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分工是社会劳动的划分方式和存在形式.体现社会劳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分工的出现和扩大;分工的发展又促进了生产力、劳动效率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分工派生出生产关系以及全面的社会关系,决定社会的所有制形式以及交换和分配.因此.分工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的桥梁和中介。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把劳动分工与社会发展史结合在一起研究,指出劳动分工既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进步,也能产生阶级和社会不平等。安德烈.高兹把对劳动分工的批判延伸至资本主义科技、教育的批判,指出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是一种统治关系、等级关系,造成了社会不平等。劳动分工与社会公平有着紧密的联系。马克思和安德烈.高兹的劳动分工理论启示中国,要促进社会公平既要充分发挥劳动分工的积极作用,又要建立公平的教育、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劳动分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经历了雏形、形成、深化和成熟的主要发展阶段,始终贯穿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核心主线。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认为自发分工与私有制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主张以科技进步引领自发分工和私有制朝向自觉分工和公有制转变,以此消除人的片面发展,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鉴于此,实现新时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在生产力层面筑牢物质基础,在生产关系层面优化制度基础,在生活方式层面创造和谐环境,不断消解自发分工对人的危害,逐步构建和谐的自觉分工,从而更好地满足我国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4.
一、社会形态的界定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是人的需要,需要推动人们与自然作斗争,从事劳动,并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同人类社会俱来。生产力是标志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尺度,只有从生产力的角度才能对人类社会作出精确的描述。列宁说:“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而生产关系只不过是生产力的社会形式而已,马克思一般都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历史进程理论马克思对社会历史进程的分期有几种互不矛盾但又互相联系的学说。从生产力和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的视角,马克思把整个社会历史时期分成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大机器工业时代。从生产关系的两重结构中,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历史分成了五大形态和三大形态,从人们对于个别劳动的占有关系的生产关系的纵向结构中,社会历史演进的次序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大形态。从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关系的生产关系横向结构中,概括人类社会历史,又可分成自然经济形态、商…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旧式分工和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事实,马克思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解放,是人的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个性的发展,自由发展,和谐发展。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发展生产力,改变旧的生产关系,消除旧的分工,大力发展教育和进行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7.
哈贝马斯认为,马克思混淆了劳动和相互作用,表现出把人与人的相互作用归结为技术性劳动的倾向,由此决定了马克思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使主体的自我认识的综合被客观的劳动综合所代替。哈贝马斯提出区分劳动和相互作用的“新的范畴框架”,他把晚期资本主义矛盾的特点概括为科学技术扩张,劳动排斥相互作用。他把劳动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理解为技术性劳动和道德交往实践的关系,这就把生产关系从研究框架中排除了出去,取消了根本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任务。他把马克思社会理论的适用范围局限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曲解了马克思的观点,但也提出了一些有启发性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针对旧式分工和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事实 ,马克思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即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能力和志趣 ,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的多方面的自由发展。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发展生产力 ,改变旧的生产关系 ,消除旧的分工 ,大力发展教育。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资本概念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一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另一种是哲学意义上的.马克思探讨资本问题的根本旨趣,绝不是寻找发财致富的窍门,而是力图揭示现代社会的本质,探寻人类社会的未来.因而,必须超越经济学的视野,在哲学框架内解读马克思的资本概念.在马克思看来,随着社会关系的物化,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分裂,人和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必然表现为资本和雇佣劳动关系.也就是说,资本不过是在物的外表掩盖下的一种人和人的特定生产关系而已.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处于现代化的繁荣发展时期,市场经济得到充分发展,社会分工也发生了变化。社会分工在提高我国的生产力,创造社会财富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同时社会分工对变革生产关系也起了辩证的作用。在研究马克思分工理论时,我们通过研究分工的本质,了解了分工产生的必然性。当代我国的发展主题是以人为本,社会分工对人的发展造成的束缚性,为保障人的全面发展,应建立更合理的社会分工,使得分工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马克思有关生产力理论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梳理,主要从生产力是一种物质力量、生产力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等几个方面来展开。并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当代价值进行了阐释:在大力发展物质生产力的同时重视精神生产力的发展,在大力发展物质生产力的同时加强科技的创新能力,在大力发展物质生产力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重视自然生产力的发展和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从"当前经济事实出发"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层次:第一,劳动者对劳动产品异化;第二,劳动者和劳动活动异化;第三,劳动者和类本性质异化;第四,人和人关系的异化。这四个规定层层递近,层层深入。但是,作者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从现有经济事实分析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之间的关系,导致二者因果关系的颠倒。作者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研究,认识到私有财产占有权之形式并非一开始导致异化劳动,而是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化大分工,最终导致致私有制的形式,并从历史的角度阐明异化劳动是私有制导致的直接结果。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历史辩证法实质是以劳动为核心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辩证法,其历史趋势是经由劳动解放的人类解放,从而使劳动成为解放人而不是奴役人的手段。正是由于马克思历史辩证法赋予劳动的辩证特性和解放性力量,使得劳动必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这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彰显了现实性与超越性、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马克思主义价值特质。  相似文献   

