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执行难”在我国的民事司法中一直是个严重的问题,其成因是多方面的,有体制原因,也有立法和执行人员方面的问题。对民事执行进行改革和完善是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应从我国民事强制执行现状及成因出发对其进行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民事强制执行法,现行的有关强制执行法的法律规定存在着内容过于简单、程序过于笼统、规定的强制措施力度不够等漏洞,严重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本文针对我国在民事上“执行难”的现状,提出了根治“执行难”的几个观点。  相似文献   

3.
关于我国民事执行异议制度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完善了我国的民事执行异议制度。本文将结合其中几条关于执行异议的规定来探讨有关执行异议的问题,比较执行异议制度与以及代位申请执行制度的异同,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我国的民事执行异议制度。  相似文献   

4.
制度性障碍是造成我国法院执行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应改变现行由法官行使强制执行权的做法,实行强制执行权与执行审判权分离,将民事强制执行权交由熟悉法律知识且具有司法警察身份的人员行使,同时整合人民法院现有的民事执行机构和司法警察机构,设立执行警务局,实行民事强制执行的警务化改造,以整合司法资源、消除制度障碍、破解执行难题。  相似文献   

5.
执行时效作为行政执行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世界各国行政立法中皆有较为详尽的规定。我国行政强制执行兼采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和行政机关自行执行两种模式。对于前者,执行时效的立法规定较为简单、粗略,且具有一些不合理的因素;对于后者,执行时效的立法规定阙如。加强行政立法中有关法院强制执行时效制度的立法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非诉行政执行制度现有的立法模式可以概括为“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为主,行政机关自行行政强制执行为辅”。其主要价值是确立和强化了司法权对行政强制执行的介入程度。在对我国非诉行政执行制度的规范性和正当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分散行政强制执行设定权、分离审查主体和执行主体、增强对间接强制执行的监督等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7.
依照执行措施针对对象的不同,强制执行分为对物执行和对人执行.对人执行是强制执行的重要方法,是对物执行的基石和后盾,是解决执行难的重要武器.2007年<民事诉讼法>修正案丰富了对人执行的手段.当前,亟须在此基础上构建我国现代对人执行制度.  相似文献   

8.
依照执行措施针对对象的不同,强制执行分为对物执行和对人执行。对人执行是强制执行的重要方法,是对物执行的基石和后盾,是解决执行难的重要武器。2007年《民事诉讼法》修正案丰富了对人执行的手段。当前,亟须在此基础上构建我国现代对人执行制度。  相似文献   

9.
国民事强制执行立法,始于清末,而以中华国民政府1940年颁布施行的《强制执行法》地位最为特殊,它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最后一部民事执行法,它的内容和形式都较以前的民事执行法有颇大的变化,为近代中国民事执行立法之大成。1949年,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后,历经数次修改,现仍在台湾地区施行。  相似文献   

10.
涉居执行难题涉及《民法典》新设物权与民事强制执行立法的规则协调。经我国本土化改造后的居住权,既侧重传统人役权的生存保障属性,又兼具用益性物权的财产属性。二者背后呈现的价值倾向的差异,有必要在涉居执行中通过细分居住权类型来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剖析民事强制执行的基本价值,宜将执行程序中居住权的保护范围限定在“社会性居住权”的概念之内。对于民法典与民事强制执行立法的衔接,分别从民事私法与程序公法两个维度出发,在实体上构建有限保护的居住权审查规范,在程序上完善案外居住权人的救济措施,实现涉居执行中居住权与其他权利的平衡保护。  相似文献   

11.
民事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源于法院执行实践,是法院为无可供执行财产或财产无法强制执行案件设置的一种暂时性退出机制,该制度形成之初强调“清理积案”的工具功能而忽视了自身的系统性构建,以2015年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解释为分界点,该制度在经历了碎片化、内部体系化、外部体系化的阶段后,逐渐演化为重要的执行监管手段。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强制执行法(草案)》中进一步明晰了其适用条件和效力,但该制度仍面临着财产查明倚重职权调查、财产报告“违法过剩”引起制度空转、穷尽财产调查措施、可供执行财产认定标准有待明确、异化为“准结案”等现实问题。基于实务中存在的问题,文章明确制度设计理念、科学设定法院与执行当事人间的权利义务分工,提出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优化设想,以期提高司法执行的工作质效。  相似文献   

