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朱道卫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数学方法一直为书论家和书法家们所沿用 ,它表现在点线、架构和章法、意趣的理论、艺术实践与教学的各个方面。文字发源于符号 ,大篆 (含甲骨 )和草书 (含行书 )是圆形书法 ,其他书体是方形书法 相似文献
2.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5)
《老残游记》作者刘鹗(1857—1909),字铁云,别署洪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人。与著名国学家王国维曾有过一段微妙的历史因缘。彼此亲近,又以学问同好、精研古器、碑贴而联珠贯索。王国维生前时在乡亲故人前,曾赞叹推崇刘鹗的著述和收藏,使得刘鹗的名声深得海宁文人雅士敬羡,乃至在海宁有以“老残”自号的。海宁市东山后背,碧云寺遗址畔,有一处地方叫作“万石窝”。早年曾是诗人徐志摩墓地。其左近上方,巨岩峭壁上至今尚存擘窠大书,赫然刻着“老残安宅”四字。笔势雄健遒劲,神韵不脱魏晋风骨,酷似刘鹗遗墨风采。据近年发见的刘鹗“壬寅”、“乙已”、“戊申”日记,光绪三十一年(1905)盛暑六月二十六至七月初一,刘鹗曾陪伴外商麦啥德、伊德、谭华等人,进谒浙江巡抚聂仲方和考察工艺传习所。水道航路来回于上海、嘉兴、石门、杭州一线。故有人 相似文献
3.
于学勇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中国书法古往今来,一直在实用与艺术的双轨间发展,从未离开实用而走纯艺术的道路,包装设计也不例外,实用功能是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5.
马俊青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
<正> 在整个书论中,比喻之多可以说是一大奇观。而且比喻之奇、之妙、之广,也是在描述其它内容的文字中难以比拟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草木山石、鱼虫鸟兽……,凡是文字能够涉及的内容,都可以与之发生联系,都可以借其来描述书法。 那么,如此众多的比喻对于反映书法艺术到底有什么用处呢?这确实是很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弄清楚它对于我们理解书法艺术、学习书法艺术、欣赏书法艺术,都是不可缺少。 下面我们就分别来看看这些比喻的妙用。 相似文献
6.
李星元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9(6):135-137
在高校开设书法艺术课程,不仅可以强化大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识,同时也增强了大学生对民族感情的认同,还加速了学生品行节操的养成,使学生素质修养得到提高。新世纪美育教育的蓬勃开展,从一定意义上讲会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这一领域中我们美育教育工作者会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7.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一代有一代之书法。《艺概·书概》说:“秦碑力劲,汉碑气厚,一代之书,无有不肖乎一代之人与文者。”书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同时也具有强烈的创造性。创造性是书法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书法史就是一部创造的历史。书法艺术中有着丰富的创造因素。这些创造性因素对创造性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书法艺术与其他艺术不同,追求的是文字书写的形式变化,并以此表达书写者的情绪和心态。书法艺术恐怕是与作者本人的思想境界、作风气质联系得最为紧密的一门艺术。学习书法、创作书法、欣赏书法都能不同程度地提高主体的文化修养,不同程度地影响主体的个性品质,强化其创造意识。 相似文献
8.
9.
赵书群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1)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蕴育了光辉灿烂的优秀文化,华夏大地的艺术殿堂里闪烁着无数光彩夺目的稀世珍宝。在这些瑰宝之中,中国古典建筑和书法艺术是最光彩照入的,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并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长期以来,古典建筑和书法艺术被人们作为两种不同范畴的学科艺术而加以研究,很少把它们综合在一起进行探讨。但是,人们稍为留 相似文献
10.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依法治国,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需要法制,人民需要法制,社会发展呼唤法制。只有依法治国,才能确保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得以健康发展,进而促进改革开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深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而与之并行的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显得越发重要。为了确保物质与精神这两大文明建设在我国快速发展,就得实施强有力的依法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1.
<正>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二犬报告中指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问题。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和我同当前的现实情况都告诉我们,是否坚持这样的方针,将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和成败。”这段活精辟地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极端重要性。在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之际,重温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关论述,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精神文明的关系,这对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2.
邓兆明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3)
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人说:“商品经济搞上去了,精神文明却下来。”商品经济是“一切向钱看,唯利是图”的祸根。他们还说: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范畴,商品经济的灵魂是专门利己。因而,又发展商品经济,又提出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是二律背反。显然,这里向人们提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理论、政策问题,即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二律背反”?还是相辅相成?我认为,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针对那种把精神文明建设同现代化的物质文明建设、社会主义体制改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分离开来甚 相似文献
13.
涪川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1)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问题。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和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都告诉我们,是否坚持这样的方针,将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和成败。”党中央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实现新时期四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到全国人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没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邓小平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地位,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在把物质文明建设搞得更好的同时,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指示“精神文明建设要同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为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依法治国,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需要法制,人民需要法制,社会发展呼唤法制。只有依法治国,才能确保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得以健康发展,进而促进改革开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深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而与之并行的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显得越发重要。为了确保物质与精神这两大文明建设在我国快速发展,就得实施强有力的依法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6.
金德洲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1)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把重视教育科学文化,建设高度精神文明,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之一。这无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还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商树松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4)
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个问题,对于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提高全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学说是和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相一致的 党的十二大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再次提出了“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两个文明一起抓,这是推动社会主义事业沿着马克思主义正确轨道前进的一个战略方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18.
董菱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在书法创作中,灵感是闪耀在创作过程中的光点。在此状态下,书法家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助。书法创作灵感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偶然性、突发性、易逝性。情绪性。创作灵感飘忽而来,悠然而去,十分神秘。但只要具备了一定条件,灵感还是有迹可寻的。创作主体渊博的学识,丰富的经历,良好的人格修养是获得灵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