14.
社会权力是马克思开创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正确理解社会权力概念是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基石。社会权力是对抗性的生产关系,即人与人之间支配与被支配、统治与被统治的非理性的感性力量关系,它起源于自发分工造成的感性活动的异化。社会权力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体现为土地私有权,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体现为资本,资本是社会权力与物质财富的统一,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而资本发展的最大界限就是资本本身,从它的界限中会生长出否定资本的种种感性力量,从而导致资本权力的消亡,使有个性的人代替偶然性的人。  相似文献   

15.
生产力主要是指人的能力,生产关系是人的能力得以发挥的社会条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就是人的能力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难以得到表现、发展和确证的困窘和不堪承受的压抑。这种压抑广泛地存在于人数众多的劳动大众当中。他们作为一些偶然性的个人既承受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同时也担当着解决这个矛盾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6.
商品是用来交换和出卖的劳动产品,商品生产就是以交换和出卖为直接目的而进行的生产。商品和商品生产的产生要有两个条件:第一,社会分工;第二,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因为社会分工,人们需要交换自己的劳动产品;因为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人们需要经过买卖来交换自己的劳动产品。商品体现着不同所有者相互交换劳动产品的经济关系,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一个历史范畴。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出现了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私有制,才开始产生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经过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末期,从商品生产中产  相似文献   

17.
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相比,《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理论实现了从劳动异化逻辑到物质生产逻辑的转变。在物质生产逻辑下,分工同时具有生产力属性和生产关系属性,它既直接与生产力相联系,又直接与生产关系相联系。从生产逻辑下的分工来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需引入“社会形态”这一中间项,并结合我国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看到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明形态。从生产逻辑下的分工来考察如何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需要看到分工所扮演的角色具有两面性,两面性同样适用于生产力属性和生产关系属性。故而,应该从发挥分工的进步意义、克服分工的消极影响入手。  相似文献   

18.
一、“唯生产力论”是取消革命论“唯生产力论”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反动谬论。它片面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对生产关系所起的作用,而完全抹煞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的统一体。比较地来说,生产关系是相对稳定的,生产力则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因此,生产关系必须和生产力相适应,否则,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但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生产关系不是完全被动的因素,它对生产力能起反  相似文献   

19.
人类劳动的二重性导致生产关系具有二重结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首先表现为商品货币关系 ,其次才是资本的关系 ,即不等价交换的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质不同 ,但都是以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为一般基础 ,在经济运行上有许多共同的方式和手段。这些方式和手段 ,既不姓“社” ,也不姓“资” ;它们可以为资本主义服务 ,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马克思劳动二重性论是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石和有效方法 ,也是分析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理论基石和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 一、对“科学是生产力”原理的一个误解科学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这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真理。但不少人把这里的科学仅仅理解为是自然科学,这是不全面的。钱学森曾经就这一点指出:“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里说的科学技术要包括社会科学。”我认为,这是符合马克思的原意的。马克思在分析剩余价值的来源时曾说过:“生产力这种发展,归根到底总是来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来源于社会内部的分工,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