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存滇国史料,既无开国故事,又无王族世系,滇王之名亦仅存庄蹻、尝羌二人,滇国始末更无记载。我们所说的滇国,是指作为阶级统治的机关,存在于滇池地区的奴隶制政权而言的,并不拘于其统治者是甚么民族。以此立论,滇国之始当早于庄蹻王滇,依据如下: 从史情看,第一个记滇国史事的司马迁在其《西南夷列传》中说,庄蹻“以兵威定属楚”,“变服,从其俗以长之。”这里的“俗”主要指的是政治制度,即奴隶制。正因为有奴隶制政权的存在,庄蹻才须“以兵威定”,他显然不是滇国的第一代王。  相似文献   

2.
《贵州社会科学》1990年4期,刊载了王海平同志的《庄入滇略探》(以下简称王文)一文。该文从近年我省及邻近省区出土文物的种类和风格比较的角度,肯定了庄蹻入滇的史实,颇有新意。但王文从文献考据角度,认定庄蹻入滇的时间应在楚顷襄王时代,只不过因袭过去的研究成果。王文在“庄蹻入滇池线路辨析”一节中,除袭取陈说认定庄氏入滇系取道沅江逆水而至且兰外,并针对发表在1979年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夜郎考》第一辑中的拙著《夜郎方位考略》一文,认为庄蹻是沿今鄂西的清江入黔东北,然后沿今贵州乌江南岸到达位于今安顺的且兰,再经黔西南到达滇池的观点进行了评议。对此,特答复如下: 王文在正面肯定了沅江沅后说:“最后附举评价一下前几年出现的一种新观点,既有的学者认为《华阳国志》和《后汉书》记载庄蹻入滇所经之沅水乃延水(今乌江)之误,由此导出庄蹻入滇的线路”云云。笔者以为,这与拙著原意不符。首先,我们知道,关于庄蹻入滇的线路,早在《史记》、《汉书》的《西南夷传》中就有“循江上”的记载,“江”在我国古文献中,凡不另加具体名称,一般均指今长江而言,故“循江”之说早在两汉时期已有成说。对此,近年云南方国瑜先生在其《从秦、楚争霸看庄蹻开滇”和《彝族史稿》等论著中  相似文献   

3.
庄蹻入滇是我国西南古代史中的一件大事,但由于史籍对此事的记载多有抵牾,而后人考证所依的史料又大相径庭,故对庄的姓名、身份以及他入滇的时间、线路,以至历史上是否曾有此事等,从古至今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拟依据考古资料,结合文献记载,对庄入滇作一探讨。 一、庄蹻入滇真伪的考古学考察 史学界在讨论庄蹻入滇的真伪时,有的同志曾根据考古资料提出了否定意见。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4.
许富宏 《船山学刊》2010,(1):105-107
"庄蹻暴郢"实为庄蹻掘墓暴尸骨于郢都。楚怀王二十八的垂沙之战后,庄蹻率军在郢都追究垂沙之战楚国军官和士兵战败的责任,抓捕前线战败者的家属,并掘战败者祖先之墓,暴尸骨于郢都。结果遭到民众的反抗,将斗争扩大化,"杀了无罪之人",引起郢都百官震动,"相暴相杀"。庄蹻因此而立功并被提拔为将军,并于二十五年之后,率军入滇。百姓因其乱杀无辜称其为"盗"。"庄蹻为盗于境内"就是对"庄蹻暴郢"的谴责。  相似文献   

5.
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 ,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它植根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之中 ,不受功利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制约 ,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 ,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滇池区域是云南最大的坝子 ,《史记·西南夷列传》说 :“ (庄 )至滇池 ,地方三百里 ,旁平地肥饶数千里。”说明当时滇池区域及附近的大面积土地多被开发和利用。滇国主体民族是我国古代越系民族中的一支 ,滇国绚丽多姿的青铜文化也主要是由越人创造的。越人是我国长江以南的古老民族 ,因其种属…  相似文献   

6.
说滇与昆明     
滇昆明之迹,始详于史记西南夷传昆明为洱海,杜佑已言之。滇池城在宜良境,阮元已言之。推绎其未尽,重为鉤稽如次。一.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二.滇降以为益州郡。(西南夷傅) 三.汉以求大夏道始通滇国。(大宛傅) 四.南御滇僰。(货殖傅)按汉益州郡治滇池县,今宜良县境即古滇国都也。水经注:「温水又西迳昆泽县南。又迳味县,县故滇国都也。又西南迳滇池城池在县西北。温水又西会大泽。」汉味县今曲靖县西十五里。汉昆泽县今嵩明南陆良西废芳华县,则昆泽乃杨林大泽(嘉利泽,)温水即南盤江。既迳昆泽县南,即至滇池城滇池城当在今宜良境也又迳味县一语明系错文,则古滇国都也一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的楚将庄嘺王滇说,引发了中国史家的千年争论,现代仍存在着多家之言:认同《史记》的楚将庄嘺王滇说,王滇的庄嘺是楚国农民起义领袖说,庄嘺王滇是本不存在的人为传说.1997年出版的滇国考古史学专著《滇国与滇文化》,更以现代考古学的实证否定了庄嘺王滇的真实性.然近年出版或再版的云南两部史学名著,仍坚持着相互对立的两家之言:楚将庄嘺王滇说与楚国农民领袖庄嘺王滇说.因庄嘺王滇的千年争论事关中华民族史学理论的根基,需要认真探讨.  相似文献   

