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五言诗代表作,在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语言自然、精练、优美而富有节奏,语言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多样,精妙地展示了诗人内心微妙、复杂的情感。《古诗十九首》积极向民间文学学习,又从《诗经》、《楚辞》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深厚造诣和独具匠心的语言艺术成就使其成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对后世诗人的语言运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四言诗在周朝充分发达了以后诗界便渐行沉寂,至新体的五言诗起来,便又现出一番灿烂的光辉,而《古诗十九首》便是这新体五言诗已达成熟阶段的标志。它一方面继承了《诗经》的传统,一方面又开了魏晋五言诗的风气,它既有完美的形式,又有丰富充实的内容,堪为五言诗的规范。  相似文献   

3.
木斋有关古诗十九首问题的研究,可以看做是自梁启超发表"东汉"说之后对古诗十九首和五言诗起源的第一次系统总结、第一次系统的梳理和第一次具有创新意义的突破,就其研究的深度、广度和系统性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其关于古诗十九首产生于建安十六年之后的结论,已经改写了文学史.  相似文献   

4.
《古诗十九首》在艺术风貌上兼有民间与文人双重特征。首先,《十九首》中既存在诸多化用典籍的迹象,却又不影响它的通俗质朴;其次,《十九首》既有真率直白的一面,又不乏用心的构思和蕴藉;再次,《十九首》既注意字句的讲求,存在对音律的调节,又还没有魏晋南北朝诗歌那么讲究,而且用语偶或有俗鄙之嫌。放在汉魏晋文人五言诗逐渐确立的诗歌史背景之下,这种艺术风貌正是五言诗由民间性向文人性过渡刻印下的特征,表明它是一种过渡性的诗歌形态。  相似文献   

5.
《古诗十九首》是文人有意识创作五言诗的伐山之作,其中也凝聚着士人阶层对生命观的一种普遍态度,在汉朝江河日下之时,士人面对黑暗的政治,仕进无望而对生命进行理性的反思,或是锲而不舍,仍重功名;或是生命短促,及时行乐;或是看重现世中的亲情与爱情,等等。《古诗十九首》真实再现了士人阶层此时尴尬的生存境遇,从而产生不同的生命观,此也是汉之将衰的一个折射。  相似文献   

6.
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好──谈《古诗十九首》的感伤情怀黄凌(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062)在泱泱的古老诗国里,诗体经过漫长的更迭,痛苦的嬗变,直到(古诗十九首)的分娩,终于结束了一个时代--给"质木无文"的五言诗划上一个休止符。(古诗十九首)的...  相似文献   

7.
由于统治阶级的偏好,汉代文坛辞赋昌盛,诗歌沉寂。与历代诗歌相比,汉诗的数量是比较少的,然而成就却很高。它的主要成就是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乐府民歌开我国五言诗之先河,古诗十九首则是五言诗成熟的标志。从而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尤其是魏晋六朝诗歌的蓬勃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我以为探讨乐府民歌与古诗十九首的关系,对研究这一时期诗歌的嬗变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表东汉时期的诗歌创造水平的《古诗十九首》相比它之前的《诗经》、《楚辞》、《乐府民歌》等各时期的代表作品,在抒情艺术上有一个长足的进步,使五言诗基本成熟。文章从情景交融的意境创造上、人物外形刻画上以及诗歌语言等方面分析了《十九首》在艺术上对前期诗歌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古诗十九首》是汉末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它真实地展示了汉末下层文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历程,抒写了他们在饱偿人间忧患之后真实的内心情感世界以及对生命意识和人生永恒价值的深邃思考。  相似文献   

10.
《古诗十九首》写作年代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文选》,萧统没有标示作者的姓名,而统称为《古诗》。稍后,徐陵编《玉台新咏》,将《古诗十九首》中的十二首收录其中,八首被标为枚乘所作。自钟嵘、刘勰起,就对枚乘为古诗作者一事持怀疑态度。长期以来,《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及写作年代问题,成为文学史上一大疑案。当代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这些诗篇产生于东汉末年的桓、灵之际,但在具体年代的断定上,伸缩性较大,甚至处于某种游移状态。在研究方法上,如果我们不仅仅局限于从《古诗十九首》本身找内  相似文献   

11.
汉语螺旋型思维模式文化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定的语言社团有特定的文化思维模式,在语言学界已经有了共识。汉语思维模式呈现出暗示、含蓄、喻理、铺陈等修辞特征,偏重于"螺旋型"。本文认为汉文化的思维模式与汉民族文化本原相关;并从汉民族传统哲学、传统修辞和人际关系等视角,分析了汉语思维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揭示了汉语思维模式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2.
深入研究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根本途径之一 ,是从思维方式入手来探讨其文化渊源。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从其总的思维倾向来看 ,具有内向性的特征。中国思想史上的儒、道、佛三家 ,其哲学思想无一不体现出典型的内向思维特征。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内向性特征 ,直接导源于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 ,而最终根源还是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内向思维对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铸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理论鲜明的主体精神。  相似文献   

13.
思维方式与语法研究的方法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语法结构是思维方式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印欧语社团的思维方式重推理,汉语社团重直觉,通过比喻例证的方法挖掘两类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而说明事物的性质和特点,宜采用"A借助于B,从A与B的相互关系中去把握、体悟A和B的性质和特点"的方法,突出主观的因素在语法结构中的作用。现在西方兴起的隐喻理论实质上相当于汉语社团的直觉性思维。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交际活动.语言受思维模式的支配,朝汉思维模式有类似或部分类似之点,这可以通过移植或部分移植的方法来实现,而思维模式完全不同的,可以通过转换的方法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传统思维模式是一种感性的思维模式,注重知觉、顿悟。与西方理性思维相比,缺乏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过程,这种混乱、僵化的思维模式已成为一种定式和习惯,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思维方式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人们对世界进行认识和思考时所采取的形式,反映了思维的轨迹。传统的思维方式主要有整体性思维方式、直觉性思维方式和内向性思维方式,而这些传统的思维方式对传统的体育文化的理论、形态、方法等的建设与塑造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开展传统思维方式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塑造的研究,能更进一步深刻地理解传统体育文化,从而对提高和发展传统体育文化起到积极地推动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思维方式差异与英汉翻译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指出思维离不开语言,同时也支配着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地域环境造就不同的思维方式,中英思维方式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了语言的差异。通过具体例句说明翻译本质上是思维方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8.
汉英思维差异与科技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维离不开语言,同时也支配着语言。中英思维方式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了语言的差异。翻译本质上是思维方式的转换。研究汉英思维差异对科技翻译大有帮助。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蒙汉传统思维方式比较研究为对象,以天人、人神、人与英雄和民族的道德性等蒙汉传统文化中共有因子为框架,在文化思想史传承的背景中,通过共时性和历时性的比较研究,揭示蒙汉民族思维方式的共性与差异。  相似文献   

20.
汉语为主体型思维,英语为客体型思维,思维方式的差异反映在英汉语的主语上,主要表现为:主语突出与主题突出、物称与人称、一致与非一致、被动态与主动态。英汉主语差异的思维对比研究将有利于预防和排除母语的干扰,克服英语学习的盲目性,进一步提高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