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金子     
《原野》中的金子,历来是人们关注的形象。近几年,这方面的评论更是日见热烈,但由于这一人物本身的复杂性,一些评论者尚未把握住这个文学形象的内核。比如,有的人认为“金子是一个贫农的女儿”,“时代叛逆的形象”;有的人却认为金子“绝非民国初年普通农家妇女的形象”,只不过是个靠“大肆调情”、“卖弄色相”、“用性引诱的方法来制服仇虎”的放荡女人;有的人甚至对金子形象的真实性表示怀疑,认为她的性格是“非现  相似文献   

2.
更衣記     
每一次的制服改变,都是跟上一代的制服有一定的相似性,要有一个延续性,从这一代制服总能看到上一代制服的影子。制服的故事,就是一个企业历史的视觉编年体。它将公共形象置与个人属性之上,是对顾客最高级别的无声尊重;同时它又是企业最醒目的黄金广告位——现阶段的战略目标、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以及企业的品牌形象,这种种目的,全部都可以通过那些精致且严肃、整齐又飒爽的制服来一一表现。制服,顾名思义,即为制度与服装的结合体,它记录着企业的发展历程,也代表着整个企业的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3.
"共同体"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纽带。人的本性具有双重性——主体性与被动性,这是人的内在矛盾。要超越这一矛盾,必须对共同体进行追问以超越自身的局限性,进而寻求人的主体性。从共同体理论的历史演变来看,西方共同体理论大致经历了道德共同体、契约共同体和美学共同体三个阶段。当今社会,人们更加期盼建立新的共同体,化解社会风险,重构我们的生活世界,创造生活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杜威“民主共同体”思想的价值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威以道德伦理价值为取向,提出了以“民主共同体”为理想的政治哲学思想。“民主共同体”体现了人的价值和尊严,符合人的本性。它是一种“实现每一个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状态。这是我们理解杜威“民主共同体”思想的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5.
中国法律人形象的模糊性和暗昧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个问题迟迟没有得到解答已经影响到中国法学的健康发展.在这方面,美国法理学家罗纳德*德沃金的尝试值得借鉴.德沃金成功地建构了一个完美的法律人形象"赫拉克勒斯",该形象在德沃金主要论著中日臻完美.通过比较德沃金法理学和其他当代法律理论,本文探讨了德沃金法理学的优点和缺点,从德沃金法理学思想尤其是他的理想法律人观念引申出建构中国理想法律人共同体的建议,以尝试回答当代中国法学正面临的相应问题.  相似文献   

6.
社会政策不仅旨在追求公正、福利等特定的社会目标,而且具有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功能。民族共同体不仅是一个政治法律共同体,也是一个伦理共同体,而社会政策也有鲜明的伦理属性,且二者具有伦理同构性,这决定了通过社会政策建设民族共同体的可能性。民族共同体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过程,而社会政策同样具有长期性、持续性、日常性的特点,这决定了通过社会政策进行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要性。社会政策通过制度化个体之间互助的伦理关系、强化民族共同体的伦理内涵、重申并落实共同的价值观而建设民族共同体,这揭示了社会政策路径下建设民族共同体的可行性。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突出强调的背景下,通过论证社会政策具有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功能,给中国社会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估带来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德国哲学家阿佩尔在一篇论文中提出了一个佯谬问题,阿佩尔自己从一种总是先行假定的先验交往共同体的语言游戏当中生发出了一种交往合理性的辩谬方案。基于同样的先验交往共同体立场,翟振明教授求助于胡塞尔对生活世界的先验结构的现象学分析,从交往共同体每个成员的本底抉择中看到了作为“人的度规”(humanitude)的人具有的现象学主体性价值。更为重要的是,翟振明教授通过交往共同体中每个成员的本底抉择重新发现了来自胡塞尔现象学所昭示出来的理性的价值维度,正是基于这种本底抉择彰显出来的价值理性,翟振明教授完成了对阿佩尔佯谬问题的现象学回答。  相似文献   

