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关于阿Q的革命性问题,重新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注意,发表了不少的文章。凡是留心阿Q研究状况的人大抵知道,过去有些人习惯于夸大阿Q的革命性,把他说成是革命的农民,把他的革命说成是中国农民革命的先导,认为作者在他身上体现了革命农民的本质,展示了农民革命的远景,也寄托了自己对农民革命的希望。因此阿Q在辛亥革命爆发时所流露出来的“威福、子女、玉帛”的狂热欲求,也被笼统地赞扬为农民的革命理想,是阿Q所以成为革命农民的标志,也是作者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表现。这种说法从五十年代以来,对我们有甚大影响。但却是不符合作者本意和作品实际的。现在有些人重新研究了这个问题,否定了过去的说法,然而,有些研究者又从另  相似文献   

2.
农民的生育需求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为了实现对农村人口的有效控制,关于农民为什么要生育的解释是一种前提性认识。已有的解释如“效用最大化”、“风险最小化”以及“社会—文化”等解释均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一些局限。作者从人不仅是“经济人”、“社会人”,也有对于终极价值追求的认识出发提出,农民的生育需求是一个有着一定内在层次组合的结构化动机体系,如果循着由抽象到具体、由内隐到外显的顺序,它们依次为终极意义需求、情感需求、继嗣需求、社会性需求、生存性需求。篇末,作者还就工业化引起的农村社会变迁对这些需求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作者为《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主编。他来信说:“十年前我写王选、陈堃球研究激光照排的先进事迹,《中文信息》率先刊登(85年1期);如今我写石云程,写他为国奋进的贡献。我们应当宣扬健在的人,显示社会对他的承认和崇敬”。龚滨良的建议很好,本刊97年起开辟“每期一星”专栏,欢迎投稿。  相似文献   

4.
面对历史     
高默波先生的《书写历史:〈高家村〉》(《读书》2001年第1期),是谈自己写《高家村》的一些体会和见解。此书是哪家出版社出的,高先生没说,读了他的文章,我倒想找来读读,但走了几家大书店而未得见。书里到底写了些什么,读了高文,也可略知一二。高先生在文章中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当地农村物质生活水平比毛泽东时代提高很多的情况下,不论是基层官员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很怀念毛泽东。”他发现并思考这一问题,引起了我的兴趣。农民为什么怀念毛泽东呢?高先生认为:并不是“农村人封建愚昧,农民不识好歹”。过去“他们的思想感情是根基于…  相似文献   

5.
<正> 《灭亡》是确定巴金文学道路的奠基作,也是描写小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生活的第一部有影响的作品。作者在小说中集中笔墨刻画了主人公杜大心投身革命后的内心世界,着力表现他的思想性格化点,“真实地暴露了一个想革命而又没有找到正确道路的小知识分子的灵魂”。作者当时就是这样的一个知识分子,他在以激情的笔触塑造杜大心的时候,通过渗透、寄托的办法,也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因此,他讲“我不能说杜大心的身上就没有我自己的东西”。但社大心毕竞不是作者,他有着作者当时也并不同意的东西。作者声称:“杜大心不是我自己”,“我不是杜大心底信徒”,“我对他的态度是很公平的。我  相似文献   

6.
在回忆自己的早年生活的时候,鲍德里亚总是在刻意强调自己的农民出身以及自己做一个农民的“理想”。但是,他终究没有过上田园生活,而是成了法国东北部阿登斯省兰斯地区那个农民家庭里唯一一个学院人。他因此不无感伤地认为自己与“父母决裂了”。这种决裂感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他认为自己“总是存在于一种虚拟的决裂状态中”:与权力、权威不断决裂、不断自我边缘化。每当读到这些文字时,我总是禁不住要微笑,因为我觉得有些大器晚成的鲍德里亚分明是在说:我是农民、是外省人、是非巴黎高师毕业生,可我不也成功地占据了学术舞台的中心位置了吗?…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这样一个母亲”十分罕见,那么,写出“这样一个母亲”的这个“我”也十分罕见,甚至更为罕见。在这世上,无情母亲虽然很少,但总还能看到一些。而敢于将无情母亲之无情以如此方式公之于世的女儿就少而又少了,至少在笔者有限阅读范围内是绝无仅有的,故而也可说是一个“另类女儿”。也正因此,一些熟悉并爱护李南央的人,在为这篇文章打动而表示赞许的同时,也为作者本人担着一点心,担心她很难为一些人理解。一《论语》记有孔子与叶公的一段对话:叶公说,我们这里有个正直的人,他父亲偷了羊他就告发他父亲(吾党有直躬者:其父…  相似文献   

