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家庭暴力引发的犯罪日益增多,其中婚姻暴力案件占较大比例,且以丈夫对妻子的伤害为主,女性受害者占婚姻暴力受害者的90~95%。由于婚姻暴力多发生在家庭的内部,具有很大的隐蔽性,不仅对妇女的生命、安全、人格、名誉以及人身自由权构成威胁,而且对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也具有较大的破坏力,极易诱发多种社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封建的夫权思想,男女不平等的地位是产生婚姻暴力的根本原因。在现实生活中,男强女弱、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夫权思想和大男子主义观念在一些男性的思想深处仍根深蒂固的存在着。这部分男性唯我独…  相似文献   

2.
精神暴力什么样? 精神暴力是家庭暴力的形式之一。家庭暴力是家庭成员间一方对另一方的暴力或虐待行为,除对身体的暴力外,还包括精神暴力和性暴力。其受害者主要是妇女和儿童。 精神暴力是通过暗示性的威胁、言语攻击、无端挑剔、委过于人、冷漠轻蔑、性生活的控制等,让对方的精神生活不能正常进行、始终处于恐惧中。精神暴力正悄悄地走进很多家庭,给这些原本幸福的家庭蒙上了痛苦的阴影,但很多人并不知道,使自己受到伤害的就是精神暴力。 42岁的周女士最近感到非常痛苦——丈夫把他的女秘书带回家,并当着她的面进了卧室。那一天女儿哭着说:“爸爸跟这个阿姨在一起已经很长时间了,是我同学的爸爸看到后告诉我的。”当周  相似文献   

3.
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球妇女发展和性别平等状况出现一定程度的倒退。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的性别不平等窘境主要体现在疫情加剧女性的就业困难和脆弱性、无酬照料增长和家庭暴力激增、疫情对女性健康产生差异化影响、新的不平等教育和数字性别鸿沟形成,以及疫情中女性领导者的缺位和女性形象的矮化上。后疫情时代进一步推动性别平等的思路应聚焦于将女性置于恢复决策和进程的核心,对女性全方位赋权,并以预防机制的建立作为应对风险的长期方案,从政策制定、就业平等、家庭责任、健康维护、教育与技术公平、政治与文化参与等方面着力探索性别平等治理工具。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伊拉克妇女遭受的来自男性亲密伴侣和/或其他家庭成员的暴力,特别是身体和情感暴力,并发现问题背后的原因。这种暴力在伊拉克非常普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在伊拉克妇女中随机抽样,询问她们所遭受的各种性别暴力。我们还对100名男性进行了调查,听取他们的看法、态度,以及可能对妇女施暴的原因。考虑到伊拉克目前的军事和政治局势,这类研究的难度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5.
家庭暴力法律范畴论纲--基于社会性别的角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家庭暴力,国际层面及各国立法例并无普适性的法律概念.在界定我国的家庭暴力时,宜采概括式与列举式结合的方式.对家庭暴力中的"家庭",宜采广义的范围,即包括一般意义的家庭,还包括特定的具有"亲密关系或曾有亲密关系"的人皆属于"家庭"成员.家庭暴力分为身体上的暴力、性暴力和精神暴力.家庭暴力的认定上可以采取程度加频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从社会性别视角审视,中国《刑事诉讼法》在应对关涉女性重要权利的性犯罪以及家庭暴力问题上,由于立法中的性别缺失,导致女性在刑事诉讼中相关权利缺损,无法获得法律的平等保护。因此,刑事诉讼立法应实现性别回归,确立性犯罪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与被害人隐私保护机制以及家庭暴力的公诉制度,以救济女性在刑事诉讼中缺损之权利,实现刑事诉讼中的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7.
蒋美华 《中州学刊》2006,(1):112-116
暴力侵害是妇女维权面临的首要问题。中国目前主要有拐卖妇女、性骚扰妇女和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三大暴力侵害妇女权益问题,这三大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不平等的性别结构已深深渗入每个男女的意识形态和行为之中的既有事实,并与所涉主体的自身素质相关。为预防和消除暴力侵害妇女现象,全社会应树立维护妇女权益的意识,国家应加强相关立法和执法力度,解决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积压问题、流动人口问题、失业下岗问题、竞争焦虑问题等,帮助妇女远离暴力侵害。  相似文献   

