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 5年前后 ,“寻根文学”的兴起 ,为张承志小说的文化寻根与精神理想的探索提供了广阔的文学视界。作家以艺术的笔触深入到历史深层和民族的文化内核 ,去探究民族文化的审美价值、精神特质和人文理想。  相似文献   

2.
张承志小说中的太阳意象,蕴含着作家深刻的人生思考和文化选择。太阳意象在表层的象征意义上包蕴着三个方面的内涵:追求意识,孤独感,理性精神。进而由作品的呈现模式体现出了张承志的文化选择─—对文化的混交与再生的期冀。不管是对原始生命强力的张扬,还是对原罪感、圣洁感、生命信仰的追寻,都鲜明地体现了边地文化对汉民族文化的不无益处的补充和矫正,包含了一种“重新铸造”的努力,以及寻找真实、永恒、超历史、超地域的价值的可能的意向。  相似文献   

3.
张承志是当代享有盛誉的回族作家。80 年代,他以《黑骏马》、《北方的河》饮誉文坛。进入90 年代,他的创作热情丝毫未减,先后以长篇小说《金牧场》和融文学、历史、宗教为一体的长篇著作《心灵史》再次震动文坛。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张承志主要以自己的小说创作奠定了自己独具风貌的作家形象。但我们多少淡漠了这样一个事实:进入“后《心灵史》”阶段的张承志,事实上已进入了一个散文创作的高峰期。如果置他的散文创作而不顾,仅仅只是评论他的小说,我们就很难整体地把握定位作家文学创作的发展与变化。本文从平民意识、民族情怀、理想主义三个方面论述了张承志的散文。  相似文献   

4.
霍米·巴巴是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大师之一,在其鸿篇巨制《文化的定位》中他提出了“混杂”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后殖民理论话语中消解文化霸权和两级对立的有效策略。兰斯顿·休斯是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作家,其文化身份呈现出显著的“混杂性”。在长达40余年的文学生涯里,休斯在其创作的众多文学作品中将黑人的民族身份与“美国性”乃至“世界性”的文化身份混杂起来,书写了多元文化的共存,他的作品也呈现出这种“混杂性”,这一相似之处表明巴巴和休斯在探寻少数族裔文化发展的出路之时,都有着包容的心态:他们坚持多重文化身份,倡导以边缘的繁荣实现对中心的消解,以最终达到各种文化之间真正的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5.
后殖民理论的先驱是一批旅居西欧的非洲知识分子 ,他们在 2 0世纪 5 0、6 0年代对殖民主义给殖民地遗留的问题进行思考。 2 0世纪 80、90年代 ,后殖民主义成为流行世界的文化思潮。作为后殖民主义的原创性理论 ,主要包括赛义德的“东方主义“、“文化霸权”理论 ;斯皮瓦克的“边缘中心化”理论 ;霍米·巴巴的“含混矛盾的杂糅”、“文化差异性发布”、“第三度空间”理论。后殖民理论呈现出复杂性、理论对抗性和两重性的特点 ,但其文化贡献和社会意义非常明显 :对“欧洲中心论”文化立场的批判、东方民族的文化建设和民主进程的推进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解读<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发现混杂性的文化身份使得杜拉斯在创作中呈现出许多后殖民作家共有的特征:反殖民主义的立场及种族主义的偏见.  相似文献   

7.
张承志是一个以信仰为文的作家 ,信仰作为一种特殊而抽象的精神取向和价值提升 ,已成为贯穿作家为文为人始终的诗意积淀。本文以张承志的小说为切入点 ,试从“意义求取”、“时间哲学”、“沉醉体验”等三个维度对张承志的宗教人格做出宗教诗学的内部深层透视  相似文献   

8.
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发表于七十年代的《潜鸟》,通过对梅蒂斯女孩儿皮盖蒂的边缘生存状态的叙写,揭露了后殖民主义时代白人主流文化对土著文化的渗透和侵蚀,白人社会对土著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压迫,以及土著民族内部女性的悲惨命运,表达了作者的后殖民主义女性观。  相似文献   

9.
张承志在开始小说创作之初就确立了“为人民”的原则,他的小说世界中有着特殊的民族文化背景(蒙古草原文化、天山文化枢纽和回族伊斯兰文化),由此确立了个人创作上的风格。但在1983年之前,他的小说创作中有一个基本的主题,即在描写个人角色的转变中重塑一种价值和经验形式,这多少也折射出了作家本人曾经经历过的人生阶段。  相似文献   

10.
奈保尔是一位通过大量作品对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当代英语作家。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分析奈保尔的半自传体小说《抵达之谜》,分析他作为一位“流放”的知识分子在这部小说中和现实中的文化心理,同时通过与赛义德等其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家观点的比较,阐述奈保尔的文化世界观,即西方的先进文化不一定总是表现为殖民性,积极的“流放”以吸收西方先进文化有利于第三世界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11.
批判的方式     
人文精神的重建,对于所谓“文人”,便是一种文化人格的重建。我十分重视张承志近年所做的努力。对民族人格的大滑坡,对所谓“文人”文化人格的萎缩,张承志固然有激烈的批判,但也并未止于单纯的批判,而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地寻求着重建理想的人格模式的资源,企求给中国当代文化注入一种新的血液。《心灵史》是在寻找一种精神,而《清洁的精神》等散文,则是从民族的早期,从司马迁所描绘的刺客等人身上,寻找一种品  相似文献   

