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0世纪20年代张我军等台湾作家提出"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支流"命题,缘于日本殖民者将台湾文学排斥于其文学史之外而引起的反弹,台湾作家认为当时台湾落后于祖国大陆而欲向大陆寻求"现代""文明",以及台湾文学的固有根柢乃中国文化却与日本文化格格不入等。这个命题在1990年前后为大陆的"台湾文学史"著作广为引用,实在因为它代表着历史的事实和真相,但却遭到了"台独"派的猛烈抨击,加之以"统战""霸权""意识形态作祟"等"罪名"。在台湾自身的"台湾文学史"书写中,1985年后叶石涛等抹去或篡改了此前沿用的"一支流说",陈芳明《台湾新文学史》(2011)更从史明"台独史观"脱胎出"战后再殖民论",试图以所谓"台湾民族主义"取代固有的"中华民族主义",如以"台湾心灵"来概括70年代乡土文学的主要精神,从而将具有"中华民族主义"性质的"回归传统"取向消音、抹杀和遮蔽。这种史观、论调助长了台湾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认同偏向,应引起学界的高度警惕并加以必要的批判。  相似文献   

2.
综观台湾文学史,不论是主题史、文体史、断代史,还是全史,也不论是大陆学者所著之史,还是台湾学者所著之史,都极少有"浪漫派文学"的一席之地。这一现象,不能不令读者质疑:是台湾文学场中真的就没有生产过"浪漫派文学",还是生产过而研究者对之有难以言说的避讳,抑或认为其不值得笔论?还是被其他某种形态文学遮蔽着?文章对这一缺失现象及其原因作了必要的探求。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以来,祖国大陆的台湾女性文学研究逐渐成为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近20 年来这一研究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性的梳理,从研究对象的发现和研究格局的初建以及研究空间的拓展与研究层面的深化两方面,对大陆有关方面的工作加以评介分析和概括总结,以促使研究工作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比较研究有着广泛运用,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但也存在着诸多不足.我们集中精力追问与之密切相关的三个根本问题:如何比较?比较什么?谁有资格比较?这种追问表明:对少数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应该是一种"深度比较",这要求研究者必须立足于"文学",且应具有"全球"胸襟和视野.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以来,大陆的台湾女性文学研究逐渐成为中国女性文学学科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对近二十年来这一研究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性的梳理,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成两个时期)即研究格局的初建(1980-1989)与研究层面的深入(1990至今),对大陆有关方面的工作加以评价分析和概括总结,以求有助于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南都学坛》2016,(1):43-51
近年文学创作界的跨界写作和理论界的跨学科研究越来越流行。跨界诗成为新诗现代性建设的八大重点建设诗体之一。台湾近年流行"诗配画""网络诗"等跨界诗。文学的跨界写作和跨学科研究都需要以文学为本位。三十年来大陆文艺学"跨学科"研究主要是指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文学,有经验也有教训。当代学者的最大竞争就是知识结构的竞争,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应该强调"专业有界",要以专家的身份"守学科",以杂家的身份"跨学科",既保守又开放。"跨界"还要遵守学术规范,现阶段很多文学学者的"知识结构"都无法应付"跨学科"研究的需要,现行的学科体制也没有为跨学科研究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7.
郑树森谙熟中外比较文学,以严谨踏实的治学方法成为台港地区比较文学这门学科的翘楚。在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的关系上,他不仅反对不要理论指导和不上升到理论的实证主义,而且反对沙文主义和欧洲中心论的错误理论。周英雄的比较文学研究,其成绩突出表现在首次独立完成结构主义的研究专书《结构主义与中国文学》。他不仅致力于把结构主义等新方法及国外的批评理论引进台湾文坛,而且还亲自作示范,即用李维史陀和雅克慎有关结构主义的文学理论去研究中国文学。  相似文献   

8.
当下,"文学台独"逆流甚嚣尘上,但文坛斗士、台湾思想界、文学界统派的领军人物陈映真与之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斗争,予以了坚决的批判.具体表现为两大方面:一是坚持台湾文学的中国属性,坚决批判"台湾文学主体论",一是对为"皇民文学"翻案的台独逆流进行彻底的清算.  相似文献   

9.
报纸副刊是文学与传媒结合的产物,兼具了文学与传媒的双重特点.台湾<联合报>副刊继承与发扬中国报纸副刊"名家办刊"与"文学摇篮"这两大文学传统,在传播的空间构建想像的文学社群,用传播的方式培育时代的文学新锐,并在50年风云变幻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社会角色:从"文学的伊甸园",到"启蒙的前沿阵地",再到"精致的文学堡垒".其主编从"文学的园丁",到"媒体英雄",再到"新文学的守门人".<联合报>副刊不仅折射出台湾社会变迁的历史轨迹,也为世人留下了文学与传媒互动关系的经典个案.  相似文献   

10.
图像时代:文艺学的突破之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说我们这个当下的时代是一个图像时代,也许未必是完全科学的,但从某种意义来说又概括了它的特征所在.这个说法固然是来自于20世纪西方后半期的思想家们对于后现代文化影响下的社会文化现实的一种概括,但是,我们的当下状况,又何曾不是被大量的图像所围绕着.这个事实用不着再多加论证.其实,关于"图像",关于视觉文化,国内已有许多学者有所论述.我这里要谈的是与之相关的文艺学的学科发展问题.目前的文艺理论界有两个讨论的话题:一是关于"文学理论的边界"的讨论,一是"当代文艺学学科反思"的讨论.这二者之间似乎谈的不是一回事,其实都是谈当前的全球化文化语境下我国的文学理论或文艺学学科应该如何应对的问题.因为我们的文艺学的传统的研究范围是以文学为对象的.  相似文献   

