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曼海姆站在知识社会学的立场上,以意识形态的特殊概念为起点,中途经过总体概念,最后上升并回到他构建的知识社会学这一基点,从而诠释了一个全新的流动的意识形态概念。霍克海默以马克思主义为视角对其概念的思辩和形而上学性进行了有力地批驳。  相似文献   

2.
在法兰克福学派对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批判中 ,有四个反复出现的主题 ,即总体性、意识与社会存在、意识形态、真理。其中 ,曼海姆的社会历史总体概念被作为一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倒退加以拒绝 ;曼海姆对意识与社会存在关系的说明被说成是含糊的和没有具体决定的 ;曼海姆把意识形态概念扩展到“一般的—总体的”表述被认为导致了其最初批判内容的丧失 ;曼海姆知识社会学关于“相对主义”的所有断言 ,被认为缺乏一个真实的真理概念 ,因而注定会陷于相对主义。这四个论题是意识形态理论的中心问题 ,因而也是对批判理论与知识社会学进行比较研究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曼海姆从多维向度对"意识形态"概念作了分析,区分了意识形态的"特殊概念"和"总体概念"、总体意识形态的"特殊阐释"与"一般阐释"、"评价性"和"非评价性"的意识形态分析方法以及"意识形态"和"乌托邦"。曼海姆的意识形态理论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马克思的影响。然而,两者在意识形态的性质、"终结"意识形态的路径、履行历史任务的社会主体以及在对存在基础的理解等方面又具有原则性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意识形态”概念的历史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地看,“意识形态”起源于培根的“假象说”,经历了托拉西的“观念科学”、马克思的“虚假意识”与“观念上层建筑”、列宁的“科学的意识形态”、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等四个发展阶段。在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利益分析的意识形态学说对于反抗“全球主义”意识形态、维护本民族的利益和文化认同,依然是最为有力的武器。  相似文献   

5.
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对曼海姆与法兰克福学派思想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但是,法兰克福学派反对曼海姆把意识形态理论扩展为一般知识社会学,认为曼海姆知识社会学混淆了意识形态概念与具体的历史的真理概念之间的关系,也钝化了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锋芒,倒退到一种纯粹的唯心主义“精神哲学”。对曼海姆相对主义的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对曼海姆批判的核心。  相似文献   

6.
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对曼海姆与法兰克福学派思想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 但是,法兰克福学派反对曼海姆把意识形态理论扩展为一般知识社会学,认为曼海姆知识社会学混淆了意识形态概念与具体的历史的真理概念之间的关系,也钝化了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锋芒,倒退到一种纯粹的唯心主义“精神哲学”。对曼海姆相对主义的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对曼海姆批判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与曼海姆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是现代意识形态理论的创始人和奠基人 ,他的“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 ,相反 ,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论断为现代意识形态分析奠定了认识论基础 ,他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阶级实质的精辟分析为现代意识形态分析提供了经典范例。作为现代意识形态研究史上的重要人物 ,曼海姆在意识形态的内容、产生以及批判的方法论方面都继承了马克思的基本思想 ,但是 ,他又不情愿于只做马克思学说的脚注的角色 ,而试图从马克思那里引申出一套超阶级、超党派的总体性意识形态学说。对于曼海姆的这种学说 ,我们必须联系现实社会需要 ,辩证地对待  相似文献   

