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郭群  姚新勇 《殷都学刊》2008,29(1):96-100
作为当代著名的乡土作家,莫言的乡土文学作品中充满着对苦难和悲剧执着呈现。他不回避也不遮蔽乡土世界存在的一切苦难和悲剧性的生存状态,而是赤裸裸地执著于展示被侮辱者和被损害者的各式困苦和悲凉,他以他的真诚和良知展示了一个相对真实的乡土世界。苦难和悲剧是莫言乡土小说始终不变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不少学者自觉不自觉地将费孝通笔下的"乡土中国" 当成研究基点.在经验层面,"乡土中国"变成传统中国乡村社会最真实的写照,构成理解中国乡村社会性质与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起点;在理论层面,"乡土中国"中的一些概念成为理解中国乡村社会现象的最好的"工具",现实经验成为"乡土中国"的注脚.在此意义上,"乡土中国"构成中国乡村社会研究的"他者",限制了学者的视野.只有突破作为"他者"的"乡土中国"的限制,在正确地对待费孝通学术"遗产"的基础上,才能吸收和批判既有的学术资源,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基层上看去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费孝通《乡土中国》人生的苦难是永远和生命相关的 ,回想起在乡下的日子 ,日子就变得透明和快乐。真正的苦难在乡下 ,真正的快乐在苦难中。你能到乡下去吗 ?作为人 ,既要享受快乐 ,也要享受苦难。———贡平凹《我是农民》我溺爱偏爱着中国的乡村 ,爱得心痴、心痛 ,爱得要死 ,就像拜伦爱他的祖国的大地一样。我知道 ,我最合适于唱这样一支歌 ,竟或许也只能唱这样一支歌。———臧克家《泥土的歌》序文乡土作为人类诞生的摇篮 ,成为人类共同拥有的温馨记忆。当人们成群结队地拥向文明的象征———城…  相似文献   

4.
陈茜 《学术研究》2002,(5):121-125
“爱人生而不留恋人生”是废名小说一个始终贯穿的命题 ,这一命题蕴含着废名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对宇宙人生的参悟 ;爱人生是他文本中体现出的母性化的乡土情结 ,不留恋人生则是他而对现实的苦难产生的厌世意识;但正如废名用审美情怀对待乡土一样 ,他也用审美态度对待死亡,因而 ,“爱人生而不留恋人生”这一矛盾命题在废名身上就表现为禅宗式的对人生的审美超越。  相似文献   

5.
"鲁镇"里的"人"--重释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小说研究至今拘囿在社会学层面上,其流行观点为“鲁镇”就是乡村,悲剧主人公就是“农民”。实际上,不论是从城市地理学还是从社会学视角来看,“鲁镇”都带有中国传统市镇浓厚的特征。早在20世纪20年代,张定璜就曾说,“鲁镇只是中国乡间,随便我们走到哪里都遇的到的一个镇,镇上的生活也是我们从乡间来的人儿时所习见的生活。”[1]李欧梵在研究鲁迅小说时指出:“从一种现实基础开始,在他25篇小说的14篇中,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以S城(显然是绍兴)和鲁镇(他母亲的故乡)为中心的城镇世界。”[2]鲁迅小说尤其是他的乡土小说实际上是一个个以“…  相似文献   

6.
中国乡土小说与俄罗斯、波兰文学石薪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先驱者鲁迅曾多次谈到,是俄罗斯、波兰及东欧诸小国文学触发了他致力于农村题材的创作。他说:“我常常想:俄国文学是伟大的‘乡村文学’。并且想:果戈理更其是首先的一个人。我的比一切的国度的文学,更爱俄...  相似文献   

