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国春 《江汉论坛》2006,(9):121-123
本文通过以《窦娥冤》为代表的元杂剧论述了中国悲剧的悲剧意识,并比较了中西悲剧的审美特点,认为中西悲剧同中有异,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特点。研究传统文化是为了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而不是宣扬民族虚无,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妄自菲薄。  相似文献   

2.
中西古典悲剧在结局处理上有截然相反的特点 :中国古典悲剧大多是以“大团圆”来收场 ,意在满足观众正义感的心理需要 ;西方古典悲剧则大多以悲惨结局收尾 ,意使观众体会到强烈的崇高感。中西古典悲剧结局区别的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 ,有其深刻的文化渊源 :中国古典悲剧的正义感的文化渊源可追溯到中国文化中无往不复的宇宙运动观和传统的伦理道德观 ,及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西方古典悲剧的崇高感则与古希腊文明史分不开  相似文献   

3.
西哲说,戏剧是文艺的冠冕,悲剧又是戏剧的冠冕。悲剧给人以崇高感。中国民族文化心理中的悲剧意识比较淡漠,我们追求圆满,向往和谐,讳言血污、伤痛与死亡,表现为自满自足的消极的乐观。几代人的教训够惨重了,我们应该破除传统文化心理中的这一锢弊。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建立积极的悲剧意识,以达到民族文化心理的重建。《小  相似文献   

4.
老舍以独特的喜剧方式和幽默手段去体现作品的悲剧内涵。其小说的悲剧形态有多方面表现 ,但最能体现其悲剧意识与悲剧品格的创作 ,是他站在文化观照的角度 ,对中西两种文化、两种文明的撞击所进行的思考。老舍小说的悲剧心理有其特有的内在张力 ,形成了独特的“软而硬”的悲剧情感体系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有没有自己独特的空想社会主义?有没有独特的由空想到科学的演变道路?空想社会主义在中国产生过何种影响?探讨这些问题,对我们领会只有科学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理,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有意义的。一列宁指出:“每个民族的文化里面,都有一些哪怕是还不大发达的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文化成分,因为每个民族里面都有劳动群众和被剥削群众,他们的生活条件必然会产生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列宁全集》第20卷,第6—7页)近代中国文化思想也具有这  相似文献   

6.
李跃红  熊乾 《学术探索》2004,(9):124-128
中国悲剧的大团圆结局形式究竟是不是违背了悲剧的本质呢?如果我们只是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其本质,这势必会造成认识上的错误和研究视野的狭窄。只有正确对待民族文化差异,宏观分析民族文化利弊,才是我们进行学术研究的可行之道。从悲剧的本质出发,中国的团圆结局形式是一种特殊的悲剧类型。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特征,而且丰富了世界文学体裁。因此,对中国这种特殊的悲剧形式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明清历史演义小说塑造了关羽、杨六郎、岳飞、秦叔宝等一批儒将形象。这些儒将受到了上至统治者下至平民百姓的普遍爱戴和崇拜 ,产生了极其深广的影响。为何他们的人格魅力如此巨大 ?本文由表及里地剖析了儒将思想性格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揭示了其所包蕴的丰富的文化心理因素 ,以及由此体现的我们民族文化精神性格的某些侧面 ,并发掘了儒将悲剧命运所具有的文化反思功能和审美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8.
生活在丝绸之路上的诸多古今民族是丝绸之路的建造者、经营者,也是丝绸之路所带来的经济文化繁荣的受益者。丝路开放包容的、自强不息的、充满激情的文化精神对丝路民族的文化心理、审美情趣不可能不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些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哈萨克族文学融汇中西的内容与形式、英雄主义的审美情趣、热烈独特的民族气息得到生动而真切的感受。  相似文献   

9.
中西数字的文化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数字文化,数字蕴含的文化信息鲜明地体现了该民族文化的心理、传统习俗与特色。从中西数字文化中有代表性的吉祥数字和禁忌数字入手,探讨其在汉、英两种语言中所体现出的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审美观等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0.
民族心理及其结构层次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族心理是民族共同体人们的共同意识,是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历史传统、生活方式及地理环境在该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是一种群体社会心理。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民族心理与作为文化意识体系的哲学、宗教、伦理学、美学等学科的关系如何?它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又如何?这是我们首先应该明确的问题。普列汉诺夫提出过一个描述社会结构的“五种成份公式”,这五种成份为:(1)生产力;(2)生产关系;(3)体现生产  相似文献   

