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 (一) 超高速的发展速度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方针指引下,我国的乡镇企业获得了迅速发展。1980年我国乡镇企业的总产值只有720亿元,到1984年猛增到1,709亿元,增长1.5倍,每年递增26%。预计1985年将达到2,300亿元,超过1965年的全国社会总产值。乡镇工业总产值由1980年的573亿元增加到1984年的1620亿元,相当于1966年的全国工业总产值。1984年全国乡镇企业个数达606万个,从业人员达5,20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4%。乡镇企业产值占农村经济总产值的40.8%。从1979到1984年,乡镇企业向国家缴纳税金277亿元,仅1984年就达90亿元,为  相似文献   

2.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乡镇企业有如雨后春笋,在全国乡村迅猛发展起来。1982—1986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平均递增25~35%,1987年仍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势头。1~6月份产值达204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5%。1986年全国乡镇企业达到1500万个,职工800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0%,总产值3540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47%,全国社会总产值的19%,农业总产值的88%。乡镇企业的总产值中,工业总产值为2413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3%。乡镇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这种举足轻重的地位,已对我国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15年来,广东发展农村经济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纵观这15年.广东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农村社会总产值增速快于全省社会总产值的增速。1993年与1978年相比,全省社会总产值增长21.5倍,农村社会总产值增长24.8倍,后者占前者的比重,由1978年的35.9%上升为41.0%,农村的份额增加了。第二,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非农产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 五年计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到2005年,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1:1,农村非农行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4%,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450万人以上。也就是说:农村非农行业产值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之比要达到5.25:1。而2002年这一比例仅为3.15:1。因此,采取措施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已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十几年来,广东农村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1992年全省农业总产值比1978年翻了一番多,农村社会总产值翻三番多;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0年的274.37元增长到1992年的1307.65元;传统农业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由1980年的67.92%降到1992年的34.02%;乡镇企业迅速发展,1992年的总收入已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66.08%;农村中从事传统农业的劳动力已从1980年的89.45%降到1992年的63.27%。一些如珠江三角洲发展  相似文献   

6.
“七五”期间,我国乡镇企业仍以旺盛的活力持续向前发展,乡镇企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28.4%。1990年,我国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全国社会总产值25.2%,占农业社会总产值67%。1991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已达11000亿元。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作为推进中国新一轮改革的重要支点和推动中国新发展的强大引擎,对我国社会结构亦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此背景下,我国农村社会中的乡村共同体正经历着一场潜在的变迁——由传统乡村共同体逐渐演变为两地社会,并面临着由这一变迁引发的诸多问题。本文将结合"共同体"理论,对由传统乡村共同体到两地社会的变迁路径及产生的相应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如下:完善农村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做好小城镇建设、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建立农村社会关怀机制、积极学习德国城镇化经验。  相似文献   

8.
文章选用1985-2011年中国城市人口增量数据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人口增量结构分解并分析各部分年度发展趋势,得到如下结论: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因市镇的新建、扩建以及城市地域的重新划分而增加的城市人口年均占城市人口总增量近40%,高于自然增长和城乡迁移占比,导致城市化水平的滞后及后续发展困难;自2005年之后,城市人口增长构成逐渐趋向合理,新增城镇人口和农村城镇净迁入人口规模趋稳,城乡迁移则构成了城市人口增量的主要部分,其中农村人口的非户籍城乡迁移所占比例呈趋增态势,表明我国城市化进程已转向市场导向的以城乡人口迁移为主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体观念的历史演进,经历了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10月至1957年6月,"人民主体观"占主导地位的历史时期;第二阶段,1956年6月至1978年底,"阶级主体观"占主导地位的历史时期;第三阶段,1978年12月至今,"公民主体观"占主导地位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主体观,显现出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与社会之关系演变的观念线索。对于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体观念的历史演进进行系统的梳理,揭示此一观念赖以产生与演变的现实基础,抽绎隐含其中的规律性基因,探寻中国社会从阶级分析与对抗走向社会整合与融合的时代脉搏,对于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与处理其与社会的关系,进而密切党与社会的联系,巩固执政基础,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无疑富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所谓城市化,指的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转化。衡量某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重要的测量标志就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1850年,世界上只有4.3%的人居住在人口两万人以上的城市里,那时只有伦敦、北京、巴黎三个城市的人口超过100万。1950年以后,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加到29.63%。1970年增加到36.95%,1985年达41%。预计到2000年,世界将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与城市人口的增加成正比,1950年超过百万人的城市有48座,1970年超过百万人的城市达98座,预计到2000年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将达236座以上,这种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城市化是一种世界性的发展趋势,但最近几十年世界城市化的发展主要还是在发展中国家。1970年发达国家城市总人口比发展中国家多3000万,时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迅速发展。但发展速度与先进省份相比差距仍很大,且有进一步拉大距离的趋势。面对现实与挑战,我们应正视和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争取更高的发展速度。 一、纵看发展,令人欣慰 经过十五年改革,我省乡镇企业有了较大发展,总产值由1978年的25.0亿元增加到1993年的1464亿元。乡镇企业的发展改变了我省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全省乡镇企业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350多万人,1992年乡镇企业劳动力已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9.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5个百分点,吸  相似文献   

