名学习词典的例证 ,对积极型双语词典例证的数量、典型性和针对性进行讨论 ,可以为词典使用者提供丰富、典型实用、体现词的语义、语法、搭配、语用和文化特征的例证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发展要求人才具备跨文化适切交际的语用能力.教育部颁布的《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对语用能力进行了概念界定、能力框架分解与分级能力水平描述,其中《语用能力自我评价量表》为我国英语教学和测评提供了统一标准.鉴于中国量表中缺少主客观相结合的语用能力等级评价模型及量化的测量工具,本研究基于该量表中语用能力描述框架确定了评价维度和测评形式,依据"面向行动"的教学法理念和量表中交际任务描述语编制了语用能力测量工具和评价标准,首次采用数学建模法,结合德尔菲法,对大学英语语用能力评价模型进行了理论建构,利用SPSS23量化分析软件对该理论模型试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实践论证,旨在通过建构主客观结合的大学英语语用能力评价模型,实现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学习者的英语语用能力等级,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指导教师实施语用能力教学与测评,实现培养交际能力的课程目标,进而提升我国人才的外语素养.  相似文献   

10.
移就是英语中一种常用的修辞格,它一般是由修饰语与通常不相搭配的名词构成,是一种词语搭配的语言变异现象。本文试从语用的角度分析移就修辞格的语用特点、深层结构、语用前提、内在关联和语用原则。掌握好这一修辞格,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和阅读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11.
在语言研究中,词的搭配关系早已引起注意。综合前人的相关研究,搭配可以进一步分为句法、语篇、语域和变异几类,并且搭配关系存在语音、语法、语义、语用和认知五种理据。  相似文献   

12.
利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基于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本文比较分析real和true的词频、搭配及语义韵。研究表明,real的使用频率要高于true,最显著差异体现在报纸语域。True更倾向于与积极语义韵及中性语义韵名词搭配使用,与true搭配的积极语义韵名词集中的MI值排序的前列。  相似文献   

13.
作者就古代汉语研究涉及的三个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语法问题,指示代词“之”做宾语,有虚实两种不同的含义。虚义的“之”可用可不用,做宾语只是形式,否定语法界汉语有“为动”的说法。又。历来对古语“无或”二字连用要么不解,要么误解。作者从词与词的组合关系上展开讨论。给人启发。又,《左传》名段“蹇叔哭师”中的“中寿尔墓之木拱矣”一句,历代的解释都停留于字面,作者的说法令人信服。这是训诂问题。  相似文献   

14.
“回”与“次”作为现代汉语中语义最为单纯而且意义相近的两个动量词,通过对语料的考察可以发现,二者在搭配上,有些前置词语一般只能与动量词“次”组合使用,在修饰名词性词语时,在语义和适用对象方面皆存有一定差异;在重叠方式上,动量词“次”能以各种形式重叠使用,而“回”在重叠方式土一般受到某种限制;在语用方面,“次”远远超过了“回”的出现频率,并且“回”主要用于口语性较强的作品或场合中,“次”则没有这种局限。在具体运用中,可以在把握其基本用法、基本句法格式的基础上,区分其相异的用法。然而,由于“次”与“回”在语义上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太大区别,加之“回”有渐渐被“次”所替代的趋势,为了避免语言表达的累赘,在实际运用中,只须简明扼要地将它们的异同点区分开来就行,而无须深究。  相似文献   

15.
利用学习者语料库,对大学英语专业3~4年级和非英语专业3~4年级学习者高频动词give非词汇化的搭配型式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英语专业学生所使用的名词搭配词要比非英语专业学生所用的搭配词种类更多,语义更丰富.同时,就学习者的搭配词与本族语语料库BNC中的搭配词对比发现,他们使用典型名词搭配词的能力较弱,其非词汇化动词搭配的典型性差异明显,并且学习者搭配词中也存在不少语际及语内错误.  相似文献   

16.
在英汉科技翻译过程中,常常产生一些语用失误。英汉科技翻译中的语用失误包括两类: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语言语用失误主要有因单词字面意思引起的误译,违反汉语词语搭配、句法结构的表达习惯引起的误译,套用英语语篇结构引起的误译;社交语用失误主要有译文中的文化缺省造成的语用失误,汉英文化、价值观差异导致的语用失误。规避科技英语翻译中语用失误的方略可以有直译、意译、增译、省译、加注等。  相似文献   

17.
语用能力的培养在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占有很重的分量,它关系到学生能否成功进行口语交流。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当前大学生中经常出现的语用失误进行分析,并针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不同环节提出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对策,为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用英文写成的长篇小说。从解构主义视角来看,《京华烟云》是一种独特的英文创作,其内容尽含创造性翻译,对中国近现代社会30多年间部分重要历史事件进行了解构。从本雅明的“纯语言”思想和韦努蒂的异化策略来阐释这部作品的英文传译内容。  相似文献   

19.
移就是一种超乎常规的语言变异现象,是对词语搭配的创造性运用。这种搭配表面上违反常规、悖于情理,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却有恰到好处、新颖别致的作用。本文探讨了汉英移就的形成理据,并从概念合成理论的视角,对汉英移就中的三种跨空间映射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深化对移就意义建构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社会符号学是研究一切人类符号系统的科学,而翻译中最重要的是意义与功能的传达。从言内意义、指称意义及语用意义3个方面,讨论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词汇英译过程中的应用,认为实用文体翻译中,言内意义的传达最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