8.
先秦时期楚国对西南地区的经营主要体现在启濮、对巴地的侵逼、对蜀地的经营、对夜朗的占领和庄蹻入滇等诸多行动上;楚国在经营西南地区的过程中,采用了诸多不同方式,如战争、移民、监管、直接管理和变服从俗等;这些经营方式的有效运用,对西南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我国黄金铸币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战国末年到东汉初年,是我国使用金币的年代,时间大约只三百多年。最先使用金币的是楚国,时间在楚顷襄王时,或可上推到楚怀王时。徐中舒先生《试论岷山庄王与滇王庄蹻的关系》第二章《春秋战国时代楚国市场上流通的金币》说得很明确。兹借用他的原文如下: “春秋战国时代,楚国市场上已有两种形制不同的金币。一种是圆形的金饼,一种是板状的金钣。《尔雅·释器》,‘金饼谓之钣’,指的就是这两种形制的金币。解放后,在陕西临潼废丘遗址和安徽阜阳,皆有金饼发现。(见1967年《文物》7期及1973年《考古》3期)这种金饼,都是楚国市场上早期流通的金币。一九五四年,湖南长沙左家公山楚墓中出土泥质金饼十余块,一九六六年湖北江陵楚墓中出土外包金、银箔的铅质金饼数十枚。这些金饼都是作为明器用的冥币,说明金饼已在楚国市场上流通甚广。……废丘的金饼,也是从楚国输出的金币。……  相似文献   

10.
桑耀华 《学术探索》2014,(10):90-96
滇民族,古滇国的建立者,靡莫之属中最大的一个集团,汉武帝封其首领为滇王.但滇国归附汉王朝后,史书中就不再见到“滇”“靡莫”的记载.20世纪50年代,云南考古工作者发掘滇王墓葬群,出土了“滇王金印”及许多具有民族地方特点的青铜器,展现出“滇”是一个青铜文化高度发达的古王国.但考古文化与后来居住滇池区域民族的文化不相衔接,于是滇人是什么民族?到哪里去了?虽然出版了许多研究论著,但学术界仍觉得是个谜.本文提出:滇国的建立者是孟高棉族群中的孟人,他们消失在“蜀国”、在“交趾”古战场,并与云南建宁霍氏部曲“同归于尽”,其他则融合于(灾)民族中.  相似文献   

11.
庄蹻王滇是战国时期发生于云南地区历史上的一件大事.综合有关文献传说、田野考古及民族学材料可知,该传说与岷山庄王南迁有关,它是战国时期云南地区不同文化因素的碰撞与交流及民族融合的真实反映.云南地区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所历经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通过血族征服,导致国家诞生的文明演进道路.庄蹻王滇加速了云南地区社会复杂化与文明化进程,并最终促成云南地区社会形态的转变与文明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2.
我国辞赋艺术自楚、汉定尊,历千余年之流变,中经“渐趋整炼”、“益事妍华”的晋、宋、齐、梁骈体和“课以四声之切,幅以八韵之风”的唐、宋应制律体(详孙梅《四六丛话》),以及“以古文为路”(王芑孙《读赋卮言·总指》)的宋代文赋,无论体制抑或风格,屡迁数穷,以至文学史家视唐宋以降辞赋为衰落期,鲜复置论,尤疏于文体兴替规律之阐发。事实上,  相似文献   

13.
作者从《国语》、《战国策》、《荀子》、《商君书》、《史记》等文献中,比较研究出楚怀王末年的庄之乱即越人之乱,《史记》记载的“东地兵”即越人军队,从而得出庄率领越人军队自楚王滇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夜郎史迹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古代蜀郡西部,旄牛地区,丽水之中,即金沙江流域,原以盛产黄金著名于世。楚国为开采这里的黄金就分封了两个王国——岷山庄王和夜郎庄王。他们都以庄为姓,说明他们都属于楚庄王的近亲宗支。关于岷山庄王的问题,在《试论岷山庄王与滇王庄蹻的关系》(见云南《思想战线》1977年2期)一文中已有所论列。此文则以探讨夜郎史迹为主作为前文的补篇。  相似文献   

