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涌现出一批令人刮目相看的女作家。她们身上保留了中国传统女性端庄、婉约的特点,但时代的影响又使她们接受了西方先进文化,带上了现代女性个性解放、思想活跃的特征。东西方两种教育思想的冲击促成了闺秀派作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创作群体的形成。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大潮的推动下,她们的创作整体上表现出女性自由解放的追求,探求自我的存在价值和人生意义。在审美风格上,注重营造古典的诗意氛围,抒写温婉的感伤情怀。  相似文献   

2.
庞德笔下的酒神形象不是单一的,而是复义的、复杂的。这种复杂性与庞德不同时期的人生经历有关,也与他的思想情感、精神追求,以及他对世界的看法有关。在他的创作中,酒神有时是反叛者形象,有时又是保护神和拯救者形象。他既是象征旺盛的生产力和生命力的繁殖神,又是象征死而复生的自然之神。作为反叛者,酒神所体现的反叛精神不仅反映了庞德在诗歌创作上锐意创新的决心,而且反映了他对个体生命意志和自由的追求;作为保护神和拯救者,庞德笔下的酒神不仅是个体生命的捍卫者和守护神,而且是人类灵魂的拯救者,其角色类似耶稣基督;而作为生产力和生命力的象征,酒神存在的意义在于他能给荒芜的西方世界注入活力和生命,庞德这一联想与他的阳性崇拜或男性中心主义思想息息相关。庞德笔下的酒神形象有时是矛盾的,这与他一贯坚持的异教思想相冲突。  相似文献   

3.
存在主义的不同阐释者:海明威与大江健三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存在主义“世界是荒谬的”、“自由选择”及“责任”等概念出发,比较海明威与大江健三郎在作品中对存在主义这些概念的不同阐述,从而得出东西方存在主义的异同及东西方作家对人的生存价值的不同追求.  相似文献   

4.
与作家们喜欢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有关,香港女性作家特别地关怀她们所熟悉的女性生活。由于香港在中国的独特性,香港女性作家笔下的那些女性人生对我们或许是有启发性的。香港女性作家首先向我们展示的是,香港女性在追求自己的生活和爱情的时候,无可奈何地陷于中国情感和传统与西方现代文明挑战的文化漩涡之中的人生图景。面对着女性人生的坎坷和困惑,香港女性作家以艺术的方式仿佛作出这样的回答:使女性成为女强人或把爱情作为商品。但这些没有使他们从生活和情感困境中真正地摆脱出来,归根到底,这是一个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问题,是一个是否能够建立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商业文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西方浪漫主义传到中国,中国人从自己的现实问题着眼,对西方浪漫主义进行了有选择的接受。浪漫主义在中国文学领域内主要表现为个性主义的追求和情感主义的泛滥两方面。茅盾小说中的时代女性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浪漫主义、时代女性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表现,使人将浪漫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时代女性的独立追求及其命运与中国近代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思考。浪漫主义进入中国,便加入了个人独立、女性解放和民族救亡的重奏中。孙舞阳和章秋柳是茅盾在中国革命的不同时期塑造的女性形象,是浪漫主义在当时处境中的不同表现。  相似文献   

6.
古希腊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的代表作《美狄亚》塑造了一个敢爱敢恨、对压迫奋起反抗的女性形象——美狄亚。为了自己的婚姻幸福,她背叛了祖国和父亲杀死了亲弟弟。当被丈夫等抛弃时,她害死了情敌及其父亲,手刃亲生骨肉。本文从女性视角,剖析了她反抗男权压迫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詹姆斯.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构筑了以异国地域为背景的乌托邦世界,作家并非要表达对中国文化的崇敬与欣羡,而是仅仅将异国文化作为参照物,幻想通过香格里拉这个乌托邦世界来拯救西方现实世界。运用比较文学形象理论分析希尔顿笔下的中国形象,不但可以利用"他者"来反观自己,而且对增进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鲁迅笔下的"过客"、史铁生笔下的盲琴师都处于命运的困境之中。面对令人绝望的处境,他们都没有放弃抗争和追求,而是以自己永不停息的前行脚步谱写出了高昂激越的"命运交响曲"。这三个有着相同精神特征和象征意味的艺术形象,正反映了生活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三位作家对命运困境的共同思索。  相似文献   

9.
漂泊作为一种生存状况和精神现象是东西方所共有的。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中西作家迥异的漂泊心态。中国作家惧怕厌倦漂泊,而西方作家则喜欢追求漂泊;从漂泊动机上说,中国作家是被动无奈,西方作家则是主动选择。这些不同在文学的主题、取材、意象、人物等方面都有所表现。  相似文献   