11.
从中西文化审视“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莹  李健 《兰州学刊》2005,(1):245-247
本文探讨了悲剧意识的生成和功能,对中西不同的文化语境中的悲剧意识的特征、内涵、表现形态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2.
如果整体地考察一下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便会发现,尚未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的灰色人物形象是个很值得研究的形象体系。灰色人物形象的概念内涵是不准把握的,即他们普遍处于社会的中下阶层,知足常乐的人生目标,猥琐卑下的行为方式,构成了他们生活的基本内容。就文化区域来说,他们代表了一种相对稳定、独立和封闭的文化形态。这些大量的、处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们的心理特征,在某种意义上说,最能表明社会生活的一些本质,因为“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多。”审视民族文化的昨天,是为了展望民族文化的未来,使民族文化的精华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落后和消极的文化意识得到积极的扬弃。本文旨在从文化的角度探讨我国现代文学中灰色人物形象的美学蕴涵,在这个过程中,不能不把事实判断(历史尺度)、价值判断(现实尺度)和审美判断(审美尺度)综合起来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3.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和不同的文化基础上,中西方各自产生了不同的戏剧品种。公元前6世纪,希腊出现了悲剧和喜剧;而在中国,完整形态的戏曲则是在公元12世纪方始形成。二者之间,无论内容或形式,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作为总结戏剧实践的戏剧理论,中西之间也是颇有差异的。l戏剧艺术在西方,从古希腊开始便有着尊崇的地位。与此相应,西方古典戏剧理论对戏剧也是十分推重的。亚里斯多德(前384—322)就认为:“自从喜剧和悲剧偶尔露头角,那些从事于这种诗或那种诗的写作的人们,由于诗固有的性质不同,有的由讽刺诗人变成喜剧诗人,有的由史诗诗人变成悲剧  相似文献   

14.
朱猷武 《理论界》2004,(6):69-70
近年来,文化霸权主义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越来越多学者已认识到:单纯从文化角度研究文化霸权主义是远远不够的。本文力图从民族特性、文化心理、经济、军事基础、国际局势的变化等方面入手,揭示文化霸权主义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5.
习语既是语言与文化的精华,又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中西习语多姿多彩,形象地反映了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其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同少而异多。本文旨在从文化的视角,以相关的文化语言学、词汇学等学科的理论为指导,分析中西习语中相同的词语表达不同的语义和不同的习语形式表达相同的内涵,揭示习语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特质,以及在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之间建立起对立性的关联,使人们更加准确、深刻地理解中西习语的文化涵义,促进跨文化的交流融合。  相似文献   

16.
略论“回回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问题的提出一般认为:回族缺乏其构成为民族的经济、地域和语言的显著特征,而维系其存在与发展的只是它的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有人说:“回族离开了伊斯兰教就不成其为回族。”似乎回族文化即集中反映为伊斯兰教。也有人说回族根本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回族文化就是汉文化,只不过是“汉族信奉回教”而已。我们认为,一个民族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回族也肯定有其民族文化的,无妨就叫做“回回文化”。因为这种文化既有其具体的内涵,也有其来源和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因素。笔者曾提出了一个“伊斯兰教中国化”的论点。本文拟就这几个方面加以探讨,以就教于研究回族的专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17.
诗性与思辨——《论语》与《柏拉图对话录》对话体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与《柏拉图对话录》都采用了对话体的形式来记载大师们的言论思想。本文在比较二者差异的基础上,试从中西思维方式、民族文化传统、世界观、哲学观等方面探析产生这种差异性的根本原因。这对于了解中西差异,把握对话体特性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产生于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蕴含着不同的特质.认真探讨中西哲学的差异,对于把握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进而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试图用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家的思想,与大致相当于这一时期的古希腊罗马哲学作一比较,以明辨中西哲学之差异和特质. 1 就产生原因而言,中国哲学受制于政治需要和伦理修养,西方哲学则根源于对自然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纵观世界文学之林,可以发现,尽管各国的文学创作因地理环境、民族文化心理和文化传统各异而色彩纷呈,但主题格调却殊途同归。大浪淘沙,流芳百世之作大多是悲剧——广义上的悲剧。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悲剧”词条说,悲剧是指以极严肃的态度探索人在宇宙中所起作用的艺术作品,通常是戏剧或长篇小说,显然是取其广义。本文试图从广义上对悲剧作品的魅力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20.
瞿秋白生于民族忧患之秋,受命于革命危难之际,就义于风华正茂之年。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理论家,我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人,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但他的一生又历经坎坷,命运之神使他在“为大家开辟一条光明的路”的征程中充满悲剧性。在历史文化的舞台上,他扮演了一个伟大的时代悲剧的主角。瞿秋白悲剧是历史事实,无庸回避。但,是什么意义上的悲剧?悲剧何以产生?它又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却众说纷纭,甚至有着原则性的分歧。今天探讨这一问题,既富有史学价值,也具有现实意义。因此,笔者不揣浅陋,略抒己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