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七六年以后,随着“四人帮”的倒台,西方文学在中国解冻。中国作家接触到了西方各种文艺思潮和流派。当代名作家王蒙为了更好地表现今天的社会和生活,对西方的文艺形式和手法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一些评论家在他的作品中发现了意识流手法;另一些评论家将他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现代的知识分子为了拯救处于贫弱中的中国,纷纷转向西方寻求治国之道,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对“科学文明”重视。但是,在一场向西方学习“物质文明”和“科学文明”的热潮中,却有部分知识分子对此持更为审慎的态度。他们在肯定西方“科学”与“物质”对中国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同时,也意识到了现代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并由此指出了个体精神发展的重要性———鲁迅和梁启超就是这些知识分子中的代表。  相似文献   

3.
中国国内能源特别是油气资源储量和产能有限,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增长对能源的巨大需求,因此,中国不得不依赖海外油气资源来填补供需缺口。为了确保海外油气供应安全,中国积极开展能源外交,这就引起了西方世界的争议。西方的学界围绕中国能源外交的性质展开争论,形成了中国能源外交重商主义论、自由主义论及中间论三派。虽然这三大派别对中国能源外交的目标及其对西方国家和资源国家的影响等方面的观点不同,但是,三派学者们给西方政府提出的政策建议是一致的,即,在能源问题上与中国合作而不是遏制中国。  相似文献   

4.
1840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的门户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陷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英国同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西方传教士也纷纷来到中国,他们为了达到传教的目的,在中国进行翻译科学书籍、开展科学研究、创办学校以站稳脚跟。特别在农业科技方面,他们把西方实验农学理念带入中国,为中国的农业近代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江教授把西方文论的根本缺陷归结为"强制阐释",并以此怀疑西方文论的有效性。就其主观意愿而言,"强制阐释"论是为了反对文艺理论研究的全盘西化,提倡从中国文艺的实践出发来建构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论,但是,由于从总体上否定了西方文论的有效性,在客观效果上势必会产生文化民族主义和形而上学方法的弊病。"强制阐释"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中国近现代文论的发展就是这种历史必然的结果,是中国文论的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张江教授所揭示的西方文论的"强制阐释"的话语特征,从本质上来看是西方文论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的主要表征,也是中国古代文论传统的不足之处,可以作为中国当代文论建设的借鉴。西方文论包括西方古典文论、马克思主义文论、西方现代主义文论、后现代主义文论,西方文论不仅有科学主义思潮,还有人文主义思潮。中国当代文论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文论为指导,以中国传统文论为基础,以西方文论为参照系。否定了西方文论的有效性,中国当代文论就不可能建构出科学、系统、完整的现代化文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为了有效借鉴西方学者的经济和谐思想来促进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采用历史归纳法对西方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和谐的意蕴与实现路径的论争进行了述评,借鉴西方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和谐的思想,认为在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要通过人为规则和自发规则的协调实现人为和谐与天然和谐的统一,通过构建完善的市场经济秩序、政府协调利益关系来促进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讽谕说"是西方诗歌的重要理论,中国诗人一开始就将这一理论贯穿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之中。从中西讽谕的运用来看,不存在相互影响的可能,只能是中西诗人对诗歌认识的殊途同归。中西讽谕理论的内涵也存在明显差别:中国讽谕理论以温柔敦厚为核心,西方则只是解读诗意的一个层面;中国诗歌的讽谕意义主要通过比兴的手段获取,西方则是通过神话故事;中国讽谕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西方则是为了解释《圣经》。这种对比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有助于在对比中把握这一理论的各自内涵。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泛道德主义的社会,人们普遍受道德观的制约。但随着西方文化的大量传入,以个人为本位的西方道德观极大地冲击了中国传统的以家国(群体)为本位的价值体系,引起了人们对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为了取得正确的认识,促进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新道德观的建设,有必要对中西道德观作一番比较。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出版事业的国家之一,在历史长河的不断变迁中,中国的出版业是以手工业为主要标志的。而出版业转型无疑是从鸦片战争开始,西方的思想观念以及价值体系传入中国,大批的西方传教士随着本国的入侵者来到中国传教。为了配合传教事业,传教士引进了近代的印刷技术与设备,这就是中国传统出版业近代化转型和变革的开端。  相似文献   

10.
虽然西方音乐史的研究在中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中国学者并没有走出“中国人如何研究西方人的音乐历史”这一问题的疑扰;尽管被疑扰着,中国学者却在不断的反诘中,继续前进,使得西方音乐史的研究领域逐步细化,研究方法日益多元化,研究视角不断趋向多维化。可是这种趋势的问题又何在呢本文就这种发展趋势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西方人的音乐史在中国称之为“西方音乐史”(西方人的音乐,在传入之初多称之为“西洋音乐”,后改称为“西方音乐”),是为了区别“中国音乐史”而被赋予的特定称谓。其实,早在16世纪西方音乐就已登陆中国大陆(16世纪葡萄牙人定居澳门,带来了西方的音乐和乐器),并通过教会在中国传播开来。然而,中国人对西方音乐的研究则开始于20世纪初期,一些致力于西方音乐的学者编印出版了第一批中国人写作的介绍西方音乐的史书著文,如萧友梅的《近世西洋音乐史纲》(1920-1923)、王光祈的《欧洲音乐进化论》(1924)、俞寄凡的《西洋音乐小史》(1927)、黄自的《西洋音乐进化史鸟瞰》(1930)、王光祈的《西洋音乐史纲要》(1937)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光祈先生(他本人曾留学德国),作为中国音乐学的开山前辈,他对西方音乐史在中国的...  相似文献   