10.
古希腊文学中女性形象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方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不同的类型,即作为历史符号的海伦;"家庭天使"型的珀涅罗珀;还有"悍妇"型的美狄亚。她们都是欧洲社会进入父权时代之后父权制度下的产物。对古希腊文学中的三种类型女性加以比较,可以看出现实生活中男性对女性的希冀、评价与控制,折射男性心目中的女性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11.
男性作家和女性作家在文本中对于女人有不同的诠释.女性是被男性文学想象和价值取向所造就出来的.男作家笔下的女性多是在男权话语遮蔽下的空洞、无意识地附属品,而女性作家逐渐尝试着推翻父权制的压迫,作品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独立、自主和追求平等自由的女性.本文试图从男女作家对于女性的不同写作角度,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的观点来寻求女性的自主地位,最终消解男女霸权的中心意识,使文学表现更为丰富和谐.  相似文献   

12.
在贾平凹的小说中,有相当一部分女性形象是“无名”的,体现在《秦腔》当中尤为明显。女性的“命名”在贾平凹的小说当中一方面与作家笔下女性形象的“美与丑”相关,另一方面与女性在乡村与城市中不同的社会身份密切联系。而作家在乡村与城市之间的游离态度,也直接影响了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作为乡土世界的配角与城市的主角,女性承担了构筑现实与文学世界的责任,但在作家笔下,或许正因为对女性/城市的矛盾态度,造成了文学世界中现实“情境”的缺失。  相似文献   

13.
劳伦斯笔下的叛逆女性厄秀拉是劳伦斯塑造的最理想的人物.她为人正直,追求真理与不合理的社会进行奋力抗争,虽屡遭失败,仍不放弃追求,最后在大自然和周游世界中获得了自由.厄秀拉的这种追求是作家拯救西方人摆脱精神危机的有价值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从凌叔华的《古韵》、虹影的《饥饿的女儿》,跨越了20世纪从三四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的历史。海外华人女性作家创造的家族传奇在东西方经久不衰,西方人借此看陌生神秘的东方世界,东方人借此回顾历史和文化。这两位作家的自传体小说所呈现的家庭状态、异国情调以及书写技巧,既来源于自身独特的经历,也迎合了西方读者的阅读期望所创造的"中国想象"。两者的写作探讨了海外华人女作家写作家族传奇的规律,以及随着时代的演进,隐含在文本中的文化心态和文学传播技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美狄亚,作为古希腊著名悲剧作家欧里彼得斯笔下的著名悲剧形象之一,在现代人的解读中,常常被冠上弃妇和复仇者等称谓,其报复丈夫手刃亲子的行为更给后人留下了无穷的哀叹,而跨越历史的长河,长篇小说《蜗居》则是在全新的“文明”社会里展现了更为生动鲜明的女性形象,有为立锥之地奋斗的异乡人海萍,游走在现实和幻想中的情人海藻,还有死守妻位却终怒杀亲夫之子的宋太。这些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女性,却都无时无刻不在做着抉择。  相似文献   

16.
赛珍珠的小说具有不同于中国作家的价值。她笔下的农民 ,不是被启蒙、被解放、被幻想的对象 ,他们只是他们自己 ,他们的生活本来如此 ,他们有自己的追求和享受。赛珍珠笔下的乡土中国是传统农业社会的原生态的实录。《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上乡土中国的艺术画廊 ,“属于对当代世界文学做出永久贡献的作品之列”。  相似文献   

17.
来自《圣经》经典场景的文化编码存在于西方许多作家的潜意识中,在他们笔下或被继承或被颠覆。在《送冰的人来了》中,通过对《圣经》场景的投影和颠覆,奥尼尔表达了他对基督教拯救人类能力的讽刺与否定,认为失去了宗教信仰的现代人必须在古希腊酒神狄俄尼索斯世界中寻求人生的依托。  相似文献   

18.
李长之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批评家。他的文学观是东方和西方、传统和现代的结合。他在强调文学是纯粹直观的情感活动的同时,并不否定文学的客观的社会功利价值;认为文学和人生是有联系的,但并不追求"为人生";在文学与时代的关系上,主张抓住艺术的时代,追求艺术的真实;对于作家,李长之认为应充分发挥作家作为创作主体的个性,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些文学观念是其文学批评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9.
美国华裔作家邝丽莎以中国在美国的代言人自居,认为自己笔下的中国是真实可信的。然而,从后殖民主义理论出发对邝丽莎的历史小说进行文本解读和分析,不难发现邝丽莎笔下的中国呈现两种意象:西方话语体系下的"野蛮中国"和"竹幕"之后的"红色中国"。此外,邝丽莎笔下的中国人依然笼罩在"他者"面纱之下。可见,邝丽莎以中国为背景的小说并不具有代表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华裔女作家谭恩美通过作品中的"母爱"与东方色彩来阐释作为"游子"的辛酸和乡思.她在作品中既有自己融入西方世界的努力,也表现出对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的仰慕.她笔下的两辈人经过了从冲突到和解,最终努力地去寻找自己的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