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中村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物,其会引发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问题。目前,城中村已呈现出圈层式布局、居民二元化以及经济状况显著不稳定等特点,城中村改造迫在眉睫。城中村改造本质上是政府、城市发展要求和原村民等多方利益主体的博弈过程。因此,以实现多方利益主体的共赢为导向,总结各地城中村改造的经验,提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城中村改造思路。  相似文献   

2.
赵昆 《齐鲁学刊》2012,(3):100-103
城中村的改造归根结底应是"人"的改变,最终要实现城中村居民价值观市民化。城中村居民价值观市民化中的"市民"诉求,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成为"现实的市民",享有和当前所有城市居民完全同等的资格、待遇和权利;二是成为"理想的市民",即成为完全适应现代城市生活、体现现代城市文明的"现代市民"。城中村居民价值观市民化的实质是:实现城中村居民价值观由"乡土性"到"现代性"的"市民化"塑造,它体现的是主体的高度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3.
“城中村”是城市化浪潮中特有的一种现象,“城中村”村民的文化娱乐情况则直接反映了城市的发展程度。中小城市“城中村”文化娱乐设施缺乏,村民文化娱乐方式单一,参与文化娱乐的积极性不高。用“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努力创造一种健康和谐的“城中村”文化,对“城中村”的居民个人是一件幸事,对城市乃至整个国家也是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4.
我国城中村改造提速刻不容缓。依据我国各个城市的城中村改造相关政策规定,城中村无形改造工作中包括城中村集体经济转变为股份制经济,这部分工作的重要性,关系着城中村改造后村民的未来生活保障与经济发展保障。本文探讨了城中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取村民资产演变路径分析城中村变迁,首先界定村民资产概念,并揭示城中村变迁过程不同场域内村民资产演变的事实.将村民资产演变分为单项资产的自身演变和互相转换两种模式,用源流库理论分析自身演变机理,用成本效益模型分析互相转换机理,着重阐述实物资本、人力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的演变过程,指出城中村变迁的微观体现是村民专用性资产的损失和资产转换的非自愿性.  相似文献   

6.
城中村集体土地产权权能及其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举 《天府新论》2007,(1):38-44
我国转型经济城市化进程与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共存的结果,形成“城中村”现象。城中村问题突出反映了政府主导的城市化进程中有关土地的矛盾冲突,集体土地产权与国有土地产权在权能构成和实现上的不对等是其中重要内容。城中村村民成员权影响着集体土地产权利益的分享,集体土地产权权能及其实施内容深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法律法规、村庄权力结构等因素影响,城中村改造过程体现了集体土地产权与城市化的矛盾不断解决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城中村”具有特殊的经济生态,它主要通过开拓集市型经济,发展房屋租赁产业以及技术性劳务输出,实现创业守业多元增收.但是,“城中村”的环境文化生态比较差,“联宗祭祖”的宗派文化色彩比较浓厚,观念文化上也自我封闭.要化解和排除“城中村”的矛盾和不利影响,应解决“城中村”村民的城市户籍,完成户籍转轨,或者从根本上拆除“城中村”.  相似文献   

8.
雷新华 《学术探索》2008,(4):129-132
昆明的城中村是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它承担了廉租房的重任,降低了整个城市的运营成本,但也给昆明带来了严重的经济、社会、环境问题。改造城中村是昆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在城中村的改造过程中,政府应重视城中村改造后“村民”的就业培训。对村民的就业培训要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解决就业为宗旨,要注重培训内容的区分和质量的保证;也要采用科学合理、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相似文献   

9.
“镶嵌式自主”对分析和考察城中村改造中政府、村集体和村民的自主与镶嵌关系是一个有价值的概念。政府、村集体和村民在城中村改造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出自主性和镶嵌性并存的特征。他们彼此的自主性都是互相镶嵌的,在镶嵌的基础上实现自主性。  相似文献   