7.
任何一种文学样式,其作品无不熔铸着作家的思想、情感、审美趣味,因而体现出一种富有个性的独具特征的审美风范。郭枫(1930——)这位生长于大陆黄淮平原,开花结果于台湾的散文作家,他以《早期的花束》、《老家的树》、《永恒的岛》、《九月的眸光》等散文创作的丰硕成果,显示出一种爱民族、爱乡土的高尚洁净的审美风范。这种审美风范源于他对文学的认识和理解,他认为:“文学要关怀乡土,放眼世界。以真情热爱写出有血有肉的作品;秉直直书,为民族发展服务,为苦难时代见证。”他主张:“作家要具有社会良心,要从私欲的圈子走出来!不惑不惧,抗拒庸俗潮流,宣扬人道精神,树立倔傲风骨。”(《新地出版社创办旨趣》)因此,他的散文是咏怀的诗,寄情的赋,是自然真挚情韵与哲理的组合。其审美风范的丰富内涵为:凝重厚实的历史美、睿智深邃的哲理美、灵秀飘逸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8.
略论废名小说的审美意蕴与艺术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废名是二三十年代闻名于中国文坛的艺术个性颇为独特的小说家.他用一支得心应手的笔,平淡朴讷的文字,单纯简练的文体,叙写宁静和谐的乡土生活,在静美如画的田园风光与平凡纯朴的乡民生活中细细地寻觅“梦的真实与美”,发掘特有的诗意,营造出独具匠心的意境,显示出与同时代乡土作家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本文拟对废名小说的审美蕴含与艺术表现中的某些特性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杨剑龙  李伟长 《江汉论坛》2005,(12):117-121
贾平凹的长篇新作<秦腔>展现了中国当代农村真实的生存状态,表达了作家拳拳的乡土之情和深沉的忧患意识.作品写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采用了环形的故事结构和密集的流年式写法,他是以对于故乡农村十分复杂的情感来叙写故乡的,决心以这本书为故乡树起一块碑子,采取故事中人物的叙述与故事背后隐藏的叙述者交织的叙事视点,塑造了几十个性格鲜明的乡镇人物,夹杂着大量的方言土语,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修辞策略,是一次新的卓有成效的艺术探索.  相似文献   

10.
汪杨 《江淮论坛》2009,(5):168-173,104
许辉的文本中夹带的皖北地域文化信息异常丰厚,在他的乡土叙事中,许辉还原了真实的乡村图景,而真实自有万钧之力。在许辉的乡土世界里,也一直都贯穿着导人向善的田园抒情,他在文本中对淮河的地域文化做了必要的理性梳理,给予了普通人性最真实的展示舞台。而叙写城市的小说,仍然具有明显地域的特征以及蕴含在地域风情中的文化特征,城市人的日常生活,在许辉的笔下呈现出一种原生态式的抒情景致。长篇小说《王》则充分展现了许辉对于淮河文化的理解,它不单是一部单纯地反映历史或映照现实的小说,而且是对民族的、个体的命运与灵魂作出了深入的拷问与反思。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乡土诗歌是在80年代先锋艺术“去政治化”、“去意象化”的背景下涌现出的,其自身也经历一个由陌生化逐渐到亲切化的言说过程。90年代乡土诗歌有几个明晰的特点:从90年代初的家园回望血亲指认,90年代中期逐渐形成了地域性抒情史诗的谱系和意象体系的建构,由此拉开了地域特色、异域情调的序幕;90年代乡土诗歌还有一种致力于风景画、风俗画、风情画的审美追求,以“隐现”的艺术方法加入隐含寄寓,体现了深厚的人文情怀;最后,从90年代中期到后期,乡土真实时弊的一面浮现出来,乡土不再缄默,乡土诗人终于找到了自我的角色定位,以愤怒和挣扎抒写乡土的真实境遇,完成了乡土诗歌厚重悲凉的美学风格,也完成了乡土诗歌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乡土社会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是被学界疏忽的问题.中国古代市镇从乡土社会中自然产生,并依托乡土社会成长,凝炼和提升了乡土文化,是乡土社会的有力支撑.殖民化城市的发展,对乡土社会提出了严峻挑战,将中国社会现代化问题提上日程.凋敝的小农经济、落后的乡村文化和腐朽的封建土地制度,是民国时期乡土社会改造的主要内容,社会各界于三者虽有所侧重,但城镇化几乎是不约而同均予选择的发展方向.从中国近代发展史看,“城镇化”是“乡土社会”的相对性:城镇化是乡土社会的破坏力量,而改造乡土社会又是我国城镇化的动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从审美视角来研究一个作家对于文学的意义.庐隐小说的意境建构是基于重建"爱"的王国,而庐隐散文的审美的原生态是作家真实告白.小说创作中具现的是庐隐身为现代知识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后的呐喊,通过主动建构心中的爱的理想王国,形成浓烈的小说情感化意境;散文创作中的庐隐却是面对不同人生情感阶段,用散文笔调对生活进行哲学阐释,形成流丽的真实告白意境.  相似文献   