12.
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实施农村人才培养计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到2017年要在全市实现全面小康,较全国率先三年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就是说到2017年,重庆市广大的农村地区都将步入全面小康的水平。目前,重庆市现在有人口3200万人,其中城市人口1200万,农村人口2000万,预计到2017年重庆市城市化水平也将接近70%,但还将有600多万人口生活在农村,而这600多万农村人口是否能步入小康社会,将直接影响到重庆市在2017年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一、“百颗星”企业界定 1.“百颗星”课题背景与研究宗旨 近几年,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鼓舞下,江西乡镇企业(含乡办、村办、户办、联办)出现了加速发展、加快提高的好形势。1993年,全省乡镇企业在上一年83.7万个的基础上,发展到105.3万个,增加25.8%;总产值586.4亿元,比上年增长92.8%,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67.9%;利税总额52.98亿元,比上年增长82.6%;出口  相似文献   

14.
王剑波自1998年12月任肇东市黎明乡党委书记以来,就把一颗赤胆忠心交付给了黎明乡的父老乡亲,所以,他时时处处心系百姓,在黎明乡成为有口皆碑的爱民书记。 近2年来,全乡社会总产值由原来的1.38亿元增加到1.5亿元,乡财政收入由178万元增加到268万元,村级集体积累由1504万元增加到1816万元。科教文衛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精神文明建设等项工作明显进步。  相似文献   

15.
1984年海城被列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以来,进行了一系列综合配套改革,使海城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乡镇企业的发展,令人瞩目。1990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37.8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达25.8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85.2%,创利税5.7亿元,外贸出口交货值3.2亿元,乡镇企业拥有劳动力19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2%以上。1990年与综合改革试点前一年的1983年相比,乡镇工业总产值每年净增5000万元,共增长6.9倍,工农业总产值增长2.9倍,财政收入增长3.1倍,这些成就,主要是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给海城带来的经济繁荣,海城的同志在实践中得出了结论:乡镇企业兴,海城事业兴;乡镇企业衰,海城事业衰。海城的结论表明了一个真理,即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符合海城,而且符合全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是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应该注意到,乡镇企业的发展不能自发的发展,要扶持这一新生事物的成长,做为一个好的领导者,要认识这一客观规律,充分利用乡镇企业运行机制的长处,积极扶持其发展。  相似文献   

16.
十年改革,使中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这种变化,在经济发达地区的苏南尤为显著:农村走上了农副工综合发展的道路,乡镇企业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从而改变了农村的产业和劳力结构,提高了农村的积累水平。就以常熟市而言,农村经济发生了三大变化:一是农业产值占农村三业(农副工)总产值的比重越来越小。1978年,全市农村三业总产值为6.23亿元,其中农业产值3.57亿元,占57.3%;1988年,全市农村三业总产值为55.98亿元,其中农业产值4.36亿元,占7.8%。二是农村三业总产值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越来越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的80年代。苏南经济发展最引人瞩目的特征之一是乡镇工业的高速增长。1978年至1988年,苏、锡、常三市乡、村两级工业企业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比重从18.3%上升为48.6%;乡村工业产值占乡村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44%上升为90.7%,占三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29上升为55.9%。①1990年,苏州、无锡两市乡村工业产值已分别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2%和66.3%。②显然,昔日的“草根工业”已无可争辩地成了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8.
徐冉 《百姓生活》2013,(9):57-57
在“文革”时期,出现过许多奇怪的事和人,李庆霖就是一个。李庆霖(1936~2004)福建莆田人,1952年任福建莆田县某中学校长,1957年被划为“右派”,受到降职降薪处分,被分配到莆田县城郊公社下林村小学任教。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城乡地域的重新划分一直是人口城镇化的主要因素.通过城乡地域的重新划分而增加的城镇人口中含有大量的农业人口,因此,不能单凭表面上城镇人口的增长数量来判断城镇化的实际发展水平.在未来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努力提高人口迁移对中国城镇化的贡献,实现新增加的城镇人口从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解决好从农村迁移或流动到城镇的人口的就业和生活,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20.
<正> “七五”时期大学本科、专科毕业生266.8万人,比“六五”时期增长百分之七十三点八。国内培养毕业研究生15.8万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6927人,获得硕士学位的14.1万人。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292.2万人,增长百分之三十一。培养农业、职业中学毕业生389.5万人,增长2.4倍。人口文化素质提高。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我国平均每万人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由1982年的62人增加到1990年142人,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由678人增加到804人,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由1789人增加到2334人。全国文盲半文盲率由百分之二十点三七下降到百分之十五点八八。基础教育得到进一步普及。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由1985年的百分之九十五点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