11.
促进中西文化的平等对话是赛珍珠创作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为了抨击西方文明凌驾于中国“他者”之上的姿态,赛氏在其中国题材小说中采取从中国人的视角出发来构建西方人自我形象的手法。其后期作品《群芳亭》即以中国主人公吴太太的视角来解读夏小姐、安德雷两位西方传教士,典型体现了赛氏借“他者”之镜反观自身的创作手法,这对强势文化来说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崇的反思策略。  相似文献   

12.
明末西方逻辑的输入是中西文化第一次碰撞的产物.西方传教士在传播宗教的过程中也把西方的逻辑学介绍到中国.对于传教士来说,译介西方逻辑是为传播宗教服务的.而具有科学思想的中国士大夫显然有别于传教士,如果说徐光启翻译西方的演绎逻辑是翻译西方科学的副产品的话,那么李之藻翻译<名理探>则是为了矫正明末空疏的学风.  相似文献   

13.
异国形象的文化学解读是当下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近代西方对中国人的服装、头发等身体形象的几种表征描述,大都是丑陋滑稽的。西方在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时代赞美过中国人,近代以来却将中国人形象定位于愚昧、肮脏、滑稽,并逐渐成为套语。究其原因不过是为了证明西方文化的价值与优越,并为西方扩张与征服提供意识形态根据。  相似文献   

14.
“五四”新文学充分世界化只是一种策略,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建设中国本位的文学。因此,中国新文学的母体不在西方,而在中国本土。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华裔学者在西方学术语境下操用英语所展开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在美国学界崛起了一个重要的学术流派,即华裔比较诗学研究族群,其中首席学者就是刘若愚。不同于汉语本土的国别诗学研究,华裔比较诗学研究族群的学术目的,是为了把中国诗学准确地介绍给西方学者,也是为了使中国诗学走出单边的汉语学术语境,融入世界文学理论的家族谱系,因此这就决定他们必须把中国诗学汇通与整合到西方诗学体系中,以此使西方学者能够透过其熟悉的本土诗学理论作为沟通的路径和对话的窗口,来接受与研究中国诗学,所以他们所从事的比较诗学研究是在一种颇具相当难度的汉英诗学理论话语的转换中,使中国诗学思想及中国诗学研究走向国际学术界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考量,华裔族群的比较诗学研究所操用的是一种杂混的学术英语,其中浸润着来自于中国诗学文化传统的诸种信息,而对中国汉语学者来说,这些学术信息也成为中国学者步入西方诗学体系的路径与窗口。  相似文献   

16.
林则徐不但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也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一位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驱者。一百五十年前,是他以卓越的胆识,领导禁烟抗英斗争,谱写了一支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序曲;是他以非凡的勇气,打破清王朝“禁区”,首先开创了学习西方长技,寻找中国富强道路的新风。当我们执着追忆、思索和回味当年林则徐领导人民反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伟大贡献,为了  相似文献   

17.
朱建军 《社区》2008,(17):21-22
如果要用最少的词来比较中国婚礼和西方婚礼,那么中国婚礼是“热闹”,西方婚礼是“庄重”。 任何仪式,都是为了实现某种功能,而不同的婚礼仪式,要达到的功能也会不同。  相似文献   

18.
中西公共教育市场化改革的共同之处在于公共教育权的重新分配与平衡,不同之处在于教育动因、经济背景和市场化方式.具体而言,西方国家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而中国是为了解决教育经费不足;西方国家的改革基于成熟的市场经济,而中国的市场经济正在发育过程中;西方国家的改革以立法为先导,而中国多带有自发性.分析中西改革的同与异,是发展中国家在吸取西方发达国家经验时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史既是西方资本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英勇反抗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历史,同时还是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前,先进的中国人历尽艰辛向西方学习的历史。为了富国强民抵御外侮,一代一代的爱国志士和“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经历千辛万苦,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于水火的真理。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则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前,集近代向西方学习之大成者。在纪念孙中山逝世69周年之际,我们认真总结他向西方学习的特点,对于我们今天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科学文化交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很有意义的。 一、以救亡图存,振兴中华为基本立场 孙中山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对  相似文献   

20.
教会女学与近代职业女性的兴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紧跟着大炮来华,为了达到传播福音的目的,在中国开始兴办教会女子学校,培养教徒。教会女学中的学生不仅接受了宗教教育,同时也接受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民主、自由、平等等社会科学的内容。从教会中毕业的女性走上社会后,大多从事医药、护士和教育,成为中国最早的职业女性。作为中国最早觉醒的女性,她们为近代妇女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