14.
<正> 执著于写出破屋下受伤灵魂的王任叔,以描写其故乡浙江奉化连山乡大堰村生活的乡土小说为人瞩目,他以拳拳的乡土之情,描述故乡人生的苦难与不幸,剖露农人们麻木的灵魂;勾画乡村社会的衰败与骚动,录写故乡人反抗的呼声;摄印乡村封建势力的缩影,透视变动中的宗法社会,形成他乡土小说朴质自然的独特风格。1923年《小说年鉴》的编者指  相似文献   

15.
杂字文献在传统社会中除作为乡间童蒙识字课本之外,还具有传承道德、经验及文化的功能。清代鲁中地区的杂字文献作为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化资源,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大发展的背景下,在传承农耕文化、开展乡土教育、进行社会教化、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四个方面仍有其价值。  相似文献   

16.
巴金散文中的个体生命意识与他对人类的爱是相通相容的.巴金渴望人类自由与平等的生命意识是个人的“爱”的潜能和自我意识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相融合的结果;其崇尚自我牺牲的生命意识则源自他的“爱的永生”和“生命的永生”的信念.晚年,他出于爱和真诚在《随想录》中对自己在“文革”期间沦为“奴在心者”和“说假话”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使个体生命精神升华到了一个伟大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寻根"浪潮中,大批的当代作家都有过或长或短的"乡土创作期",如贾平凹、张炜、阿城、路遥、莫言都曾走向乡土民间,有过代表性的作品。而与这些作家所不同的是,韩少功选择了确定无疑的归隐潜逸之路,他以返乡劳作的方式,通过自我个体的体能劳动,真正以生活的形式融入乡间、土地和自然。韩少功的乡野潜逸把"劳动"与重大的精神难题较量,为自我求证新的意义,并上升到了美学的高度。在韩少功的劳动美学中,"文化寻根"走向了另外一个新维度,那就是:沉潜乡野,以民间生活的具体质感来抗拒后工业时代的冷漠与浅薄;而"进步的回退"预示的是一种回归乡野,重新发现自我、民族乃至世界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萧红的小说文本表现了两性关系/性别意识与民族国家文化历史的双重主题.在民族国家文学之外,女性文本的多元特质在她的文本书写中进一步得到延续,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遗产开拓出富有符号性意义的女体空间和女性乡土想象书写.在萧红的<呼兰河传>中,萧红大量地书写了女体空间所可能载的各种符号形态,特别是有关跳大神的仪式化女体现象.萧红笔下女性所构成的女体符号空间,其根基建立在民间文化的基础之上.与乡土想象有密切的关系.事实上,萧红对女体的想象书写和乡土的文化空间建构是双线并行的,缺一不可.此种女体/乡土叙述突显出历史文化交织的符号空间,乡土的象征功能是女性作家藉以窥探女性内宇及社会文化系和人生命运不可或缺的书写策略.在萧红的<生死场>中,女体的符号化和乡土的女体化,让萧红笔下的农乡女性归属于此以富有女性意识的土地,也让乡土同样归属于这些生活其上的女性团体.此种乡土经验有别于传统父权/男性视下的乡土经验.  相似文献   

19.
台湾省籍第一代老作家钟肇政先生,是台湾文学奠基者之一;他的代表作《台湾人三部曲》(以下简称《台》),是台湾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钟肇政生于农村,爱农村,写农村,连外貌也象个农民,可谓之农民作家。他从长期执教于农村的父亲那里,自幼接受了中华民族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由于身受亡国奴之苦,立志当个“伟大作家”,决心以笔作武器,以时代见证人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控诉日寇的滔天罪行,肃清“皇民化”的流毒,同情农民疾苦,歌颂他们的斗争,描绘传统习俗和乡土景色,以抒发他的感情和愿望。他的著作为台湾乡土文学建立了健康淳朴的民族风格,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他坚持现实主义道路,写作态度认真严肃,不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中国文学以乡土之外的观念对农村和农民进行文学想象和叙述,它造成了真实农村图景的遮蔽和放逐,而赵树理的创作是个例外。他既是知识分子又不完全认同“五四”知识分子的话语体系,既倾向于农民的价值观又不是纯然的农民。他的农村书写与农民、革命意识形态之间一度形成良性互动,故其作品被奉为文学经典。后来因他执著的写实立场与当代文艺规范发生摩擦而产生裂隙,最终导致其文学命运的坎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