11.
对台湾学界评祖国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之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大陆对台湾文学的研究起步迄今已20多年,台湾学界始终关注着祖国大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发表了很多批评文章.诸多分歧的视角,展现了两岸学界因相隔所凸显的不同的政治文化想象,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理念的差异.通过对台湾学者的学理叙述位移的考察,一方面可以展现出两岸学界学术风格的多维向度,繁富的思想内涵和问题意识;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两岸学界的良性互动,有助于世界华文文学学科的发展建设.  相似文献   

12.
文学本质问题是文学研究中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仅仅是人们思考问题所采取的思维方式,它们并没有终结或取消人们对于本质问题的追问。我们认为,文学本质的生成是多向度的。某一时期、某一民族仅仅在某一向度或某些向度上生成、开拓,但这些生成、开拓从不同的方向上拓展了文学本质的存在空间。这种开拓与生成是没有终结的。建构文学本质多元存在论有以下价值:能够有效克服本质主义文论对于文学其他属性的遮蔽,能够促进文学学科的健康发展;能够有效吸纳历史上及他民族的文论成果、文学成果,形成开放、多元的学术视野;能够有效促进文学理论研究回归"文学现场",从而促进文学理论的"文学化";能够有效看护人类的精神家园,保存人类的人文成果。  相似文献   

13.
时至今日,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已历时30年,对这30年的研究成果的总结反思、研究脉络的发展流变对跨入第四个十年的台湾文学研究意义重大。台湾文学的研究视野从微观到宏观,研究思维从封闭到开放都是大陆研究界几代学人的共同努力之结果。将他们的研究成果以及他们对台湾文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的反思加以概括,再现其思索探讨历程,以期为下代学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灵感与思路。  相似文献   

14.
文学理论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而且也是一种价值学说,历史上各种文学理论之间的分歧和对立,说到底都是由于各派所持文学观念的不同而造成的.因此,要学习和研究文学理论,就必须确立一种正确的文学观念,应联系文学理论的历史,运用整体思维的方法对文学性质作纵横交叉的研究,并强化"问题意识”,这对于推进我国当今文学理论研究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时间:2013年10月25日李雪梅(以下简称"李"):沃尔夫教授,您好!我知道由于您个人的兴趣的缘故,您一直在关注音乐、文学、绘画、电影和建筑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文学和音乐之间的关系。您的《小说的音乐化——媒介间性的理论与历史研究》很快就要与中国的读者见面了,我想请您谈谈您当初为什么会选择这个研究,您在研究过程中碰到过哪些印象比较深刻的问题?维尔纳·沃尔夫(以下简称"沃"):早在少年时代我便对文学和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  相似文献   

16.
当下的《20世纪中国文学》的课堂教学内容存在很大遗憾:由于两岸政治的长期对峙,致使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重要一翼的台湾文学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课程教学中严重缺失。为此,我们急切呼吁台湾文学进入《20世纪中国文学》课程教学体系——台湾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一脉;吸纳台湾文学是拒斥文学台独的有力举措。  相似文献   

17.
在台湾新文学发展中 ,1 945年光复后创办的“台湾新生报”开辟的副刊“文艺”尤其“桥”在 1 948年间发起的一场文学论争 ,达成了两个带有全局性的重要目标 :用进步的、革命的文学消除“皇民文学”的流毒 ,占领文学阵地 ;以团结、统一的理念 ,澄清文艺思想 ,端正文学方向。这不仅给当时的台湾文坛点燃了一盏指路明灯 ,而且为后来的台湾文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至今仍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8.
考察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的产生、发展的过程,大致可以每十年为期分为三个阶段,1979-1989年属起步阶段,初步完成了史料的积累、主要流脉的梳理、重要作家的初步评价、研究理念逐步突破意识形态等四个向度的拓展。1989-1999年属学术规范建立和完善阶段,涌现出了一批有鲜明的学术个性或者在一些研究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学者,在不同的领域里实现了"点"的突破,由此推动了台湾文学研究整体的发展。2001-2009年属多元开拓阶段,体现在不断发现新的"生长点"、新的问题和新的思路,把台湾文学研究不断推向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学批评与研究进入了方法变革时期。这一时期文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有系统科学方法、模糊数学方法、心理学方法、比较研究方法,这些研究方法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文学方法论指导和影响下的文学研究方法的变革与创新。中国文学研究中所引进的系统科学方法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法十分一致,核心观点相近,认识方法相通;模糊数学方法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强调的"中间"观点、"亦此亦彼"思想具有共同性;将心理学方法应用于人文科学和文学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构想;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文学,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一大特色。文学研究方法的变革,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范畴,增强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开放性,提高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声誉。  相似文献   

20.
"文学是人学",这个命题自高尔基以来不时地为人们所提起,虽然过去偶有几位学者作过一些论说,但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学界对此所引起的注意力还远为不够。我们需要思索的问题还很多,比如到底人学是什么,文学是什么,文学与人学究竟是什么关系,"文学是人学"这个命题的意蕴是什么,其对于认识"文学"之现象与本质可提供什么样的启示,等等,显然都是一些意味深长的文学理论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