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马丽娅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4):67-70
《庄子》一书虽是道家经典著作,但其中关于儒家及其代表人物孔子的记述占了相当大的篇幅。书中孔子的形象颇为复杂,他既是道家批判的对象,又是道家理论的宣扬者。由此可以探讨儒道两家既矛盾又互相渗透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
战国诸子为了阐述自己的学说,随意塑造孔子形象,以为己用。庄子借所表述的孔子之言阐明其重要的观念如"心斋"、"坐忘"、"才全德不形"等。庄子敬佩孔子,有时视他为儒家圣人,有时视他是至人。《庄子》外篇中批评仁义者多言及孔子困窘,所表述的孔子有合乎其本来面貌的一面,但大部分内容把孔子和学生塑造成庄学的代言人。外篇中反对仁义者说孔子见过老聃,他谈治六经与倡仁义说,结果都被老氏批评。杂篇中《渔父》、《外物》、《盗跖》除了批评其所表述的孔子的学说外,还攻击他的为人行事。 相似文献
3.
张俊梅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6(2):60-62
对于儒家创始人孔子在《庄子》一书中的形象,学界历来有不少看法,比较普遍的观点是道家学派通过对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批判、改造或是直接转换其身份而达到弘扬道家思想的目的。而《庄子》一书本身并非一人一时之作,故其中的孔子形象也表现出较大差异性。一般认为《内篇》大抵属于庄子本人之思想,故本篇论文专就《内篇》中的孔子形象进行分析,从中探析庄子借用孔子形象的本意及其对孔子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罗建新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3):60-62
与历史原型相比 ,《庄子》中的孔子形貌显然被改造和加工过 ,使其或以屡遭挫折的复古主义者的面目出现 ,或转换为道家人物的膜拜者 ,或蜕变为庄子思想的代言人。这显然与当时儒、道论争的形势有关 ,也是为贬损儒家抬高道家服务的 相似文献
5.
陈品川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3)
本文从《庄子》的有关记载中,发现《庄子》一书中的孔子既"具有道家思想的儒者形象",又有"道家的反面形象"。进而又从书中"以重言为真"的写作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儒道两家之间既互相矛盾又互相渗透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宝贵敏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8(7):121-124
境界与实有相对,它表达人们对于现实及人生的基本态度,是对人生价值及意义的判断与确认之后所达到的心灵意境。从境界论看,孔子的人生最高境界旨在寻求心灵之自由,"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天人合一"之精神;庄子寻求"天人合一"的逍遥境界亦以人之心灵、精神的自由超越为第一义,庄子和孔子都内求于心灵,以"通"为最后的境界回归。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1.内直与外曲;2.虚、静;3."通"境,进而来解读庄子与孔子思想中的境界旨趣。 相似文献
7.
陈火青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庄子美学的建构经历了一个"发明"的过程,因为庄子思想的复杂性以及美学家族的丰富性,人们所理解的庄子美学就聚讼纷纭了.庄子美学建构的样式根据对庄子美学定位的情况可以分为否定式、矛盾式和肯定式等几种情形,其间还可以细分.庄子美学建构的无定性,提醒我们在研究中要有反思之维,对"前见"要持有一种开放的态度,审慎地加以辨识."庄子"与"美学"都不是无边的,二者如何达到有效的融合,是值得思考的. 相似文献
8.
胡颖佳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8):143-146
通过分析孔子在《庄子》内篇中的多次出场,我们可以看出庄子对孔子儒道兼济思想的肯定,对孔子悲剧命运的理解同情。在《庄子》内篇中庄子并未随性异化孔子,相反地塑造了一个真实丰富的孔子形象。庄子笔下的孔子突破了儒家代言人的形象,多处表现了对道家学说的深刻理解和崇敬。虽然由于天性的不同,孔庄两人最终选择了不同的人生,但庄子深信他们都能彼此理解和尊重。在庄子眼中,孔子是与自己互通心曲、相知相惜的先贤。 相似文献
9.