15.
清初,以《桃花扇》传奇驰名于世的孔尚任,对贵州文学也曾一度持否定看法.他说: 吾阅近诗选本,于吴、越得其五,于齐、鲁、燕、赵、中州得其三,于秦、晋、巴蜀得其一,于闽、楚、粤、滇得其一,至于黔贵则全无.虽天之生才,其聚散多寡之数,不可得知,大抵诗之所在,即才之所在也. 这不仅否定了贵州文学存在的价值,而且也否定了贵州人才的存在.但是当他读了贵州明末诗人吴滋大《敝帚集》之后,"却一改初衷,并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欣然提笔  相似文献   

16.
中华书局版的《史记·魏世家》中有如下一段话:无忌谓魏王曰: ……伐楚,道涉谷,行三千里。而攻冥阸之塞。所行甚远,所攻甚难……我认为在“行三千里”处标上句号(。)是值得商榷的,应改为“行三千里而攻冥阸之塞,……”。按原文,无忌谓秦伐楚有两道:道涉谷;道河外。原文如下: 伐楚:道涉谷,行三千里而攻冥阸之塞,所行甚远,所攻甚难,秦又不为也。若道河外,倍大  相似文献   

17.
据《史记》载,公元前260年,相持了三年的秦赵长平之战以白起坑赵卒四十万告终,使后世为之怵目。然考之史实,坑卒之数有“四十万”之巨,值得怀疑。首先,我们来看赵国在这次战争中能投入多少兵力。据杜佑估计,秦统一时人口为千余万。长平之战距秦统一有三十九年。如果考虑战争因素,且认为人口增长与丧亡相抵消。战国末年七雄中秦、楚、齐人口最多,燕、赵居中,韩、魏最少。如以赵占七分之一算,人口为一百七十万左右,那么,男性人口则占八、九十万。在当时鼓励生育的人口结构下,不能当兵的未成年  相似文献   

18.
荆蛮浅释     
荆蛮,据新《辞海》云:“即楚,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新《辞源》云:“古代中原地区泛称江南楚地之民。”窃以为皆失之太简。考之史籍,似应有以下三种解释:(一)指楚。《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王子朝奔楚,而其告诸侯曰:‘兹不榖震盈播越,窜在荆蛮,未有攸底。”周人敌视楚国,称为蛮荆,《诗经·采芑》:“蠢尔蛮荆,大邦为仇。”《说苑·尊贤》:“救中国,攘戎狄,卒协荆蛮,以尊周室。”(二)古族名。《史记·吴太伯世家》:“荆蛮义之,纵而归之者千余家。”《史记索隐》云:“荆蛮,南夷之名。”《汉书》谓:“荆蛮之吴子寿梦,盛大称王。”荆蛮为吴越之地的古族称。而朱熹注《诗经·采芑》云:“荆蛮,荆州之蛮也。”为荆州之古族称。荆蛮为古代长江中下游之古民族。(三)指地域。(1)指吴越之地,《史记正义》在注释《史记·周本纪》:“古公有长子太伯奔荆蛮。”一段时说:“而亡荆蛮者,楚灭越,其地属楚,秦灭楚,其地属秦,秦讳楚,故曰荆。故通称吴越之地为荆。及北人书史云蛮,势之然也。”这里说明是长江下游的吴越之地的通称。(2)指长江中游江  相似文献   

19.
楚怀王为太子时,屈原曾经当过他的老师.楚国历来就有太子师傅之类的官职.春秋时,楚成王之太予商臣,得其师潘崇之谋,弑父自立(《左传·文公元年》),楚庄王又使大夫士亹为太子箴之傅(《国语·楚上》),楚平王亦使伍奢、费无极为太子建之师(《左传·昭公十九年》).屈原之任太子师傅,虽不见于记载,却是一桩班班可考的事实.其证据有三:  相似文献   

20.
春秋时期,楚国的庶人有国人与野人之分:国人中既有庶人,也有君子,野人则全是庶人,国人主要是楚族人,野人则通常是异族人。这样以族的同异来区别人的国野,与诸夏的情况是相似的。楚人灭国之多,拓土之广,远在诸夏之上。从“若敖、蚡冒至于武、文”的“土不过同”,到成王时的“地千里”和平王时的“土数圻”(《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史记·楚世家》),疆域扩展的速度异乎寻常。楚王常以所灭之国为县,而以公子王孙为县公。楚人所灭之国的公室,大抵被迁至楚国的后院,如“灵王迁许、胡、沈、道、房、申于荆焉” (《左传·昭公十三年》);其余的贵族,也或多或少失去了往昔的势位;至于庶人,则一般不离其故土。由此,楚国庶人所占的人口比例无疑大于同时的诸夏之国庶人所占的人口比例,而楚国庶人中野人所占的人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