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世人皆知有公文,未曾闻有公文学.1988年1月齐鲁书社出版的苗枫林著《中国公文学》,独僻蹊径,发人之所未发,实为一部拓荒之作.公文,作为传递国家策令、表述政治集团意志的文体形式,在中国大约始于尧舜,或者更早.现存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尚书》,就是一部国家文书汇编,可谓我国公文集之嚆矢.自春秋战国始,绵延二千余年,公文也经历了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然而,对中国公文的研究则一直十分落后.最早有刘勰的《文心雕龙》论及公文的写作,后至本世纪三十年代徐望之著《公牍通论》,四十年代许同莘著《公牍学史》,才把公文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和对象进行研究.但较之文史其他领域的研究规模和深度,仍是十分 相似文献
2.
该书作者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分析方法 ,对改革的重新定位 ,现代性、现代化和现代社会的关系 ,以及产业精神在工业现代化中的作用等诸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 ,为我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大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1997年,杨海明教授应邀来我所任教的学校讲演,题目就是《唐宋词与人生》。作为讲演的主持人,我在小结的时候说:从多少读过若干篇唐宋词的人,到像我这样读得比较多的大学教师,我们都有一种隐隐约约的感觉,那就是唐宋词对我们的人生(特别是情感方面)有着一种无形的浸染作用。但是我们或者说不出来,或者虽然说了,但没能说得清楚,像杨海明教授说得这样动情,这样有理论深度,而且描述得如此全面,我还是第一次接触到。2002年5月,杨海明的新著《唐宋词与人生》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读后的感受,自然要比听讲演更进一步。关于文学与人生,一般认为,文… 相似文献
4.
朱贻庭教授等撰写的《当代中国道德价值导向》是近年来伦理学研究中不多见的富有开创性的学术专著。 对“道德价值导向”作出理论定位是该书的重要贡献之一。“道德价值导向”在任何一个社会都是存在的,但是过去的伦理学尚未自觉认识到这一问题,更谈不上揭示出这一概念并就此加以专门研究。朱贻庭教授于1990年初正式提出这一概念,并在同年第八期的《学术月刊》上发表了《当代中国的义利之辨与道德价值导向》一文,受到了伦理学界的广泛关注,“道德价值导向”也逐渐被接纳和认同。《导向》一书从价值论入手,阐明道德价值导向的实质、功能,道德价值导向与道德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的关系。这一系统研究的直接理论意义就是为伦理学拓开了一片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5.
安作璋教授主编、二十多位教授专家分任各编主编及参编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国运河文化史》 ,已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上、中、下三卷 ,195万字。该书的问世 ,填补了这方面研究的一个空白。综观全书 ,有以下几个特点或优点 :第一 ,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统帅全书 ,以论统史 ,史中寓论 ,史论结合 ,观点准确。比如该书指出 :“水道运输经济而省力。早期运河开凿的原因 ,一是出于战争的需要 ,一是出于运输的需要。大体在战乱的年代里多出于前一种原因 ;而在社会安定的年代里 ,多出于后一种… 相似文献
6.
探寻历史的通解——评《中国历史通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曾经慨言 :当今之世 ,通史越编越多 ,而通史家却越来越少。近日 ,得读王家范先生的《中国历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0年 11月版 ,以下简称《通论》) ,不觉双眼为之一明。这是历史学界近年来在中国历史通论方面不多见的独创之作 ,其中凝聚着作者数十年来全面而深入地对中国历史进行思考的理论结晶 ,蕴含着一位真正的通史家对中国历史独到的体认和深刻的反思。一自从 2 0世纪初叶历史学的现代意识确立以来 ,历史的通解 (马克思主义史家曰历史规律 )即成为历史学界众目仰望的哥德巴赫猜想。尽管提法各有不同 ,但从梁启超到郭沫若… 相似文献
7.
8.
历史人物研究是当代史学研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近年来大量历史人物传记的出版,丰富、繁荣了史学的园地。多数历史人物传记都是根据传主一生活动的历程和领域进行历史学的考察。这种记述模式当然应该是历史人物研究的基本模式。但对孙中山这样一个近代历史伟人的研究,如... 相似文献
9.
有人这样说 :经典 ,是打败了时间的文字、声音和表情 ;经典 ,让那些有幸亲近它的人群血脉贲张 ,相拥而泣 ;于是 ,在这个时空无以反复的进程中 ,人们爱上了经典。这 ,虽然带有抒情色彩 ,有些夸张浪漫 ,但是 ,字里行间表现出的世人对经典的热切企盼 ,是值得关注的。最近 ,由辽宁人民出版社推出的名家选注《唐宋文名篇》,在古典文学众选本中堪称经典。该选本的编者本着对历史、现实负责的精神 ,用编选家的眼光和尺度 ,从众多中国古代作家群中 ,精选了以唐宋八大家为主体的 50余位经典作家 ;在浩如烟海的散文著作中 ,遴选了美文百余篇。虽然 ,这…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经常收到社会上一些青年同志的来信,希望我们推荐一本全面介绍中国历史地理这门学科基本内容的著作,供他们自学之用.我们总是怀着深深的歉意给他们回信说:目前尚没有这样一本著作,希望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这样的著作问世.接着介绍几本有关历史地理的基本典籍,如《水经注》、《读史方舆纪要》和国内几位前辈学者的一些论文专著,满足他们自学历史地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思想随笔创作近几年来呈方兴未艾之势,这是由于这种文体是以内容的丰富性和现实性见长,以写作的灵活性深得作者和读者青睐。因此本文从这一特点出发,以漓江出版社的《2003中国年度最佳随笔》为批评文本,着重分析了文本的丰富的历史内容和现实的批判性等特点。这些随笔作品,均体现了作者的忧患意识和现实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2.