8.
《北京行动宣言》(1995)及其类似文件如维也纳人权会议(1993)和人口和发展国际会议(1994)的有关文件都采取了重要步骤,以确保承认我们所说的身体权利。其积极的权利涉及性表达、生育选择以及享受医疗健康,消极的权利包括免于暴力、折磨和虐待。但10年后,在阿布格莱卜、关塔那摩和古吉拉特邦发生的对男性身体的侵犯似乎是嘲弄了北京宣言的某些基本前提:女性是身体暴力的主要受害者而非施暴者,因此妇女是或应该是身体完好权的受益者。在“反恐战争”、宗教极端主义以及武力和种族冲突中针对男性实施的种族歧视的、性的、同性恋厌恶症的暴力行为的阴影之下,本文将重新考察这些前提。本文将特别关注伊克拉战争,考察它如何以新的和旧的手段实施这些暴力。作者的目的不是否定女权主义观点,而是挑战那种认为唯有妇女享有性权利的观点,并就争取身体权利的各种社会运动之间的新的、更广泛的联合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社会公正是和谐社会的核心和实质,性别公正则是社会公正的重要内容。家庭暴力是一种具有明确性别特点的男人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受虐妇女以杀夫方式摆脱暴力固然不可取,但她们自身也是社会问题的受害者,她们杀人背后深刻的社会原因不容忽视。平等保护受虐妇女作为独立的人的基本权利,并充分考虑男女之间的自然差异和社会差异,对受虐杀夫妇女予以倾斜保护,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判决无罪或减免刑罚,是性别公正社会应尽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性暴力、性别不平等与艾滋病传播之间的联系。本文的前提是:艾滋病是一种有性别倾向的泛流行病。作者指出了艾滋病病毒传播的模式如何由性别不平等和社会不平等建构。其原因部分在于妇女的性健康和生殖健康受社会文化期待的控制,受妇女社会地位低的影响。本文以非洲国家马拉维的个案为例,说明性暴力对妇女艾滋病易感性以及妇女性健康和生殖健康权的影响性质如何,程度如何。文章特别注重性暴力概念的形成以及当地经济和渔业中的性交易,并关注性别和性的建构,因为它影响着文化习俗以及妇女对艾滋病的易感性。本文认为,马拉维妇女所处的环境,在社会、法律和政治经济上维持了不平等的性别权利关系,这种关系助长了针对妇女的暴力,使她们面对艾滋病的感染和自身性健康、生殖健康权利的侵害而无能为力。  相似文献   

11.
田泥 《北方论丛》2021,(6):105-112
王安忆从性视角切入,指认男女两性的差异与不平等.王安忆对女性生命行为的审视,是放在社会、历史、传统、文化等共生系统中进行的,一方面揭示了女性生命的原生态与被动态;另一方面,又凸显了女性对自我身体价值的醒悟与对性权利的主张,并指出女性的这种由自我意识衍生出的性行为,对男性的性霸权构成挑战.王安忆这种鲜明的性别意识与性别立场,彰显了她作为激进的先锋女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规约的批判与反思.  相似文献   