12.
当代俄罗斯“乡村散文”以及这个流派的代表性作家拉斯普京,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梳理拉斯普京以及当代俄罗斯“乡村散文”在当代中国的影响与阐释,对于呈现中国当代文学在探究民族文化传统、重塑民族精神方面对当代俄罗斯作家的借鉴与吸收,具有典型的意义。历史的相似性使中国学者和作家对俄罗斯当代“乡村散文”产生了浓厚兴趣。道德问题和民族性格问题始终是中国作家和读者关注的焦点,对民族意识的自觉追寻是当代中国作家关注俄罗斯“乡村散文”和拉斯普京创作的根本动力。拉斯普京对当代俄罗斯社会转型时期民族文化与西方文明激烈碰撞与冲突的思考,给当代中国作家和读者带来不小的启发。由此,相同的文化观念掀起了中国作家和学者研究俄罗斯“乡村散文”的热潮。当代中国学者和作家对俄罗斯“乡村散文”及拉斯普京创作的关注融入了当代中国作家和学者对民族、社会与文化的整体性思考。  相似文献   

13.
由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历史沿革,可知后殖民主义之后的发展方向为:既反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又反对自闭的民族主义,在各个国家或民族文化自主的基础上,实现多元文化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前殖民地国家与民族在与西方文化的对撞中开创出新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民族的根本属性,少数民族作家的文化身份问题也在“文化热”的讨论中成为了无法回避的话题.作为多民族国家,从上个世纪初以降少数民族文学就伴随着中国文学的整体进程在不断前行,但在整个发展历程中,由于特殊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少数民族文学在自身发展中历经了从少数民族文化的被启蒙、被解放到文化自觉,整体上呈现出从少数民族作家身份意识的萌发、文化身份的“遮蔽”再到文化身份的自我认同三大发展阶段,逐渐形成了对主流文化的认同,甚至在许多方面与主流文学之间达成高度的契合,时至今日已形成了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深层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当代文学在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期间虽被从属于政治,但也诞生了不少蕴有“大精神”的作品。历史新时期的作品更多地蕴有了“大精神”,铸就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十年辉煌。后新时期文学相当严重地失却了这种“大精神”,主要表现在:理想主义式微,英雄主义不再;作品缺乏原创性和思想深度;作家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异化为脑力劳动者和智本家。当下只有张炜、张承志等致力于史诗创作、真正地将创作与整个民族命运自觉地相关联的少数“孤胆英雄”支撑着中国当代文学的天空。  相似文献   

16.
《百种神秘感官》中的他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百种神秘感官》是美国当代著各的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三部小说,具有浓厚的后殖民主义特色,为当今漂泊异乡的现代人提供了精神慰藉。从后殖民主义文艺批评视角出发,对作品中的他者现象进行解读,探讨通过文化交流和杂糅方式得到人类普遍友爱,彰显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关系,为当今全球化语境下流散民族的文化身份寻求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后殖民主义提醒我们,殖民主义不仅仅局限于军事、政治、经济统治,还存在着文化上的操控,西方现代性价值的背后往往隐含着殖民性。不过,受欧洲高雅理论的影响,后殖民主义既反对殖民主义,又反对民族主义。而殖民地及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殖民性批判的时候,却往往容易回到后殖民主义所避免的民族主义立场。这看起来是一个悖论。  相似文献   

18.
文化认同既可能指个人对于所属文化的归属感,也可能指不同民族成员彼此认可对方的文化要素。从这一视角考察新疆汉语小说中的少数民族题材创作至少有三个维度:一是汉族作家汲取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二是少数民族作家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三是少数民族作家对"他者"文化的自觉吸纳。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新疆本土汉族作家在民族团结颂歌的时代精神指引下,以高度的使命感展现着少数民族的生活和文化;80年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题材创作更趋向多元化,同时一些优秀的"民考汉"青年作家开始活跃于新疆汉语文坛上。  相似文献   

19.
地域文化散文是作者从地域文化视角来进行散文创作的 ,地域文化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来自表现对象 ,包括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两部分 ;一是来自作家 ,独特地域渗透着独特情感。当代四位作家余秋雨、素素、贾平凹、张承志等的地域文化散文主要分别展示为江浙文化、东北文化、秦地文化、北方文化。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令我们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它造成的文化殖民主义正在改变着我们民族精神的内质。为强化民族意识,振奋民族精神,我们要联合海峡两岸的同胞,挺胸昂头,理直气壮地去夺取诺贝尔奖。早日获奖,力争多获奖,有助于尽快扭转我们弱势文化的现状,是谋求重大发展的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