13.
历史的对话──评王晓毅著《嵇康评传》郑训佐在中国历史上嵇康是一位才华相当全面的文化巨子,同时也是一个终生处于两难困境中难以自拔的复杂人物。他既对污浊的现实政治表露出不可掩饰的厌恶之情,但又不由自主地卷入其中;既以狂飙突起的气势催枯拉朽,但又以世故老人...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与现实:价值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充满了经验,现实的需要直接把人的行为引向经验。这其中蕴涵了最大限度的价值判断。因此,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我们必须正确把握价值判断。一、情绪性判断由于主体意识呈现出明显的情绪性,相应的解释与说明便体现出很大的盲目性、武断性。在这种倾向性的解析之下,历史就成了一种明显的叙述。情绪性判断在这种叙述过程中的体现只能使历史的许多偶然因素归并成必然性所致,而不作出其他的理解。另方面,“隐 相似文献
15.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杨永华教授的《卓炯传》,最近由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这部传记记述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先驱卓炯的杰出贡献。(一)《卓炯传》首先是一部经济学著作。杨永华在写作中能够准确完整地介绍了卓炯关于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概述卓炯关于商品经济的主要观点,并且放在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的框架内,与其他经济学家的经济思想作比较,进行科学的评论。《卓炯传》介绍了卓炯于20世纪60年代初在广东德庆县凤村公社发表的署名“于凤村”的一系列重要论文。卓炯认为,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惟一… 相似文献
16.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是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出现的世界民族革命浪潮的影响和推动下,在韩国三一独立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1919年4月成立于上海,1945年11月解散归国。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中国近27年的战斗历程,具有双重的意义,从民族主义的角度看,它是韩国独立复国运动的体现、旗帜和象征;从民主主义的角度看,它又反映了韩国人民摆脱殖民统治和建立新型社会的期待、选择和试验。在大韩国临时政府成立80周年前夕,杨昭全先生出版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史》(以下简称《临时政府史》,填补了我国史学界关于韩国现代史研究和中韩关系史研究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是中山大学王正宪教授在1980至1999年期间撰写的一部论文集,由广东经济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这本论文集大体上包括作者对当代经济学的性质、研究方法、在我国的适用范围等问题的探讨,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现实问题的讨论,是一部颇具特色的著作。 这本论文集的“引论”是一篇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三大历史教训的总结,可说是全书的开宗明义之作。王正宪教授通过深刻的思考,鲜明地指出:“应当承认,在改革开 相似文献
18.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欧阳健所著《中国神怪小说通史》,是在本学科领域取得多项重大突破的一部优秀力作。此书补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及新出的《中国文言小说史》、《神怪小说史》相关叙述的不足,详考了自远古无名氏《山海经》至清末陆士谔也是西游记》等一大批文言、白话体神怪小说,全书长达57万言,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原创性见解随处可见,堪称第一部名副其实的中国神怪小说通史。 《通史》刻意为神怪小说作科学正名,努力刷新神怪小说“终未免荒诞迷信”的传统认识。该书开卷倡言:“神怪小说的本质在于:它不期待人类… 相似文献
19.
万平近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2)
中国现代作家林语堂,1936年以后长期侨居美国,为向西方国家读者宣传中国民族文化作了不懈同努力。他用英文写作的《苏东坡传》,就是一部有代表性的著作。此作抗日战争胜利后开始动笔,1947年完稿,由纽约约翰·黛公司,伦敦威廉海涅曼公司先后出版。此书原文为“TheGayGenius:TheLifeandTimesofSuTangpo”,似可直译为《心旷神始才智卓越的人物──苏东坡的生活和时代》,70年代台湾出版朱碧云、张振玉两种译本,均译为《苏东坡传》。本文以下简称《苏传》。林语堂为苏东坡写传的念头,据他自己说:“已经存在心中有年”。1936年他… 相似文献
20.
《民法通则》名称是由两个关键词“民法”与“通则”构成的。《民法通则》名称的选择与确定,与整个民事立法的过程一样非常曲折,大致经历了从“民法”到“民法总则”,再到《民法通则》三个阶段。《民法通则》名称的确定,除了遵循内容要素化,规范、统一、醒目、精练等命名技术规则外,还有着更深刻、复杂的原因,是诸多因素相互交织、合力作用的结果。在法治中国建设扎实推进的背景下,重新审视《民法通则》规定本身及其名称,可发现它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不足。为此,我们需要加快民法典编纂工作的步伐,更好地协调民事立法体系的内部关系,充分考虑国际间法学交流的便利,通过立法确认并规范使用“通则”这一法律名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