8.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海洋领域的深入运用,海洋的信息化、数字化成为海洋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智慧海洋”势在必行。中国和韩国互为海上邻国,双方都有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国和韩国已有的合作基础为两国智慧海洋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中韩两国应秉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原则,建设以政府为主导的多方合作体系,建设中韩智慧海洋三维合作平台。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农村土地合作化运动,是在改革农村封建主义土地制度之后开始的。以山东省莱西市为例,他ffl从1947年就开始把封建地主所有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为农民个体所有的土地产权制度。人OJ把这次土地制度的大改革习惯简称为“土改”,实际上它是农民对封建主义土地产权制度的一场大革命。土改,使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民主革命纲领,从而,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历史已经作出结论;这次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大革命,取得了全面的成功,完全符合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客观规律。当代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第二次改…  相似文献   

10.
陈仲庚 《云梦学刊》2010,31(2):128-130
《脚手架》简明而清晰地展现了零陵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本世纪初期二十多年的艰苦创业史,目的是为了给奔小康的农民树立可资学习的典范。作者表现了“脚手架”人和“脚手架”精神的坚强.也暗含了“脚手架”市场的脆弱,给读者既提供了启迪,也引发了思考。  相似文献   

11.
資产阶級社会学的根本任务就在于抹煞阶級矛盾,主張阶級調和,以蒙蔽和欺騙劳动人民,維护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以农村社会学“专家”姿态出現的右派分子楊开道在他所写“农村社会学”及所編“农村生活丛書”中正是这样作的。当第一次国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領导下暴风猛雨般地爆发起來了,其中湘、鄂、粤、贛等省发展尤块,广大劳动农民对地主阶級展开了激烈的阶級斗爭,由减租减息直到摧毀地主政权和要求分配土地。但由于帝国主义、北洋軍閥和国民党反动集团对革命的联合进攻,以及党內右傾机会主义的錯誤頒导,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的力量,使第一次国內革命归于失敗。这时,党处于革命的紧急阶段,在毛澤东同志的領  相似文献   

12.
鲁迅早期的个性主义思想,早为研究者所重视。日秋白曾这样断言:“鲁迅在‘五四’前的思想,进化论和个性主义还是他的基本。”①鲁迅也对这一结论表示认可:“我的意见原也一时不容了然,因为其中本会有许多矛盾,教我自己说,或者是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这两种思想的消长起伏罢。”②在留日期间,鲁迅就倡导“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③,呼吁争取人的个性解放、思想自由和启发“国人之自觉”。鲁迅预言,“人立而后凡事举”,“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④。五四时代,鲁迅察觉到早期“立人”主张的偏颇,…  相似文献   

13.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高层围绕“农业社会主义”问题产生的分歧与争论,其结果是中国农村在国家力量强势主导下迅速“合作化”,一直到“人民公社”,对农村和农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场争论的实质,其实是如何看待、对待农民的权利和以地权为核心的农民的财产权;广而言之,六十年来农村的曲折与发展,根本问题也是如何看待、对待农民的权利和以地权为核心的农民的财产权。  相似文献   

14.
近日读报,才惊悉公木先生以88岁高龄,离开了这个世界。我在震痛之余,也不免有些物伤其类,推人及己的感触与伤痛,因为我比他只小了4岁,也是个行将就木的老东西或老人了。世界有些事情真像日本人所说的“不思议”,即“不可思议”。我与公木先生也算是个多少有些来往的同行朋友。大约是80年代中期,我一次应邀进京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主持的“八五”科研项目评审会议。到京后,被安排在国谊宾馆居住,我人室不久,又住进一位比我年事稍长,头发花白但身体健好的陌生人,彼此相见,我们互相自我介绍。他说他叫张松如,惯用“公木”…  相似文献   