李立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孔子和庄子对相同的历史人物或事件所作出的差异性评价,往往呈现出历史与伦理之间的辩证张力.虽然历史与伦理的博弈带有一种不可解决的悲剧性,但是历史理性并没有完全抹除伦理的因素,而是含纳了它,并使这种伦理不再指向个人的道德而指向大多数人的利益与福祉.在这个过程中,那些不得不作出退让并遭受苦难的作为个体的人们,以偶然性的方式承受着历史的必然.因此,孔子和庄子实际上共同思考了人类历史的展开方式以及历史和伦理之间的关系问题.他们虽然作出了不同的尝试性回答,但殊途同归,最终使紧张冲突的两个维度都得到了观照、理解与评价. 相似文献
10.
章海荣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0(3):78-81
本文以释“游”开始,从旅游审美这一特殊视角进入我国先秦时代,整理、分析孔子、庄子和屈原三 位先哲的游观经历和思想,揭示出对整个封建时代知识分子颇具影响的三种旅游审美典型。 相似文献
11.
陈永辉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2):82-85
从《大宗师》和《天地》中两则重言对《论语.微子》的叙事模仿可以看出,《庄子》部分重言在叙述视角、叙述者类型、叙述情节、叙述人物、叙述结构上对《论语》叙事进行了有意的模仿,但《庄子》重言在对《论语》叙事模仿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创造和扩充,从而超越了《论语》叙事。 相似文献
12.
史红伟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0-11
庄子"三言",即重言、寓言和卮言。重言和寓言从《庄子》的创作实践来看,其实一也,只有很小的区别。卮言则是庄子齐物思想的表现方法,因而包涵了重言和卮言。 相似文献
13.
刘岸挺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3):61-66
庄子以整体象征、浪漫而荒诞的寓言言说,驰骋想象,自铸新词,运用典型与意象,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创新文体——自恣适己、仪态万方的“庄周体”。这显示了庄子文学意识的先觉、文学创造精神的崛起与文体的自觉。鲁迅称《庄子》一书“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正是就其文学的发现与文体的创造及其在汉文学史的创造性贡献而言。 相似文献
14.
孙雪霞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7(4):416-419
《庄子·内篇》之老子或遁于情实,或宅心仁厚,或备受推崇。《庄子》外、杂篇之老子为圣贤师。庄子以"撄宁"发展了老子的"无撄人心"。庄子反思老子,让老子成为自己最大的疑问,他入于老子又出于老子,创辟了不同于老子的敞明之所。 相似文献
15.
黄圣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4):69-74
向秀、郭象两家《庄子注》的关系问题是学界讨论的一个焦点。向注别本的存在与否可以成为解决此问题的一个关键。从史料比较和逻辑分析的结果看,向注别本是极有可能存在的。在向、郭两家《庄子注》的关系上,所谓“述广”说和“盗窃”说是能够并存的,我们应把今本《庄子注》视为向、郭两人共同的作品。 相似文献
16.
人民性是《庄子》的精华所在,主要表现为:肯定了劳动群众的重要地位,统治者要知民心、顺民意,体恤弱者,博爱众生;天地对万物的养育是均等的,统治者要平等待民,与民众共富贵,不以势压人,不以财戏人;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贪婪,对劳动人民充满了同情之心。《庄子》一书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这些思想是弥足珍贵的,《庄子》的人民性也带有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17.
试析子路与孔子的关系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门弟子三千,子路在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孔子对子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不倦的教诲,称赞子路是个勇而无惧、果断干练、擅长政事、知"仁"礼"、懂孝道的人。子路追随孔子周游列国,同时也给了孔子无尽的支持和帮助。尽管如此,孔子和子路师生二人在言语上也有许多正面冲突。究其原因在于子路直率无讳的性格和孔子与子路之间不同志向以及孔子和子路之间的师徒兼朋友的双重关系等。 相似文献
18.
略论郭庆藩《庄子集释》的学术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庆藩《庄子集释》10卷,是清代《庄子》考释的杰出著作。其主要成就在于:精密校订《庄子》本文,既能辨析古本异文正误,也揭示了某些前人未知的讹误;精心辑录散佚旧注,对陆德明《庄子音义》所录司马彪注多有补充;精确考释字词名物,在辨识通假字、训释疑难字及古代名物方面都有创见。在清代学术史上,诸子学是十分重要的学术分支。《庄子集释》能够代表清代《庄子》考证的最高学术水准,在清代诸子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