10.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独特而又具有普遍性的现象,其产生和延续的机理不为经典城市化理论覆盖。本文运用制度分析范式对城中村产生和延续的特殊机理进行研究,认为城中村是制度意义的农村,城乡二元制度是城中村产生和延续最根本的原因,制度供给失衡加速了城中村的蔓延,城中村是城市政府在既有制度环境以及制度变迁成本制约下,最大限度获取农村土地以及土地收益、最大限度降低城市建设和管理成本的制度安排,也是城中村集体和村民最大限度获取城市化进程中土地收益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1.
城中村房屋拆迁改造是城中村改造中的核心问题,关系到村民、开发商和政府等多方主体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的稳定。不同于城市房屋拆迁,城中村房屋拆迁是一种征地拆迁,并不能适用《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在城中村房屋拆迁改造中,涉及政府、拆迁人和被拆迁人三方主体,由于缺少全国性的法律规范,拆迁补偿安置成为三方主体面临的最为复杂和关键的问题。对于因拆迁补偿安置而产生的争议,应根据争议的性质采取调解、协商、诉讼等不同的解决途径和程序。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乡空间正在经历着被重构的过程,城乡社会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失衡""。城中村"就是这种"城乡二元"失衡状态下的产物。从空间理论视角来看,愈演愈烈的违法建筑是空间隔离的符号表征,而违规占用空间的行为是城中村村民的一种空间实践。村民作为行动者,有其自身的行动逻辑,他们通过这种方式,不断生产和争夺自己的生活福利。通过违法建设获得房租收入,村民们在城中村这一社会空间内完成了对福利的空间争夺。  相似文献   

13.
“城中村”集体经济改制的限制性因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中村集体经济改制,是通过价值评估确定集体资产总的数量并折股量化给规定时段内的村民,村民享受一年一度的股份分红,从而实现产权明晰。集体经济改制中限制性因素较多,对此,应采取相应措施给予完善,以推动我国的“城中村”改制工作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着"城中村"改造的老大难问题。之所以很难,是因为:如果说市民与农民的剪刀差是正的剪刀差;市民与城中村村民的剪刀差是负的剪刀差。这意味着把一般的农民转化为市民,将明显增进他们的物质利益;而把城中村的居民转变为市民,则有可能减少他们的物质利益。从而使得城中村的改造面临着利益格局变化所带来的巨大阻力。如何兼顾各方面利益,有效地改造城中村,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有的城市甚至把它上升到"检验政府执政能力"的高度来要求。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的城中村改造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各地城中村改造实践中,出现了拆迁补偿矛盾、村集体资产流失、城中村基层腐败、群体性事件等问题,损害了政府公信力,影响了社会和谐.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把保障村民利益、改善村民生活作为改造的出发点,实质上与“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相违背的.基于此,文章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改造模式,分析了该模式的内容框架以及改造过程中政府、村民、开发商等利益主体关系问题,最后从权益保障、配套措施、腐败预防、资金保障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6.
花园城市构建中的"城中村"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中村"现象是花园城市建设中的一个棘手问题,"城中村"存在的城市规划滞后,建筑密度过大、用地管理混乱,基础设施落后,居住环境恶劣、消防隐患严重、治安形势严峻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江西的花园城市建设.解决"城中村"问题,将城市数十万农民转化为市民,不是单纯地把村民的农业户口转为城市居民户口,而是要通过采取资产量化、住房改造、开发性安置、建立养老保障等措施,确保转籍农民在集体资产、土地、住房、收入市劳动就业方面的既得利益不下降,生活水平有提高.  相似文献   

17.
李耿为 《重庆社会科学》2006,(12):123-124,128
城中村的各类精英对城中村的改造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精英理论出发,将城中村的精英划分成政治精英、经济精英等,对这些精英在城中村中所起的作用分别作了分析,以图能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大量的外来人口以租房的形式进驻到城中村,与村民比邻而居。但在村民与外来民工两个群体之间却体现着一种排斥关系,这种排斥表现在经济、政治、社区福利、社会关系四个方面。排斥关系是正式和非正式制度下村民群体垄断的结果,应通过有效途径构建一种村民与外来民工和谐共生的关系格局。  相似文献   

19.
城中村改造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中村在其产生的初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越来越与现代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管理不相适应,对城中村进行改造已势在必行。按照改造主体进行分类,城中村改造可分为政府主导、开发商主导、村委会主导三种模式。每种模式各有其实施的优势劣势,必须统筹考虑,结合每个城中村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改造模式。  相似文献   

20.
论"城中村"改造的难点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杰 《中州学刊》2007,(2):116-118
"城中村"现象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殊产物,目前已成为阻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顽症,到了非改造不可的地步.改造"城中村"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事关政府、开发商、管理部门、村集体、村民等多方利益,需要克服多种体制性障碍,制定相关配套政策,遵循科学规划、为城市发展留下空间的原则,走政府调控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道路,多策并举,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