12.
民事执行救济是执行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对执行机关的执行行为侵害其合法权益时提供保护和补救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它具有保护、监控、平衡、维护社会稳定的多项功能。在执行过程中,执行机关对执行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的侵害来自程序上和实体上两个方面。因此,执行救济的方式也就有程序上和实体上的执行救济的不同。我国此次民事诉讼法对执行救济的修改仍未到位,还应在现有的执行救济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执行异议制度,为权利人提供更为全面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执行难"之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法院“执行难”有其客观原因 ,也有其主观原因。要解决“执行难”问题 ,应加快依法治国进程 ,消除“执行难”存在的空间 ;加强立法、完善我国强制执行制度和监督制约机制 ;改革人民法院隶属体制 ,建立上下垂直的统管体系 ;人民法院要优化内部执法环境 ,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为了在保障被执行人基本人权的前提下迅速、经济地实现执行目标,维护法院裁判的国家权威,德、法两国在执行实践中形成了形态各异的间接执行制度,这些制度蕴含了不同的执行价值平衡思想。中国应通过研习域外的间接强制执行立法技术特点,结合本国的执行实践,按照影响债务人财产利益型、影响债务人尊严型、人格利益型和限制人身自由型体系化中国的民事间接强制执行措施并完善实施程序。  相似文献   

15.
我国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科学定位与制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话题,近年来在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引发热议。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的构建对于解决我国当前民事执行领域所存问题的优越性。但是民事执行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解决民事执行中的问题并不是单单建立一个检察监督就能解决的。正确的思路是:首先科学厘清检察监督与民事执行救济、法院监督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遵循依法监督、有限监督、不替代执行和效率的原则,对我国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适用范围、启动模式和具体监督方式等进行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6.
在行政诉讼判决作出后,行政相对人不履行判决,行政机关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也可以依职权自行强制执行。而当行政机关不履行判决义务的时候,行政相对人申请强制执行往往障碍重重。本文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中法行政诉讼判决执行制度进行分析,指出法国行政诉讼判决执行的优势及我国在此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执行难”是困扰我国民事执行领域的顽疾。我国独立的《民事强制执行法》尚未制定颁布。由于法院领导体制、执行机制、当事人法律意识及执行立法不完善等诸多原因,导致“执行难”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应加快立法步伐,完善执行体制,确立人民法院应有地位,加强对当事人的法制教育,以从根本上解决“执行难”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18.
强制管理制度作为民事执行法律体系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在近现代,普鲁士最先将其运用于实践之中,并在1879年的《德国强制拍卖与强制管理法》中以成文法的形式固定下来。明治维新之后,该项制度传入日本。该制度伴随着清末修律在我国落地生根。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强制管理制度曾一度消失于公众视野之中,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强制执行法(草案)》发布,该草案第二编第九章第三节为“强制管理”,标志着该项制度的再次引入。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有民事执行救济体制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大陆法系有关执行救济措施理论对我国构建程序上执行救济措施具有借鉴作用.我国构建程序上执行救济措施意义重大,并具有现实可行性:观念上的可接受性、制度上的可参照性和成本上的廉价性.在此基础上,拟提出构建我国程序上执行救济措施的几点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0.
夏蔚  谭玲 《东方论坛》2001,(3):85-89
民事案件“执行难”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理论界和司法实际部门为解决这一难题进行了多方的和长期的探讨。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 执行难”问题,必须尽快制定一部独立的强制执行法。本文在此前提下探讨了强制执行法的 基本原则构成,着重论证了优先清偿原则、执行标的有限原则以及财产执行为主人身执行为辅原则,为我国强制执行法的建立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