8.
古史传说与华夏共同体的文化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近年开展起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围绕黄帝、炎帝、大禹、尧、舜等古史人物的文化活动重新得到公众的认同和政府的承认,这启示我们重新认识并重视古史叙事的文化意义。通过梳理古史传说中用叙事所创立的部分专名,把它们看做传承群体的时间意识和空间意识的标志和共同体的认同对象,以此理解华夏共同体在起始时期的文化建构。共同体是一个空间概念,但是它必须有自己的时间内涵和时间纵深。共同体的时间深度造就民众的历史感,这同样是文明程度的一种标志。传说时代对于一个共同体的文化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开始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青壮红利"渐减,引发部分学者对老龄化的担忧,"人口红利"骤然成为学界与社会的流行话语和政策意识形态的主流话语。"人口红利"基于"不断增长的人口所形成的庞大的自然人劳动投入和大规模消费促进社会生产需求,从而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这一理论,但这一过程必须以地球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作为假设前提,这就引发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的"人口—资源环境"安全问题。中国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发展愿景,提出了人类社会人口与资源环境平衡发展的全球议程,也提出了以人类文明史的"长时段"视角研究人口—资源环境安全的中国立场,这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下人口—资源环境安全问题的议程设置。随着21世纪30年代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革命性创新将极大冲击单纯依靠人力(体力和智力)劳动投入的传统理论,并重构未来人工智能环境下汉娜·阿特伦所说的"人的条件",也将深刻改变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基础结构。因此,应该重新审视有关人口增长理论的逻辑前提,总结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经验,并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全球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下建设全球协同性的"人口—资源"平衡机制,同时为全球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预留政策空间。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将教育学视为使人们合乎伦理的一种艺术,并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伦理地塑造人"的教育观.首先,"伦理地塑造人"的教育是除去"自然的质朴性"的教育.黑格尔认为,教育在本质上是伦理性教育,作为人类自我完善的中介,教育超越个体自然本质,促使人从简单的自然欲望向着具有自由精神和普遍伦理精神的存在者发展为目标.其次,"伦理地塑造人"的教育是实现自我解放的教育.黑格尔认为,教育是获得自我解放和自由的基础性环节,通过教育,人能够从消极无我或者恣意妄为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教育即是对人进行道德教化,以培养合格公民为旨归,而一个合格公民即是获得自我解放和拥有自由的个体.最后,"伦理地塑造人"的教育是立足于伦理共同体的教育.黑格尔认为,个体的道德实践只能从家庭、民族和国家等诸种共同体的现实伦理精神出发,教育只有立足于并依托于伦理共同体,才能培育健康的人性和优良的品性,才能展开其促进人的公共性普遍伦理精神成长的实践图景.  相似文献   

11.
正报载:河海大学在去年发出的录取通知书中被发现夹满各种广告,大学方面怒斥此举影响学校形象,负责邮寄的开封市邮政局回应称,这是邮政局临时工个人行为。又闻:成都有10多名穿着协警制服的工作人员在上班时间打麻将,影响很坏。官方回应,这些人  相似文献   

12.
身处权力关系体系中的国家形象经历了一系列危机,它有实现跨文化转向的可能吗?多元文化主义曾试图建构开放、多元的国家形象,提供了一种跨文化转向的可能性。在互联互通的语境下,国家形象指向对话性,因为只有进入"我—你"对话关系之中,国家形象才能体现人的交流需要。世界主义突破了民族国家认同的单一性与民族国家想象的封闭性,把国家形象推向对话之境。现在,中国在国家层面提出"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将国家形象进一步推向跨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一个争论颇多的概念。本文所论的文化,是指人类各社会共同体所体现的不同特质,一种影响本共同体之行为模式、思维模式、情感模式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特质,是一整套深层的内在的思想观念体系。所谓文化差异,即是指这些不同思想观念体系之间的差异。这些体系的社会载体可以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如中国文化;也可以是若干个国家或民族,如西方文化。文化既然是作为各个社会共同体的不同特质的体现,那末文化上的差异也是随着社会共同体的逐渐形成而出现的。  相似文献   