8.
对传播技术作用力的社会学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印刷技术、广播电视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传播技术的发明与应用, 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作用。从历史与现实来看, 传播技术不仅规约着新闻传播行为自身的走向, 对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乃至社会变迁, 都产生着重大影响。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文化传播研究中, 应为技术要素的社会作用力多一些“人文关怀”。对技术的态度, 一方面要警惕技术决定论, 另一方面也不能简单移用西方批判理论对技术片面指责。特别是在当今中国, 作为一个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 技术的“缺席”仍是困扰我们快速发展的“瓶颈”。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9.
“名”是中国古代逻辑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以前的中国逻辑史的研究中,人们往往把“名”等同于传统逻辑中的“概念”。本文通过对先秦诸子关于“名”的认识的重新考察,认为“名”在先秦诸子著作中主要是指称谓事物的“名称”或摹拟事物的“文字”,即语言符号和文字符号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完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使意识形态概念获得了理论上的重大意义,也为学者们研究意识形态概念提供了新路径。近代启蒙理性为意识形态概念提供了科学认识的保障,而拿破仑开创了意识形态概念的贬义史,德国古典哲学则使意识形态概念拥有了历史哲学的框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主要有4种方式:虚假的观念体系、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革命阶级的阶级意识以及一系列由日常风俗、行为和信仰所构成的传统的象征形式和价值观。在马克思之后,意识形态理论在理性与价值批判两个维度获得了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中,科学思想备受推崇,现代管理便兴起于对科学管理的探求中。管理学研究也试图借用自然学科的研究方法,将管理学科的研究成果塑造成客观有效和普适性的存在。文章基于批判的视角揭示管理研究的实证主义主导范式的错误定位和引导,指明管理知识的意识形态基本属性的渗入模式和具体表征。因此,文章提倡和呼吁在交互参与式的管理研究中对人类认知方式进行“理解”,促进管理研究的深化,期待管理研究更适用于社会情境的具体状况和现实需求,从而获得管理的解放和更长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自A@昆特提出社会学概念以来已有160年历史,以后,社会学发展迅速,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IT业革命兴起,社会学体系呈现出扩大趋势,如政治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数理社会学、历史社会学等等.为了从这些浑沌不清中衍生新秩序,现代社会需要系统的社会学体系.最近,新闻界倾向于加入系统化及分析化的报道.于是,在教育中引入新闻即ME(New In Education)的理论与实践倍受关注.这里选择了日本全国性报纸的<每日新闻>及<经济杂志@新闻学家>等,并以这些报纸的报道为中心,分析环境社会学.  相似文献   

13.
卢卡契的文艺意识形态观是其《历史与阶级意识》中表述的总体论思想的产物,这种总体论思想一直延伸到他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的著作中。卢卡契的“现实主义的胜利”观也是其文艺意识形态观的一种潜在性表述,但与其源出于马克思主义时期的总体论思想的文艺意识形态观之间存在着一丝裂隙,这缘于黑格尔式的整体观对他产生的根深蒂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认识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思维能力是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标志。本文讨论了在课堂教学中从问题意识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方法 ,并进行了实践。同时 ,对实践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发端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是一种国际思潮,其引起激烈争论的主要原因在于它触动了现代政治最为敏感的神经——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哪一个是现实可行的方案?"意识形态终结论"在所谓客观的社会学研究背后,隐含着特定的意识形态立场,它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在方法论上具有形而上学性。其理论缺陷主要表现为对精神分析与社会学方法的误用,滥用精神分析使得"社会心理化、心理生物化"成为解释社会历史的公式,而其意识形态的立场则使得社会学的实证方法不再客观,充满了先入为主的偏见。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电力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企业风险、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阐述,企业风险因素与企业组织结构管理之间的关联性的描述,以及企业风险管理部门与企业内其他部门的关系介绍,指出当前电力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暂时停留在危机管理的意识状态上,提出变革时期的电力行业,影响企业战略制定最主要的风险因素是来自于企业外部的政策、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哲学史上自我曾以灵魂、实体、主体、此在等诸多形态出现过。自我概念哲学演变的内在机制在于它是由古代哲学的自然反思即自我与自然的混沌状态发展到近代哲学的内外反思即主、客二分状态。到了现代哲学阶段研究自我概念的思路转换,一方面开始从理智的直觉转换为体悟的直觉,另一方面则开始从异化的、分裂的自我转换为统一的自我。哲学对“自我”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哲学的人学性质日益凸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卢卡奇不仅论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及其辩证法本质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理解,提供了他对历史与物化问题的解释,而且提出了无产阶级意识并推演出关于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文章以挖掘并揭示该书中革命推演的显性逻辑和隐形逻辑为主题,较深入地反思了卢卡奇革命理论的利弊得失,有助于我们更为切实和更为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下半叶Intemet的发展不仅早己远远超出了信息传播的辅助技术研究这个早期目标,而且对人类社会的意义也不仅仅局限于其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更为深刻的意义在于其将在一个全新的基础上重塑人类的文明。它不仅影响了人类的衣、食、住、行,同时也逐渐的对人类的行为模式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那些因工作、兴趣、个人特殊需求、或任何其他目的之故,经常在电脑面前,透过电脑连线所形成的网络,而愿意  相似文献   

20.
认识论的认识和认识主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什么是认识和认识主体,是认识论研究中两个常被忽视的根本性问题。维也纳学派认为知识性认知才是认识论所探讨的认识,而摒除了直观体验,这是应该予以肯定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则阐明了认识的主体不是个体、个人,而是人类总体。只有立足于人类认识的总体,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否则必然陷入主观主义、相对主义的泥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