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棉纺织业是近代以前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学者们将其描述为技术落后和经济低效,以长期的过密化作为18世纪中国棉纺织业发展的标志。而通过对中国最主要的棉布出口生产地——松江地区——棉纺织业进行考察,从而对上述观点提出质疑。18世纪,松江棉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功不是廉价劳动力和低价原材料所致的结果,其成功取决于相对高水平的劳动生产率。19世纪以后,连同松江在内的江南地区经历了"道光萧条"、一系列的外国侵略与中国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内战;来自外国的竞争也大大加强,由此导致了松江地区棉纺织业的衰落。一度高效、繁荣的家庭棉纺织品的原始工业的残迹,导致了黄宗智断言存在一个长期过密化的历史,当然,他所说的时代是错了。  相似文献   

2.
18世纪英国社会时尚特别是服装时尚的变化,造就了棉纺织品日益广大的消费市场;当时英国棉纺织业技术落后、无法满足消费需求且导致对外贸易被动失利。两者之间的反差使棉织技术革新势在必行。经济利益的吸引和英国棉纺织业易于革新的先天优势,促进了工业革命最早发端于棉纺织业。  相似文献   

3.
在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双重作用下,民国时期白洋淀地区的棉花种植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是缓慢而有限的。与此同时,棉纺织业广泛普及,并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新式机器推广使用且伴有棉纺织工厂的建立。棉花种植与棉纺织业的综合作用促进专业棉市的兴起与发展,加之便利的水路运输,部分集镇物资集散的功能日益凸显。这一过程的整合,既是白洋淀地区集市发展的历史面相,也反映了该地区农村经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4.
王梦 《山西老年》2014,(9):50-50
黎锦,海南岛黎族民间织锦,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海南岛因黎锦而成为中国棉纺织业的发祥地。黎锦制作精美,色彩鲜艳,花纹图案多样,黎锦的服饰主要包括筒裙、头巾、花带、包带等,黎锦筒裙绚丽多彩,黎族妇女还要在上面镶嵌珠宝、云母片、贝壳片等装饰,堪称绝美。黎锦是以棉线为主,麻线、丝线和金银线为辅交织而成,工艺分为四大类:纺——主要工具有手捻纺轮和脚踏纺车。手捻纺纱是人类最古老的纺纱工艺,这种工艺使用的工具为纺轮。黎族聚居区有极为丰富的木棉、野麻等纺织原料。  相似文献   

5.
中国翻译史上各个发展阶段中的外汉翻译丰富了汉语语言表达形式,促进了汉语口语化和由文言向白话的转变,为小说创作准备了语言基础。域外小说翻译促进了中国古小说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使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其主要表现有:小说素材的准备、创作手法的丰富、观念的更新、叙事角度的灵活、体裁的多样化、功能的扩大和社会地位的提高等。域外小说翻译介绍了外国小说作品,展现了外国小说创作的巨大文学成就,孕育、培养了新一代中国小说家,中国小说因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6.
上海机器织布局是近代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主义性质的棉纺织工厂。它是在外国机制纱布大量涌入的刺激下,经过十余年的筹建,历尽艰辛,至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才建立起来的。关于它的筹建过程、资金来源等问题,往往说不清楚;对于它享有的专利和减免税厘等权利,尤其讲不透彻,从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试图在这些方面提出个人的意见。一、上海机器织布局的筹建和投产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已由沿海通商口岸伸向广大腹地,由城市深入农村。在外国输入中国的商品中,除鸦片之外,棉纺织品所占的比重最大,而且增长的速度十分迅速。1872年,进口棉纱为五万担,至1890年增至一千零八十二万担,增长了二十一倍  相似文献   

7.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印度工厂棉纺织业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潮.印度工厂棉纺织业的兴起,是以中国作为其最大海外销售市场为其前提的.在中国市场上,印纱对英纱形成激烈竞争并迅速排挤土纱.同时,印纱的大量输入加速了中国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解体,一定程度上对英美棉布也起着很强抵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马福禄是近代史上一个回族历史人物,他的大半身一直效忠于清王,但在后期反对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中,是一个爱国将领。他同中国近代史上的有些历史人物:如抗击沙俄,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左宗棠、董福祥;死守平壤抵抗日军侵略的左宝贵等一样,有其反动的一面,也有值得肯定的一面。特别是在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战争爆发后,在中华民族陷入危亡  相似文献   