15.
俗话说:“十年磨一戏”。胡叔和的《曹高评传》不是戏,却也经历了十多年的磨硕,才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作者说:“我是把它作为与曹禹展开心灵对话和自己与病魔作战的一种生命力和表现形态公之于世的。”正是在这种严肃认真的思想指导下,经过艰苦的劳动,才使《评传》在众多的曹高研究专著中显示了自己的特色。评传的写作,顾名思义既要介绍人的生平与思想活动,又要评论有关作品,因而必须妥善地处理“传”与“评”的关系。“传”这个人,就是“传”他的作品,“评”这个人,也就是“评”他的作品。曹禹是一位杰出的有独创性的戏剧…  相似文献   

16.
余华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九八七年读《十八岁出门远行》时,吃惊于主人公青春初旅,竟对世界作如此无奈感受,也吃惊于作者奇异怪诞的感知生活的方式,由此便牢牢记住一个未曾听说过的名字:余华。此后我几乎读遍余华公开发表的短中长篇小说,但对作家本人,却说不出个子丑贸卯,很长时间里甚至连他是哪里人也不知道。今日文坛,“炒”是一种时髦,或“炒”作品,或“炒”作家,更有取终南捷径者,先将人“炒”得红红紫紫,夹风裹雨,再去张罗作品,美其名:包装。待到揭开盖头,读者所得,仅空“棱”一只,“珠”是想还也还不出的。余华不要“包装”,他把自己包…  相似文献   

17.
我曾经在农村工作过好些年。调到省委后,一段时间的工作也大约有1/3以上时间在农村。后来又参加过两期“四清”,对农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联系。因此,在书店翻到曹锦清著《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顺手就买了下来。回家坐下就读,边读边写下一些感想。将近800页的书,读了近十天。作者个别观点有待商榷,但这是一本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中国以及真实的中国农村的书。关心中国命运的人很值得细心一读。 记者挨打事件不断,揭发真情的人被报复,都陆续见报和从别的渠道有所见闻。弄虚作假。隐瞒阴暗面,50年…  相似文献   

18.
宋江接受招安后,到底有多少人跟着他去东京?一九七五年的讨论中,有的文章说,在梁山农民军中,“当下辞去的,也有三五千人”,跟着宋江去招安投降的,却只“有五七百人”。以此来证明投降主义的不得人心。一直到最近,又还有文章以此为例子,说明《水浒》作者现实主义地描写了梁山泊内部反招安、反投降的斗争。  相似文献   

19.
对真善美的探求——论高晓声的短篇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近几年来,心里想着农民,全心全意为农民写作的作家,首推高晓声。他以朴实、凝重、幽默的笔触,刻画了一幅完整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真实图景,塑造了一个个平凡善良而又光彩照人的农民形象,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的短篇小说,饱和着作家的心血、眼泪、欢笑,是对生活和艺术的真善美孜孜探求的结晶。一真实是艺术的生命。高晓声的小说,展现了当前我国农村生活的真实图景。作者说:“从《流水汩汩》到《漫长的一天》,从《“漏斗户”主》到《柳塘镇猪市》再进到《陈奂生上城》,基本上把1979年农村在政治经济上的进度和变化反映出来了。”这幅图景是完整的、丰富的、复杂的。要反映农村在政治经济上的进度和变化,勾勒农村生活的真实图景,首先要把握农民的思想脉搏,敏锐地触及农民关心的问题,这样才能向生活的本质开掘。高晓声的小说总是从  相似文献   

20.
卞国福的诗,很早就读过不少,他的名字和诗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以往读卞国福的诗是在报刊上,比较零散。现在案头有了他新近出版的一本诗集《朝霞满天》(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第1版),不胜欣喜,可以较完整地了解诗人的创作风貌了。《朝霞满天》“以情真意切、朗朗上口的诗句,歌唱了作者钟情眷恋的故乡人民和朝霞满天的热土”,引起我的关注和共鸣。它是“一组锦长的乡土的恋歌”,我从诗作中则深切地感受到诗人的热烈、奋进的人生情怀。卞国福的社会工作繁忙,长期担任领导职务,他是坚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诗歌创作活动的。这一点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