12.
公共空间中男性身体的意义是双面的,对女性而言,从小到大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与教育不断谆谆告诫,使得男性身体总是被认为隐含着某种性意图或性犯罪的可能,因而在生活中必须不断敏察身边人体的性别属性,并依性别的不同采取放心或不放心的身体因应策略,在自己心态上则着重于减低恐惧与不被控制的心理调适。与此同时,男性身体也被以一种“去性化”的方式观看与理解,相对于男性常以带着性意味的“X光透视眼”观看女性身体,女性则对于男性的教养与修饰,如穿着品位、仪态举止等投以较大的关注,男性身体本身如体格、骨架、腰身或臀部等虽然也会被注意,却不必然会往性的方向联想。男性身体性犯罪化与“去性化”的双重意义,正反映出公共空间中性别偏见的普遍化,而男女双方均以不同形式成为此种性别偏见的受害者。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2010年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探讨夫妻间暴力受虐的性别对称性.研究发现,如果夫妻间暴力不仅仅局限于肢体暴力,那么妻子可能和丈夫一样暴力.“强制性控制”,丈夫和妻子受虐的比例没有差异;“情感虐待”,丈夫受虐的比例甚至超过妻子;只有“肢体暴力”,妻子受虐的比例明显高于丈夫.不能因为男性在夫妻间暴力中只经历所谓“轻微”暴力而漠视男性受虐.实际上非肢体暴力带来的伤害并不小于肢体暴力的伤害.要消除家庭暴力,就要消除针对一切人的家庭暴力.无论受虐的是妻子还是丈夫,在对家庭暴力进行干预时应得到同样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通过比较研究国内外关于家庭暴力内涵的主要法律规定和观点 ,对现行婚姻法中家庭暴力的概念提出质疑 ,认为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以暴力、胁迫或其他手段侵害家庭成员身体上、精神上或性方面权利的行为  相似文献   

15.
家庭暴力不仅是一个家庭内部的问题,而且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发生在家庭中的针对女性的暴力有其自身的特点,男权文化的默许、大众传媒的强化和女性的容忍是其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农村妇女家庭地位的变化是经济、政治、文化三者合力作用的结果。因此,作为一种更多地属于政治加经济的动力,中国非农化的展开虽然能促进农村妇女家庭地位的提高,但文化价值转型的缺乏却使得这一提高明显不足。事实上,在四十余年的非农化中,男性是较之女性获利更多的,男性也并未在女性家庭地位的提高中有更多的付出。两性不平等状况的依然存在表明,要使妇女家庭地位发生质的变化,在关注政治、经济的作用的同时,扩展文化价值的转型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在时代转型、社会并轨时期,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加大,人们越需要通过家庭这个港湾来休生养息,保持心理与生理平衡。恋爱婚姻与家庭生活中的种种男女权益不平等现象,势必会加深这种不平衡。有增无减的家庭暴力却无人喊冤,时常听闻虐待妇女案件却不能坚决有效遏制,  相似文献   

18.
大众传媒对女性的角色定位是“物”与“性”,女性在大众传媒中主要有幼稚型、性感型、妖女型、贤妻良母型四种形象类型。当今大众传媒并没有用均衡的方法描绘妇女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对社会的贡献,相反宣传报道的往往是妇女的传统角色。这表明了大众传媒在社会文化中扮演的仍是维护既有性别统治秩序、掩盖两性世界的不平等关系、麻痹和弱化女性的性别文化批判力,以使现存男性中心的文化和社会统治更为坚固和合理的角色,是对自由思想的最大限制。  相似文献   

19.
农村在婚男性的地域流动重构了传统的、基于性别的社会分工:在维持“女主内”的同时,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家庭“男主外”的格局,这无疑会作用于女性的家庭地位.本文基于性别分工理论、家庭决策理论,利用2009年中国流动人口专项调查数据,探讨男性外出务工对留守妇女家庭决策权的影响.多分类Logistic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务工收入的增长并未降低留守妇女的家庭决策权;相反,由于留守妇女更多地承担了家庭农业生产活动,掌握了更多的家庭资源,故其家庭决策权显著增强,家庭地位得以改善.总体来看,“男流女守”的新型劳动分工模式对留守妇女而言是一柄双刃剑,在加重女性家务负担和农业劳动的同时,也有利于她们家庭决策权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旧中国女性社会地位、家庭角色的考察,说明在男性神圣的宗法社会中,无论在社会还是在家庭女性都是男子的附庸;同时研究了现代社会中国妇女的发展道路及当今妇女整体素质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原因;探讨了现代女性追求自主、平等的解放途径;说明女性自由平等的取得,最终取决于女性思想观念的解放,也取决于社会体制和意识形态的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