9.
总理衙门的历史地位述评周文宣总理衙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简称)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地位,长期以来,史学界多持否定意见,认为其是清朝统治者勾结外国侵略者的产物,是外国侵略者控制清政府、干涉中国内政、破坏中国独立和主权的工具。①我们并不否认总理衙门在近代中国...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二十世纪初期中国民族资本棉纺织业第一次投资高潮入手,对这一时期崛起的大生纱厂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和研究,提供了某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同时对与此相关的中国棉纺织业在这一时期的生存大环境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向外国学习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继承。毛泽东总结了中国近现代向外国学习的历史。在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上,他强调必须大量吸取外国的进步文化,反对文化保守主义;主张全方位、多层次、长时间地向外国学习,不要拘泥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提出要把外国文化中国化,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并强调要有分析有批判地学,反对走极端,注重提高民族自信心。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流亡日本后,编写了多部有关希腊历史的论著。与此同时,他还通过创办报刊和撰写评论,积极向国人推荐和评介有关的世界史著,介绍西方古典时期的思想文化,比较中国和希腊历史之间的异同,从而将古希腊历史知识引入了中国。梁启超的引介满足了国人了解外国历史的需求,开阔了国人的视野,激发了青年人探寻世界知识和外国文化的热情。  相似文献   

13.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中国收回了关税自主权,并进行了四次关税修订,关税税准逐渐提高,对国际贸易和国内工业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近代棉纺织业中的棉花和包括纱、布在内的棉制品均是重要的贸易品,因而棉纺织业受到关税修订的影响是复杂的、多层次的。本文通过关税对国内工业生产的有效保护率测算进口关税的修订对近代棉纺业和棉织业的实际保护程度,进而判断国民政府在关税修订过程中政策目标的变化,以及近代中国棉纺织业自身的结构缺陷。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北方五省棉纺织业的兴起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代是我国棉纺织业兴起发展的重要时期。北方五省的棉纺织业的兴起晚于江南地区。它始于明,发展于清。就其发展的进程而言,在时间上晚于同一地区的棉花种植,在地域上由南向北推移,在技术上采用的是南方的纺织技术,但在实践上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棉布及其制品。从明末开始,到乾隆年间,北方五省自产的棉纺织品行销于北方各地城乡市场,为民众所欢迎,从而打破了宋、元以来南布北运的格局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乡村手工业的商品生产规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是原始工业化逐渐兴起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乡村手工业的商品生产规模明显扩大,其主要表现是乡村家庭棉纺织业的快速扩张,包括为乡村家庭工业提供原料的棉花种植量和棉花产量、棉布的产量及其远程交易的商品量、从事乡村棉纺织业的人数都有大幅增加。这表明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西欧的原始工业化一样,存在着许多地区农村家庭手工业生产的重大发展,这些历史积淀为后来的乡村工业腾飞奠定了原始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提高新疆兵团棉纺织业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从新疆兵团棉纺织业发展的现状入手,通过对兵团棉纺织业整体情况及主要产品、进出口规模、设备状况、经济效益和利用外资等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探求影响新疆兵团棉纺织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育兵团棉纺织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近代科学技术与民族棉纺织业私人资本结合是东方型产业革命兴起的直接导因.洋务运动使近代中国具备了产业革命兴起的可能性;但由于晚清政府不能代表当时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造成近代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走的是一条技术与资本相分离的道路,致使近代中国产业革命被窒息.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洋为中用"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必须大量吸取外国进步文化,摒弃文化保守主义;主张全方位、多层次、长时间地向外国学习,不要拘泥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总结了中国近现代洋为中用的历史,阐明了马列主义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提出要把外国文化中国化,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形成"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并强调要有分析有批判地学,反对走极端。  相似文献   

19.
明代是苏松地区棉纺织业大发展的时期。明初推行的一系列鼓励经济作物种植的政策,促进了棉作区域的扩展,至明中叶以后形成了沿江濒海的植棉区,为棉纺织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料。棉纺织机具的改进提高了纺织效率,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快速发展。棉纺织业内部初步出现专业化分工、棉布品种花色的增多,形成了具有区域特点的棉布加工运销体系。棉纺织业的发展促进了苏松地区专业市镇的兴起和棉货贸易的繁荣,使得以棉布折征赋税成为定制,但伴随之的苛重的布解,成为当地百姓的沉重负担。  相似文献   

20.
“四人帮”对外国哲学的研究工作的破坏是很严重的。因此,揭批“四人帮”对欧洲哲学史研究的破坏,讨论外国哲学史的方法论等问题,很有必要。 众所周知,前几年“四人帮”出于篡党夺权的目的,掀起了一股所谓研究“儒法斗争史”的浪潮,并以此取代中国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对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