14.
学习共同体是一种关于学习和学习者的社会性安排,它承载一种新的知识生产方式的载体,包含着我们理解学习的一种新范式,教师—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不仅仅是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它更是一种文化过程,但是当前学校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处于分离的状态,迫切需要共同的愿景以统合这两种文化,并创造一个师生共享的自然的批判性学习环境,以构建教师—学生学习共同体,使学习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活需求和方式.  相似文献   

15.
依据滕尼斯的共同体理论,共同体内部因存在着共同地缘、共同血缘、共同文化和共同利益等有机的自治元素,从而起到维系共同体发展的作用。中国经由传统社会长期发展而成的自然村落,因同样具备上述因素而具有自治功能,可视做一种“自在型共同体”和“自治共同体”。村民自治制度作为国家行政管理与社群自治的统一,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自治属性愈益萎缩、行政属性愈益扩张从而导致村民自治“悬空”的状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根源于“建构型共同体”---行政村这一村民自治单元与自治共同体基础的脱节。各地相继出现的地方性改革和实践,说明村民自治发展已进入探寻自治内在动力的第三阶段。其发展的理想标的应是自治功能与行政功能兼顾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
华夏族是一个古老的文化共同体,她同世界上所有的其他民族一样,也经历过氏族制时代。同样,也曾有过图腾崇拜。她是以日和月作为自己的象征和标志的。一首先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彩陶纹饰谈起。庙底沟类型的彩陶纹饰多弧线三角、圆点和凸形几何纹。同时,还有鸟和蟾蜍的写实形象。华县泉护村遗址出有侧面观的鸟纹形象,背上驮一大圆点。庙底沟遗址所出陶器上的鸟纹作正面观的形象,圆头,三足,作展翅飞翔  相似文献   

17.
任何阐释都是公共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对话与交流的一种方式,因此阐释行为必定发生在一个共同体之中。在中国古代,文学共同体的产生和演变有着漫长的历史,呈现多种不同形态。从周代至魏晋之际,先后出现了"贵族文学共同体""经学文学共同体""介于自律与他律之间文学共同体"和"自律的文学共同体"等四种形态。魏晋之后,除了"贵族文学共同体"之外,其他各种文学共同体形态都并行不悖地存在并变化着,而且各自还都衍生出许多次级形态。文学共同体的产生和演变与社会政治、文化、主体身份都有着密切关联,可以视为某种社会文化思潮的文学表征。从这一视角出发可以发现诸如文学评价标准的形成、文学的"区隔"功能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这一阶段的民族平等问题,正确理解和尽快消除客观存在着的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有极其重大意义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 平等是一个历史的政治口号。在古代的原始社会,人们还没有“脱掉自然发生的共同体的脐带”,在躯体构造和精神能力上彼此并没有什么差别,本能地意识到“一  相似文献   

19.
脱下那身制服,她们也不例外地会去人来人往的超市购物;打开家门,她们也是一样地相夫教子;美容院内,她们也会在镜前陶醉于染得颜色相宜的新款发型……但只要一穿上那身检察制服,她们就是正义的化身。 这组手记真实地反映了南京市白下区检察院4位女检察官紧张、忙碌而又平常的工作样态,这是该院检察干警的一个缩影,也是全市检察官群体的一个富有代表性的样本。  相似文献   

20.
《庄子》的形象世界是庄子“道”论的形象载体,蕴涵着庄子式的审美情感和人生审美观念。其塑造的形象魅力主要体现在:第一,形象负荷着庄子深刻的人生审美观。这既表现为《庄子》形象传达出“道”即是“美”,“美”即是“道”的观念,同时《庄子》形象也蕴含着哲人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审美感受;第二,《庄子》塑造的形象本身具有的诗性美,这种美体现为形象构思与塑造充满了浪漫主义、哲理思辨及黯淡晦涩的审美气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