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美国犹太裔作家菲利普·罗斯的《凡人》讲述了一个关于失去与孤独、疾病与死亡的故事。主人公作为一个犹太裔美国人,因其身份的特殊性与美国主流文化格格不入,显得格外孤独与痛苦,这种孤独个体的特性也贯穿了其一生。与此同时,在他的一生中无时无刻不在与疾病和死亡作斗争,体现了向死而生的特点,即在绝望中蕴含着希望。在美国多元文化社会中,主人公追寻的身份认同正是当代美国人普遍的生存状况,表现了普遍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2.
肇始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的文化产业都带来冲击.我国文化产业无论从内容制造还是实体生产,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美国、日本、韩国等从经济危机中崛起的事实说明中国文化产业具有安度危机,并顺势腾飞的可能性及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理查德·鲍曼认为,记忆是一种群体的文化建构,表演是一种个体的交流模式。群体记忆关涉集体性和传承性,个体表演则多聚焦口头性和变异性。个体表演者主张、强调传统,是因为传统并不是某种古老的故事或说话方式,而是基于"群体记忆"的对"现在"有用的整合资源和有效工具,正是群体记忆促进了个体表演的完成,使传统融于现代。  相似文献   

4.
李佩甫的小说《城的灯》中的冯家昌代表了一个序列的文学形象:艰难进城的乡下人。作为一个颇受争议的乡村个体,冯家昌富有极大的阐释空间和研究价值。沿着冯家昌对他者的追逐这一情节线索,依据作品对道德的超越、文本对象征修辞的使用、作者对故事结构的时空安排,以及读者对文本进行的形态各异的解读,可以重新认识这部作品、这个人物,以及冯家昌背后的整个群体。  相似文献   

5.
乔治·佩雷克的第一部小说《物》常被界定为写实小说,但是仅从它的篇幅便可看出佩雷克的真正用意并不是在深入剖析消费社会的机制,而是在探求人的个体意识。通过探讨小说主人公的欲望、行动与其内心的虚无感之间的关系可以窥见他们如何在消费社会中努力寻求个体身份认同以及作品所体现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艺消费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改变的客观事实,这个研究对象的顽强的客观存在迫使我们必须去研究它、认识它.文艺消费不是一个先验的逻辑问题,而是一个现实问题和实践问题.在现代社会,经济的中心客观上必然由物质生产转移到文化生产.图象化和景观化是当前文化消费的重要特点,我们应当正视这个事实,按照当代审美活动的特点来正确对待公众文化消费的欲求,引导中国文化产业、文艺产业良性发展.文艺消费对文艺生产的影响也渗透到了文艺样式的层面.现代文艺消费模式所制约的不仅是文艺生产的内容,而且是文艺生产的形式.  相似文献   

7.
新近推出的《明清以来苏州文化世族与社会变迁》以"文化世族"这一核心概念,通过区域比较和跨学科沟通,从国家与地方之间多维互动的角度出发,系统剖析了苏州文化世族的内涵特色、家族运行和社会功能等,发掘了维持家族长期发展的家庭精神,同时在长时段的视野下研究了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变化,体现了江南家族史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部畅销作品,中国当代作家郭敬明的《小时代》属于消费时代的产物,对文学的批评不能仅以一种想象的标准衡量,而应结合时代特征,《小时代》反映了消费时代的一种真实生存状态。我们在阐述消费文化理论的基础上,论述消费文化对郭敬明小说《小时代》创作的影响,具体探讨了作品中的青年亚文化、青年男女爱情和时尚化倾向在消费时代的独特呈现。  相似文献   

9.
黄青松的小说集《坐床》集中对花桥这个地方性文化价值系统中无处不在的隐性暴力进行了书写,向我们展现了个体生命与这种地方性价值系统的认同与背离的内在紧张关系,以及传统价值系统崩溃之后现代性价值建构过程中出现的人与人之间情感、价值关怀缺失等文化问题。基于此,黄青松的写作具有了一种区别于其他作家的胸襟、气度和使命感,同时也彰显了其写作在今天这个文化剧变的时代中所具有的独特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0.
青年作家黄青松的小说集《坐床》集中对花桥这个地方性文化价值系统中无处不在的隐性暴力进行了书写,向我们展现了个体生命与这种地方性价值系统的认同与背离的内在紧张关系,以及在这种地方性价值系统中个体的艰难突围和在传统价值系统崩溃之后现代性价值建构中出现的人与人之间情感、价值关怀缺失等文化问题。由此,黄青松的写作具有了一种区别于其他作家的胸襟、气度和使命感,同时也彰显了其写作在今天这个文化剧变的社会中所具有的独特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1.
依据多份阅读调查资料,证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发行近20年来,已成为市场上的常销书。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考察这部长篇获得市场认可的内在因素,联系当前的小说创作可得到以下启示:一是作家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二是应有平民情怀,注重表现弱势群体的生活;三是应高举人性化的道德旗帜,净化读者的灵魂;四是应倡导经典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五是应追求雅俗共赏的美学趣味。  相似文献   

12.
影片《八月》以音响色调与文化记忆的缀合,对1990年代国企改革时的社会震荡和文化转轨进行了符号喻示;而无源音乐与个体情绪的互引,则触发了观众对工业文化的情感认同,指认了创作者有意识克制自我(创作)情感的内隐叙事形式。同时,影片还以有源音乐、人声与时代命运的无意识指涉,进一步表征了“国退民进”语境下社会集体的复杂情绪。该片多元、具体、富于文化内涵的声音符号,不仅在书写变革时代的文化社会学意义时给观影者带去了沉浸式的听觉体验,而且还为中国电影如何建立声音与影像有效互动的叙事机制提供了重要样本。  相似文献   

13.
2013年,《泰囧》、《西游降魔》创造的票房奇迹,已不只是影像的狂欢,作为重要的文化现象和媒介事件,它不仅提供了解读贺岁喜剧成功的密码,也标志着贺岁喜剧娱乐本质的真正回归。笔者从叙事机制和消费景观两方面来探寻影片在类型实践和文化表达方面的经验,解析和阐释喜剧电影符号和意义生产中的成功机制,以推动贺岁喜剧生产和消费的文化生态建构。  相似文献   

14.
“古今中西”是五四以来的知识分子所立身其间的坐标系,多少学人耗尽了毕生心血,辛辛苦苦地在这个巨大的坐标系中寻找那属于自己的位置。这是生在这个伟大国度中的真正的知识分子无法逃避的宿命和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是社会历史的发展加在知识分子身上的重担。他们就像是挪步在文化复兴大道上的孤独个体,苦涩的汗水浇不灭坚毅如炬的目光,紧盯着那隐约可见的顶峰稳步前行。在中国文学批评这条并不平坦的道路上,我们望见一个步履稳健、  相似文献   

15.
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一书中对有闲阶级的消费文化进行了细致地研究。有闲阶级的消费生活始终进行在有闲准则和荣誉原则指导之下,其消费文化主要集中表现在身份建构与审美诉求两个方面,两者建立在明显消费与明显有闲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6.
世纪之交的中国 ,正在从昔日的“东亚病夫”走向世界强国 ,中国国际地位迅速上升 ,中国社会发展模式对世界具有示范意义 ,中国文化对世界具有启示意义 ,但国力发展的不平衡、成为制约中国国际地位上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北海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小东的署名文章《关于北海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的思考》在《光明日报》(2010年3月14日)发表。作者对北海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发展振兴和文化精神,作了’一个系统的、深刻的、与时俱进的阐述与分析,以全新视角发现了北海历史文化之美,挖掘出北海历史文化之奇,呈现了北海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生动感人。如果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