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晓玲  刘中燕  任宇 《江淮论坛》2012,(6):63-68,75
分析师关注的经济后果是近年来证券市场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我国2001-2010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公司外部治理的角度对分析师关注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样本期间分析师关注与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显著负相关,分析师关注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分析师关注对公司正向盈余管理行为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负向盈余管理行为无显著影响。该研究结论为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提供了增量证据,有助于从上市公司外部治理的角度加深对证券分析师监督职能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是从规范会计角度就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条件以及治理策略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重点阐述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相似文献   

3.
李昭 《南方论刊》2012,(6):50-52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特殊的制度背景,证券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配股资格进行严格的监管。本文从契约关系的角度,以上市公司“有限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为出发点,提出了一个上市公司基于配股资格为动机的盈余管理的预期收益和预期成本的分析框架。在对盈余管理的预期收益和预期成本进行分类和定义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分析,发现盈余管理的预期收益与预期成本存在着不对称的失衡关系,上市公司有强烈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原因、采取的方式进行了探讨,并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大多不良,行为也带有些许违法性这一现象,提出了识别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几种简易方法,同时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规范化管理提出了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琼州学院学报》2015,(5):91-97
盈余管理是当前会计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适度的盈余管理可以引导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而过度的盈余管理则会误导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本文以沪市2008年到2013年的数据为基础,对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检验.通过实证检验发现当前房地产上市公司存在盈余管理行为,房地产上市公司通常利用财务费用和预收账款等手段操纵公司应计利润,一般不采用资产减值损失操纵公司应计利润.  相似文献   

6.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一直是利益相关者高度重视的问题,因管理不当而造成的过度盈余管理,不但降低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误导投资者的决策,而且还损害了国家的整体利益。针对这一问题,文章以1998年—2009年沪深两市房地产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首先运用K-S模型,以此衡量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其次选择盈余管理的相关变量构建多元回归模型,运用统计软件对样本公司盈余管理进行实证研究;最后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提出完善我国会计准则、制度、内部监控机制以及加强外部监控力度等政策建议,从而实现约束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越来越普遍.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中的盈余管理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通过关联方之间的直接交易达到盈余管理及避税的目的;(2)通过关联方之间的资金占用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3)利用关联方之间的商品购销与劳务提供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创造机会;(4)利用关联方关系出售、转让或置换资产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5)通过关联方之间的债务重组对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为防止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健全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关联交易披露制度的会计准则,改变上市公司的评价体系和加大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及惩处力度应是我们必须采取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上市公司基于配股权的盈余管理行为实证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采用管理后盈余分布法研究了我国A股上市公司基于配股权的盈余管理行为,发现了我国上市公司为了获得配股权而通过盈余管理将ROE维持在略高于6%的区间与略高于10%的区间的证据;本文进一步提供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随着配股政策的演进而亦步亦趋地改变的证据;本文还分析了上市公司已达到配股及格线持续时间的长短与继续保持配股资格激励大小的关系,发现除了确实“扶不起来的阿斗”外,其它上市公司都有同等大小的获得持续配股权的激励。本文认为我国1999年配股政策的变更是有效率的。  相似文献   

9.
中期审计能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期审计鉴证的效果在学术界存在较大争议.文章采用沪深上市公司2003~2008年的季度财务数据,检验了中期审计对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中期审计后公司第二和第四季度操控性应计反而更高,并从不同方面对此结果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0.
估值偏离和盈余管理之间的联动具有非线性和不对称特征。当公司特质的市场估值偏差低于阈值水平时,公司会采用应计盈余管理进行适度迎合;当高于阈值时,管理层会采取真实盈余管理手段予以修正。当行业特质的市场估值偏差在高低两个阈值水平之间时,公司动用真实盈余管理进行修正反馈;但对于过度高估或低估的行业估值偏离,管理层会采取应计盈余管理手段予以修正。  相似文献   

11.
盈余管理是指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从本质上说,盈余管理本身是法律和会计准则所允许的,或者说,盈余管理应该是“中性”的。然而在实践中,许多企业对盈余管理的利用超过了正常的范围,使得盈余管理成了利润操纵的一种手段。通过分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原因,以及上市公司超越正常盈余管理范围进行利润操纵的常用方法,剖析这种非正常现象存在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必然性,进而提出减少上市公司不正常盈余管理的四项对策,主张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控制在一个适度范围内,最大限度地规范市场秩序,最大限度地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相似文献   

12.
基于应计制核算的净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之间的差异,可以分为不可操作应计和可操纵应计,后者为企业管理层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盈余管理手段。由于中国市场已达到弱式效率,股票价格对公开信息已具有较快的反映速度。《可操纵应计的市场反应——来自深市的分年度数据》一文利用中国深圳证券市场的数据,分年度检验证券市场是否对可操纵应计作出了价格反应。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1-2013年沪深主板上市公司的强制性内控信息披露数据,检验了内部控制缺陷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之间存在正向关系,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相较不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表现出更高水平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结果还进一步证明,涉及盈余管理手段,企业会权衡操纵性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因为它们并不是替代关系。然而,存在内控缺陷的公司,除在操纵性应计项目外,更倾向于使用真实活动来操控盈余。  相似文献   

14.
15.
盈余管理现象一直是社会公众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利用会计准则的漏洞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方法,盈余管理行为与会计准则的制定密切相关.新会计准则虽然有了很大的改进,但又为会计准则的恶意误用留下了空间.在这种情况下,为抑制盈余管理应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并要求管理机构加强监管,研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识别方法,进而加以有效抑制,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可用性.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加强上市公司管理,有效控制盈余管理行为,是我国各级政府机构及会计审计界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以我国2009年进行股权再融资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时的盈余管理行为时发现,公司在股权再融资前的三年和再融资当年,不仅存在着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行为,而且还存在着真实活动操控行为。研究结论为投资者、监管者以及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了新的盈余管理的证据。  相似文献   

18.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自2018年1月1日开始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实施。新收入准则给上市公司带来的预期影响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但其能否降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提升会计信息质量还有待深入研究。新收入准则要求根据合同确定履约义务,根据履约义务和控制权转移确认收入,严格的收入确认要求可能降低上市公司盈余操纵空间,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以盈余管理程度作为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指标,采用2015—2018年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回归,检验新收入准则的实施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实行新收入准则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下降,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提高,新收入准则可对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和维护市场稳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产业,在满足人们精神文化公共需求的同时,也必须适应文化市场的要求,实现由"创意"到"创富"的转变,实现对高质量盈余的追求。本文运用修正的DD模型、修正的费森-奥尔森模型和一阶自回归模型,通过对在沪、深主板上市的12家文化传播类公司2007-2010的盈余信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会计盈余与经济盈余总体上相符,但其差距越来越大;本年度盈余对下一年度盈余具有较强的预测价值,但盈余信息所蕴含的价值并没有在股价中得到反映。基于研究结论,本文认为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发展应在立足于健全有效的资本市场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主业,并提高企业创造现金流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分析盈余管理动因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公用事业特点,分析转型期城市公用事业企业盈余管理的行为及动机,认为在我国特定管制模式下,被管制者(公用事业企业)为了自身利益需要存在围绕价格和补贴而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最后,以两家不同所有权结构的公交企业为例对本文理论分析得出的观点进行了实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